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86|回复: 1

[成语典故] 行云流水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9-4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云流水》相关人物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世称苏东坡,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行云流水》涵义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行云流水》出处

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行云流水》辨析

《行云流水》读音:xíng yún liú shuǐ

《行云流水》近义词:无拘无束

《行云流水》反义词:矫揉造作

《行云流水》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行云流水》造句

1、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在于行文如行云流水

2、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3、这首诗写得太好了,简直如行云流水

4、这篇散文如行云流水,写得很好。

5、随着师父行云流水般的开示,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明月也渐升中天。

6、这个辩论家的口才极好,说起话来行云流水,天马行空。

7、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云流水

《行云流水》成语典故:

苏轼初从其父苏洵学作文,后得益于天赋和勤奋好学,文章出类拔萃,盖世绝伦。他常说:“作文正如行云流水,并无固定的格式章法,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止。”《宋史》称赞他的文章文理自然,虽嬉笑怒骂之辞,也能作而诵读。其文体气势恢宏,暗藏锋芒,明快流畅,清新豪放,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行云流水》成语接龙:

行云流水→水明山秀→秀外惠中→中原逐鹿→鹿驯豕暴→暴衣露盖→盖世英雄→雄鸡断尾→尾生之信→信口开河→河伯为患→患至呼天→天假之年→年谷不登→登高履危→危言竦论→论功受赏→赏一劝众→众目昭彰→彰明较著→著作等身→身微言轻→轻口薄舌→舌尖口快→快心满意→意合情投→投壶电笑→笑筵歌席→席不暇暖→暖衣饱食→食古不化→化险为夷→夷齐让国→国富民强→强枝弱本→本相毕露→露红烟紫→紫气东来→来迎去送→送往事居→居之不疑→疑行无成→成败论人→人事不醒→醒聩震聋→聋者之歌→歌声绕梁→梁孟相敬→敬老尊贤→贤贤易色→色厉胆薄→薄唇轻言→言听事行→行有余力→力不能支→支支梧梧→梧鼠技穷→穷工极变→变俗易教→教学相长→长林丰草→草长莺飞→飞文染翰→翰林子墨→墨守成法→法出多门→门闾之望→望风而降→降贵纡尊→尊古卑今→今夕何夕→夕惕若厉→厉精为治→治病救人→人不自安→安国宁家→家贫亲老→老大徒伤→伤心疾首→首善之区

黄果冶 发表于 2025-4-10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坡"行云流水"之文境》

"行云流水"四字,自东坡《答谢民师书》出,遂成千古文章圭臬。此语非独论文法,实乃中国艺术精神之绝妙写照。东坡所谓"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实暗合《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依乎天理"之旨,揭示出文艺创作中自然与法度的辩证关系。

考东坡文论,其"行云流水"说实有三重境界:其一为形式之自由,如《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之句,看似信笔所至,实则暗合六朝骈散相间之法;其二为气韵之贯通,观《潮州韩文公庙碑》开篇"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三为境界之超脱,其《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词,正是将人生际遇化入自然意象的典范。此三重境界,恰似云之卷舒、水之曲折,皆得自然之趣。

较之韩愈"气盛言宜"的雄浑、欧阳修"纡余委备"的从容,东坡"行云流水"更见佛道修养。其《跋秦少游书》云:"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可见其将书法、诗歌、文章之理互通,正是"行云流水"艺术观的延伸。黄庭坚评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实则其文章亦复如是,表面流动自然,内里骨力遒劲。

今人学"行云流水",易堕入疏狂一途。须知东坡晚年《与侄论文书》强调:"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此语道破艺术真谛——"行云流水"乃绚烂之极后的返璞归真,非初学可强求。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称东坡文"如衣冠伟人,倏忽谈论,咳唾成珠",此等境界,正是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后的生命沉淀。

"行云流水"作为中国文论核心范畴,其影响远超文学领域。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神,米芾拜石称兄而悟画理,皆与东坡此论血脉相通。这种将生命体验转化为艺术形式的创造精神,正是中华美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传统的生动体现。今日重温东坡此语,于矫饰成风的时代,尤具针砭之效。
自由 发表于 2025-4-19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行云流水"的审美境界与东坡文心》

"行云流水"作为中国古典文艺批评的重要范畴,其美学内涵远超出一般修辞学意义上的流畅自然。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所揭示的"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实为宋代理学影响下文艺创作论的典型体现。本文拟从三个维度阐释这一概念的深层意蕴。

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根基
"行云流水"的美学观念源自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传统。《庄子·逍遥游》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这种不滞于物的自由精神,经魏晋玄学发展,至宋代与理学"天理流行"说相融合。苏轼将水的"随物赋形"与云的"无心出岫"转化为创作论,主张文章当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其本质是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艺术诠释。黄庭坚评东坡书法"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正是这种自然天成的体现。

二、文艺创作的辩证法则
东坡所谓"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暗含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其《文说》自述:"吾文如万斛泉源,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这种"有法而无法"的创作状态,既需"胸有成竹"的积累,更需"空故纳万境"的虚静。米芾《画史》记载东坡作画"顷刻而成,有飞动之势",正是技法纯熟后的超技法境界。

三、宋代士人的精神投射
"行云流水"折射出北宋士大夫的人格理想。在党争激烈的时代,苏轼以"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态度,将政治挫折转化为《赤壁赋》中"逝者如斯"的旷达。其《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从容,与文章"行云流水"之态形成人格与文格的统一。陆游谓"东坡饮酒不多即烂醉,挥毫万字如流星",正是这种精神自由的生动写照。

当代文艺创作中,"行云流水"的审美理想仍具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自由来自对规律的深刻把握,而非简单的形式突破。如董其昌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这种创作境界的达成,需要学者既涵泳传统又师法自然,在"规矩"与"变化"之间寻得辩证统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