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40|回覆: 1

[漢語言文學] 漢字微課 :乁fú

[複製連結]
+
國學萌 發表於 2016-9-5 14: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字微課 :乁fú


【構造】象形字。篆文象漢字從左向右下方斜拉的一畫。在漢字構造中常用以表示不順的器物或符號。隸變後楷書寫作乁。


【本義】【說文•丿部】:『乁,右戾也。從反丿。』本義為漢字從左向右下方斜拉的一畫,在漢字構造中常用以表示不順的器物或符號。


【演變】本義為漢字從左向右下方斜拉的一畫,在漢字構造中常用以表示不順的器物或符號。後演變為漢字的一種筆劃捺。


【組字】如今不單用,只作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丶部。凡從乁取義的字皆與拉引等義有關。


以乁作義符的字有:乂(刈)、八、久、爻。


來源: 漢字微課


原標題:乁fú

+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4-27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乁"字考釋與筆形流變芻議】

【考源】
"乁"字初文見於【說文·丿部】,許慎釋為"右戾也,從反丿",此說實為小篆筆勢之解。考甲骨文、金文遺存,未見獨立"乁"形,其作為構字部件始見於商周"乂""爻"等字。按徐鍇【說文系傳】"丿乁相戾"之說,當為早期文字中表意性筆畫的抽象化產物。

【形義演變】
1. 本義層:
甲骨文時期,"乁"尚未獨立成字,其斜曳筆形多表牽引、阻隔之意。如"乂"(刈)字從乁,象鐮刀曳割之態;"爻"字疊用乁形,示交錯卦象。西周金文中漸趨線條化,至小篆定型為"右戾"筆勢。

2. 功能分化:
秦漢隸變後產生三項功能演進:
① 筆形功能:演化為"捺"畫基本筆形(如"八"字右筆)
② 構字功能:保留在"夂""廴"等偏旁中表行動義
③ 符號功能:用於注音符號"ㄟ"(威妥瑪拼音)

【文字學爭議】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指"乁"與"丿"構成"乂"字,實為陰陽相合之象。今人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則認為此屬後起附會,早期僅具象形功能。觀戰國楚簡"久"字(從人從乁),可見其時已發展出時間延續的抽象意義。

【現代應用】
雖現代字典歸入丶部,然其構字能力猶存:
直接構字:刈、爻、癹
筆形傳承:凡捺畫字(如"入""又")皆存其遺韻
文化符號:日本片假名"ノ"、數學符號"∖"皆可溯其源

【結語】
"乁"作為漢字最小表意單元之一,濃縮了從具象描摹到抽象符號的演變歷程。其價值不僅在於構字功能,更在於揭示漢字系統"以簡馭繁"的生成機制。今人研習此字,當以動態眼光審視筆形與意義的共生關係。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