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93|回復: 1

[成语典故] 同病相怜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2 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同病相怜〗相关人物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伯嚭,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姬姓。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孙伯纠为晋国郤氏的旁支,后“三郤”权倾朝野。

〖同病相怜〗涵义

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同病相怜〗出处

〖吴越春秋·阖闾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同病相怜〗辨析

〖同病相怜〗读音:tóng bìng xiāng lián

〖同病相怜〗近义词:惺惺相惜

〖同病相怜〗反义词:同床异梦

〖同病相怜歇后语〗:牛郎织女哭梁祝

〖同病相怜〗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同病相怜〗造句

1、老王和老张同病相怜,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2、你我都是学生,作业负担又重,真是同病相怜的人。

3、他有魅力,有风度,而且我们两个人同病相怜,都有积习成癖的口吃病。

4、你们不要光是同病相怜,更要互相鼓励,才能早日走出困境。

5、他们两个都被失业所苦,彼此同病相怜,经常互吐苦水。

6、两人以后见面时就象朋友一样,象两个同病相怜的受苦人,象不可抗拒的社会法则打击之下两个无辜而胸襟开阔的的受害者。

7、他们真是一对同病相怜的苦难街友,同样受过高等教育,却都失业饱受饥寒之苦。

8、他们两个同时名落孙山,只好同病相怜,彼此安慰将来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9、他们从小一起在育幼院长大,因此彼此总是同病相怜,互相扶持。

10、或许是因为同病相怜的关系,我们两个人很投合。

〖同病相怜〗成语典故:

春秋末年,楚平王是出了名的昏君。他听信费无忌的谗言,要把太子建治罪。太子建听说楚平王要处死他,赶忙带着家眷逃走了。于是楚平王迁怒于太子建的太傅伍奢,当时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在外地。楚平王要赶尽杀绝,又哄骗伍奢叫回他的两个儿子,伍奢不知是计,写信叫他的两个儿子回来。伍尚得到信,就真的回到楚国都城,结果和伍奢一起被杀害了,而伍员没有回去,从楚国逃走了。

伍员就是伍子胥,他后来逃到了吴国,得到了吴国公子光的信任,并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公子光即位以后,就是吴王阖闾,他重用伍子胥,让他掌管军国大事。

过了几年,楚国的另一个大臣郤宛也被奸臣陷害,全家都被处死。他有一个亲戚,名叫伯嚭,他是郤宛从小抚养大的,对郤宛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郤宛被杀以后,伯嚭也逃了出来,他听说伍子背在吴国受到歌用,便去投奔伍子胥。

伯嚭到了吴国,找到伍子胥。伍子胥听说他的遭遇和自己相似,十分同情,就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马上向吴王阖闾推荐。有人见伍子胥对伯嚭这么热心,就问他:“伯嚭刚到这里,他的为人到底怎样还不知道,你为什么一见面就这样信任他呢?”

伍子胥说:“这是因为他和我有相同的冤仇。俗话说得好,有相同的病的人要相互怜悯,有相同的忧患的人要相互救助。他和我的遭遇相同,我当然要帮助他。”

吴王阖闾看在伍子胥的面上,就收留了伯嚭,还封他做了太宰。

〖同病相怜〗成语接龙:

同病相怜→怜贫敬老→老马恋栈→栈山航海→海中捞月→月地云阶→阶前万里→里谈巷议→议论风生→生荣没哀→哀声叹气→气逾霄汉→汉官威仪→仪表堂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他→他乡故知→知心可腹→腹心之疾→疾病相扶→扶危济急→急不可待→待时守分→分茅胙土→土龙刍狗→狗彘不食→食言而肥→肥头大耳→耳目喉舌→舌挢不下→下马冯妇→妇人之仁→仁同一视→视丹如绿→绿林豪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而不野→野人奏曝→曝书见竹→竹篱茅舍→舍短取长→长虺成蛇→蛇影杯弓→弓折刀尽→尽多尽少→少见多怪→怪事咄咄→咄咄逼人→人生如寄→寄颜无所→所向无敌→敌国外患→患难与共→共贯同条→条分节解→解黏去缚→缚鸡弄丸→丸泥封关→关门闭户→户枢不蝼→蝼蚁贪生→生离死别→别无二致→致远任重→重规迭矩→矩步方行→行不苟合→合两为一→一言半语→语四言三→三等九格→格物穷理→理正词直→直言贾祸→祸近池鱼→鱼游釜底→底死谩生→生民涂炭

 
刘嘉玲好 發表於 2025-4-7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同病相怜"的伦理维度与历史镜鉴》

"同病相怜"作为承载华夏民族集体情感记忆的成语,其深层意蕴远超字面所示的简单共情。考其源流,《吴越春秋》所载伍子胥与伯嚭之事,实为透视春秋时期士大夫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本文拟从历史语境、伦理内涵及现代启示三个维度,对此成语作专业阐释。

一、历史语境的双重镜像
伍子胥与伯嚭的遭遇,构成春秋晚期政治生态的典型标本。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伍氏家族被诛乃因楚平王"信费无极之谗";而《史记·吴太伯世家》详载伯嚭奔吴,实因晋国"郤氏专权"。二者虽分处楚晋,却共同折射出宗法制崩溃时期"谗慝弘多"的政治现实。值得注意的是,《国语·吴语》特别强调二人"同恤相救"的关系,这种基于共同创伤记忆的联结,超越了简单的利益结合,形成早期士人群体特殊的心理认同机制。

二、伦理内涵的三重境界
细究此成语的伦理结构,可见三个递进层次:其一为生理层面的痛苦感知,《淮南子·说山训》所谓"病者独寝"即指此境;其二发展为社会层面的命运共鸣,如《越绝书》记载伍子胥"见伯嚭而泣"的情感互动;其三升华为道德层面的责任共担,《吴越春秋》载二人"同忧相救",最终促成吴国崛起。这种由个体情感到群体伦理的升华过程,恰与儒家"推己及人"的恕道思想相契合。

三、现代启示的辩证思考
在当代社会关系中,"同病相怜"现象呈现新的特征。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证实共情能力确能强化群体凝聚力;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同病"易陷入消极认同的窠臼。如《礼记·檀弓》所言"邻有丧,舂不相",古人早已警示共情需保持适度距离。观伍子胥后期"鞭尸三百"的极端行为,恰说明创伤记忆若缺乏理性疏导,可能异化为非理性报复。故今日运用此成语时,当取法古人"同忧相救"的积极面向,避免陷入"相濡以沫"的消极困境。

结语:
"同病相怜"作为穿越千年的情感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段历史往事,更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了处理创伤记忆的文明智慧。从伍子胥与伯嚭的故事中,我们既看到人性光辉,也照见历史教训。唯有在感性与理性间保持平衡,方能使这种古老的情感模式焕发现代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