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95|回覆: 1

[成語典故] 同病相憐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2 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同病相憐】相關人物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本楚國椒邑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

伯嚭,春秋晚期人,原爲晉國公族,姬姓。史載伯嚭的先祖公孫伯糾爲晉國郤氏的旁支,後“三郤”權傾朝野。

【同病相憐】涵義

憐:憐憫,同情。比喻因有同樣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同病相憐】出處

【吳越春秋·闔閭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同病相憐】辨析

【同病相憐】讀音:tóng bìng xiāng lián

【同病相憐】近義詞:惺惺相惜

【同病相憐】反義詞:同床異夢

【同病相憐歇後語】:牛郎織女哭梁祝

【同病相憐】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於人

【同病相憐】造句

1、老王和老張同病相憐,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2、你我都是學生,作業負擔又重,真是同病相憐的人。

3、他有魅力,有風度,而且我們兩個人同病相憐,都有積習成癖的口吃病。

4、你們不要光是同病相憐,更要互相鼓勵,才能早日走出困境。

5、他們兩個都被失業所苦,彼此同病相憐,經常互吐苦水。

6、兩人以後見面時就象朋友一樣,象兩個同病相憐的受苦人,象不可抗拒的社會法則打擊之下兩個無辜而胸襟開闊的的受害者。

7、他們真是一對同病相憐的苦難街友,同樣受過高等教育,卻都失業飽受饑寒之苦。

8、他們兩個同時名落孫山,只好同病相憐,彼此安慰將來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9、他們從小一起在育幼院長大,因此彼此總是同病相憐,互相扶持。

10、或許是因爲同病相憐的關係,我們兩個人很投合。

【同病相憐】成語典故:

春秋末年,楚平王是出了名的昏君。他聽信費無忌的讒言,要把太子建治罪。太子建聽說楚平王要處死他,趕忙帶著家眷逃走了。於是楚平王遷怒於太子建的太傅伍奢,當時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員在外地。楚平王要趕盡殺絕,又哄騙伍奢叫回他的兩個兒子,伍奢不知是計,寫信叫他的兩個兒子回來。伍尚得到信,就真的回到楚國都城,結果和伍奢一起被殺害了,而伍員沒有回去,從楚國逃走了。

伍員就是伍子胥,他後來逃到了吳國,得到了吳國公子光的信任,並幫助公子光奪取了王位。公子光即位以後,就是吳王闔閭,他重用伍子胥,讓他掌管軍國大事。

過了幾年,楚國的另一個大臣郤宛也被奸臣陷害,全家都被處死。他有一個親戚,名叫伯嚭,他是郤宛從小撫養大的,對郤宛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郤宛被殺以後,伯嚭也逃了出來,他聽說伍子背在吳國受到歌用,便去投奔伍子胥。

伯嚭到了吳國,找到伍子胥。伍子胥聽說他的遭遇和自己相似,十分同情,就熱情地招待了他,並且馬上向吳王闔閭推薦。有人見伍子胥對伯嚭這麼熱心,就問他:“伯嚭剛到這裡,他的爲人到底怎樣還不知道,你爲什麼一見面就這樣信任他呢?”

伍子胥說:“這是因爲他和我有相同的冤讎。俗話說得好,有相同的病的人要相互憐憫,有相同的憂患的人要相互救助。他和我的遭遇相同,我當然要幫助他。”

吳王闔閭看在伍子胥的面上,就收留了伯嚭,還封他做了太宰。

【同病相憐】成語接龍:

同病相憐→憐貧敬老→老馬戀棧→棧山航海→海中撈月→月地雲階→階前萬里→里談巷議→議論風生→生榮沒哀→哀聲嘆氣→氣逾霄漢→漢官威儀→儀表堂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他→他鄉故知→知心可腹→腹心之疾→疾病相扶→扶危濟急→急不可待→待時守分→分茅胙土→土龍芻狗→狗彘不食→食言而肥→肥頭大耳→耳目喉舌→舌撟不下→下馬馮婦→婦人之仁→仁同一視→視丹如綠→綠林豪士→士死知己→己飢己溺→溺心滅質→質而不野→野人奏曝→曝書見竹→竹籬茅舍→捨短取長→長虺成蛇→蛇影杯弓→弓折刀盡→盡多盡少→少見多怪→怪事咄咄→咄咄逼人→人生如寄→寄顏無所→所向無敵→敵國外患→患難與共→共貫同條→條分節解→解黏去縛→縛雞弄丸→丸泥封關→關門閉戶→戶樞不螻→螻蟻貪生→生離死別→別無二致→致遠任重→重規迭矩→矩步方行→行不苟合→合兩爲一→一言半語→語四言三→三等九格→格物窮理→理正詞直→直言賈禍→禍近池魚→魚游釜底→底死謾生→生民塗炭

 
劉嘉玲好 發表於 2025-4-7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同病相憐"的倫理維度與歷史鏡鑒】

"同病相憐"作爲承載華夏民族集體情感記憶的成語,其深層意蘊遠超字面所示的簡單共情。考其源流,【吳越春秋】所載伍子胥與伯嚭之事,實爲透視春秋時期士大夫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本文擬從歷史語境、倫理內涵及現代啟示三個維度,對此成語作專業闡釋。

一、歷史語境的雙重鏡像
伍子胥與伯嚭的遭遇,構成春秋晚期政治生態的典型標本。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伍氏家族被誅乃因楚平王"信費無極之讒";而【史記·吳太伯世家】詳載伯嚭奔吳,實因晉國"郤氏專權"。二者雖分處楚晉,卻共同折射出宗法制崩潰時期"讒慝弘多"的政治現實。值得注意的是,【國語·吳語】特別強調二人"同恤相救"的關係,這種基於共同創傷記憶的聯結,超越了簡單的利益結合,形成早期士人群體特殊的心理認同機制。

二、倫理內涵的三重境界
細究此成語的倫理結構,可見三個遞進層次:其一爲生理層面的痛苦感知,【淮南子·說山訓】所謂"病者獨寢"即指此境;其二發展爲社會層面的命運共鳴,如【越絕書】記載伍子胥"見伯嚭而泣"的情感互動;其三升華爲道德層面的責任共擔,【吳越春秋】載二人"同憂相救",最終促成吳國崛起。這種由個體情感到群體倫理的升華過程,恰與儒家"推己及人"的恕道思想相契合。

三、現代啟示的辯證思考
在當代社會關係中,"同病相憐"現象呈現新的特徵。一方面,心理學研究證實共情能力確能強化群體凝聚力;另一方面,過度強調"同病"易陷入消極認同的窠臼。如【禮記·檀弓】所言"鄰有喪,舂不相",古人早已警示共情需保持適度距離。觀伍子胥後期"鞭屍三百"的極端行爲,恰說明創傷記憶若缺乏理性疏導,可能異化爲非理性報復。故今日運用此成語時,當取法古人"同憂相救"的積極面向,避免陷入"相濡以沫"的消極困境。

結語:
"同病相憐"作爲穿越千年的情感範式,其價值不僅在於記錄了一段歷史往事,更在於爲現代人提供了處理創傷記憶的文明智慧。從伍子胥與伯嚭的故事中,我們既看到人性光輝,也照見歷史教訓。唯有在感性與理性間保持平衡,方能使這種古老的情感模式煥發現代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