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85|回覆: 1

[成語典故] 行雲流水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4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行雲流水】相關人物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世稱蘇東坡,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行雲流水】涵義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約束,就象漂浮着的雲和流動着的水一樣。

【行雲流水】出處

宋·蘇軾【答謝民師書】:“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

【行雲流水】辨析

【行雲流水】讀音:xíng yún liú shuǐ

【行雲流水】近義詞:無拘無束

【行雲流水】反義詞:矯揉造作

【行雲流水】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行雲流水】造句

1、這篇文章的獨到之處,在於行文如行雲流水

2、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無端歡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成冰。

3、這首詩寫得太好了,簡直如行雲流水

4、這篇散文如行雲流水,寫得很好。

5、隨着師父行雲流水般的開示,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明月也漸升中天。

6、這個辯論家的口才極好,說起話來行雲流水,天馬行空。

7、拋棄今天的人,不會有明天;而昨天,不過是行雲流水

【行雲流水】成語典故:

蘇軾初從其父蘇洵學作文,後得益於天賦和勤奮好學,文章出類拔萃,蓋世絕倫。他常說:“作文正如行雲流水,並無固定的格式章法,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止。”【宋史】稱讚他的文章文理自然,雖嬉笑怒罵之辭,也能作而誦讀。其文體氣勢恢宏,暗藏鋒芒,明快流暢,清新豪放,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行雲流水】成語接龍:

行雲流水→水明山秀→秀外惠中→中原逐鹿→鹿馴豕暴→暴衣露蓋→蓋世英雄→雄雞斷尾→尾生之信→信口開河→河伯為患→患至呼天→天假之年→年穀不登→登高履危→危言竦論→論功受賞→賞一勸眾→眾目昭彰→彰明較著→著作等身→身微言輕→輕口薄舌→舌尖口快→快心滿意→意合情投→投壺電笑→笑筵歌席→席不暇暖→暖衣飽食→食古不化→化險為夷→夷齊讓國→國富民強→強枝弱本→本相畢露→露紅煙紫→紫氣東來→來迎去送→送往事居→居之不疑→疑行無成→成敗論人→人事不醒→醒聵震聾→聾者之歌→歌聲繞樑→梁孟相敬→敬老尊賢→賢賢易色→色厲膽薄→薄唇輕言→言聽事行→行有餘力→力不能支→支支梧梧→梧鼠技窮→窮工極變→變俗易教→教學相長→長林豐草→草長鶯飛→飛文染翰→翰林子墨→墨守成法→法出多門→門閭之望→望風而降→降貴紆尊→尊古卑今→今夕何夕→夕惕若厲→厲精為治→治病救人→人不自安→安國寧家→家貧親老→老大徒傷→傷心疾首→首善之區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4-10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東坡"行雲流水"之文境】

"行雲流水"四字,自東坡【答謝民師書】出,遂成千古文章圭臬。此語非獨論文法,實乃中國藝術精神之絕妙寫照。東坡所謂"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實暗合【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依乎天理"之旨,揭示出文藝創作中自然與法度的辯證關係。

考東坡文論,其"行雲流水"說實有三重境界:其一為形式之自由,如【赤壁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之句,看似信筆所至,實則暗合六朝駢散相間之法;其二為氣韻之貫通,觀【潮州韓文公廟碑】開篇"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如長江大河一瀉千裏;其三為境界之超脫,其【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之詞,正是將人生際遇化入自然意象的典範。此三重境界,恰似雲之卷舒、水之曲折,皆得自然之趣。

較之韓愈"氣盛言宜"的雄渾、歐陽修"紆餘委備"的從容,東坡"行雲流水"更見佛道修養。其【跋秦少游書】云:"少游近日草書,便有東晉風味,作詩增奇麗,乃知此人不可使閒。"可見其將書法、詩歌、文章之理互通,正是"行雲流水"藝術觀的延伸。黃庭堅評東坡書"如老熊當道,百獸畏伏",實則其文章亦復如是,表面流動自然,內裏骨力遒勁。

今人學"行雲流水",易墮入疏狂一途。須知東坡晚年【與侄論文書】強調:"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此語道破藝術真諦——"行雲流水"乃絢爛之極後的返璞歸真,非初學可強求。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稱東坡文"如衣冠偉人,倏忽談論,咳唾成珠",此等境界,正是歷經烏台詩案、黃州貶謫後的生命沉澱。

"行雲流水"作為中國文論核心範疇,其影響遠超文學領域。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草書之神,米芾拜石稱兄而悟畫理,皆與東坡此論血脈相通。這種將生命體驗轉化為藝術形式的創造精神,正是中華美學"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傳統的生動體現。今日重溫東坡此語,於矯飾成風的時代,尤具針砭之效。
自由 發表於 2025-4-19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行雲流水"的審美境界與東坡文心】

"行雲流水"作為中國古典文藝批評的重要範疇,其美學內涵遠超出一般修辭學意義上的流暢自然。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所揭示的"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實為宋代理學影響下文藝創作論的典型體現。本文擬從三個維度闡釋這一概念的深層意蘊。

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根基
"行雲流水"的美學觀念源自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學傳統。【莊子·逍遙遊】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這種不滯於物的自由精神,經魏晉玄學發展,至宋代與理學"天理流行"說相融合。蘇軾將水的"隨物賦形"與雲的"無心出岫"轉化為創作論,主張文章當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其本質是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藝術詮釋。黃庭堅評東坡書法"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裏",正是這種自然天成的體現。

二、文藝創作的辯證法則
東坡所謂"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暗含藝術創作的辯證法則。其【文說】自述:"吾文如萬斛泉源,雖一日千裏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這種"有法而無法"的創作狀態,既需"胸有成竹"的積累,更需"空故納萬境"的虛靜。米芾【畫史】記載東坡作畫"頃刻而成,有飛動之勢",正是技法純熟後的超技法境界。

三、宋代士人的精神投射
"行雲流水"折射出北宋士大夫的人格理想。在黨爭激烈的時代,蘇軾以"寓意於物而不留意於物"的態度,將政治挫折轉化為【赤壁賦】中"逝者如斯"的曠達。其【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從容,與文章"行雲流水"之態形成人格與文格的統一。陸游謂"東坡飲酒不多即爛醉,揮毫萬字如流星",正是這種精神自由的生動寫照。

當代文藝創作中,"行雲流水"的審美理想仍具啟示意義。它提醒我們:真正的藝術自由來自對規律的深刻把握,而非簡單的形式突破。如董其昌所言:"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這種創作境界的達成,需要學者既涵泳傳統又師法自然,在"規矩"與"變化"之間尋得辯證統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