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7|回复: 2

[汉语言文学] 汉字微课 :二èr(弍、贰)

[复制链接]
+
国学萌 发表于 2016-9-5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字微课 :二èr(弍、贰)


《构造》指事字。甲骨文、金文和篆文都是两个筹码或画的两道,指明是数目二。隶变后楷书写作二。为了书写匀称,另加声符弋写作“弍”。注意:二本是等长的两画,与一短一长的古文“上”或一长一短的古文“下”不同。


《本义》《说文•二部》:“二,地之数也。从偶一。弍,古文二。”这是作者根据《易经》“天一地二”的观点所作的解说。本义为数位二,最小的大于一的整数,即一加一的和。


《演变》本义为数字二。大写用“贰”:分而为~以象两|~人同心,其利断金。又表示高位数量词后紧接的低位数量的省略:一百~|一万四千~。也指序数第二,次等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月花|~年级|~哥。此义不用“两”。引申指两样,不同:三人并入直,恩泽各不~|言不~价|心无~用。又指可比并的:独一无~。又指不专一,不忠诚:臣无~心,天下之制也|忠贞不~|三心~意。此义后借“贰”来表示。参见贰。又用作“贰”,指副:君子有君(君子之父在)不谋仕,唯卜之日称~君。也表示次(与“主”相对):夫上堂之礼,君行一,臣行~。又表示再次:并撰立赞冠、醮酒~辞。又表示疑,不明确: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视昂如身,是重臣也;令~,轻臣也。又用以代替前一个字:时遭元~之灾,人士荒饥,死者相望。


《组字》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一部。凡从二取义的字皆与数字二等义有关。注意:现在汉字里作为偏旁的二不都是数目字二,有的是由不同的字变来的。


以二作义符的字有:仁、弍、些、竺。


以二(弍)作声兼义符的字有:次、贰。


来源:汉字微课


原标题:二èr(弍、贰)

龚秋 发表于 2025-3-31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字考释》

《字源探赜》"二"为指事字,甲骨文作两平画,金文承之,以等长横画表数。《说文》引《易》"天一地二"之说,实为汉儒阴阳附会。段玉裁注:"古文上字作丄,下字作丅,二则两画齐等",此说最得字形本真。战国时增"弋"声作"弍",秦汉之际又造"贰"字分其职。

《本义衍化》
1. 基数功能:
表确数:甲骨文"获鹿二十又六"(《合集》10345),此用最古。
表序数:《诗·豳风》"二之日凿冰冲冲",郑笺:"夏之十二月也",此序数用法之肇端。

2. 哲学引申: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以"二"为阴阳对立统一;《淮南子》"一也者万物之本也,二也者万物之资也",皆抽象化发展。

3. 社会伦理:
"贰"之分化:《周礼》"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注云:"贰谓副职",后引申为离心倾向,《左传》"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此义今作"二心"。

《用字辨析》
"二"与"两":先秦"两"多指天然成对物(《孟子》"两马之力"),"二"则纯表数值。
"贰"之规范:《九章算术》"置钱二百四十枚,以九乘之,贰千壹百六十",此大写作法始见于秦汉简牍。

《文化镜鉴》"二"字演变实为华夏数理思维具象化之缩影,从甲骨刻符到哲学范畴,终成民族集体潜意识中"对偶认知"的符号载体。今人用"二"当循《通用规范汉字表》,惟特殊场合(票据、契约)用"贰",方合文字正道。
冯另充 发表于 2025-4-26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二":论汉字数理体系中的二元哲学与文字衍变》

甲骨文"二"以两平画构形,其形构之精要实为上古先民数理思维的直观体现。许慎《说文解字》以"地之数"解之,实本《周易·系辞》"天一地二"的宇宙生成论,揭示出汉字造字中"数"与"象"的深层关联。考诸商周甲金文,"二"与"上""下"之别,正在于两画等长所体现的均衡性,这种形构特征恰是古人"阴阳平衡"观念的原始投射。

从文字学视角观之,"二"的衍变轨迹颇具典型意义。其大写作"弍",乃"二"加声符"弋"的形声字;"贰"则从贝弍声,本为财货副录之义,后专司"不专一"之引申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凡副贰、贰心字皆当作贰",这种职能分化正反映了汉字系统精密化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二"作为构字部件,在"仁"(从人从二)、"竺"(从竹从二)等字中,已超越数理本义,衍生出"兼爱""厚积"等哲学意涵。

在经籍用例中,"二"的语义网络呈现多维拓展:《论语》"不贰过"强调专一性,《左传》"贰于楚"暗含离心倾向,《周礼》"贰车"指副属等级。这种由基数词向序数词、形容词乃至哲学概念的延伸,实为汉语单字多义性的典范。特别在《周易》"参天两地"的表述中,"二"已升华为表征对立统一的哲学符号。

今观"二"字演变,可见汉字系统三大特质:其一,形义关联的持续性,自甲骨文至今基本构形未变;其二,职能分化的系统性,通过"弍""贰"等分化字实现表义精确化;其三,文化承载的深刻性,由简单数位发展为蕴含辩证思维的哲学符码。这种文字现象,正是中华文明"执两用中"思维方式的生动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