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92|回复: 0

[成语典故] 家喻户晓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9-6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喻户晓》怎么读:

jiā yù hù xiǎo

《家喻户晓》涵义

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现指名声很大,知名度大。

《家喻户晓》出处

《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

《家喻户晓》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家喻户晓》近义词:妇孺皆知、众所周知、声名远播、举世闻名、远近驰名、赫赫有名

《家喻户晓》反义词:默默无闻、闻所未闻、鲜为人知

《家喻户晓》造句

1、爷爷是我们村家喻户晓的象棋好手,得了许多次冠军。

2、一场车祸避免了,小汤姆的名字从此就在美国家喻户晓了。

3、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4、在《开学第一课》中,介绍了几位家喻户晓的人物。

5、曾经有14连冠的光荣历程;曾经是无数学子心目中最崇高的求学殿堂;曾经是家喻户晓的高等学府;曾经……

6、《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可是家喻户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日新月异变化的见证。

7、银座三越百货店有五位会讲中文的销售助理,一位站在资生堂柜台前,资生堂是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在中国家喻户晓。

8、她在世时就家喻户晓广受尊崇,死后更是成为了一位美国偶像。

9、虽然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战士,但他的精神依然存在;虽然他仅仅只有20多岁,但他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虽然他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他的用途却不可估量。

10、且慢生气,我们中国人不是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吗?无商不奸、无奸不商,这难道还不能够说明问题吗?

11、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

12、孟母,一位家喻户晓的母亲,家境并不好,但她不怕苦,独自一人将孟子拉扯大,将孟子培养成一位伟人。

13、且慢生气,我们中国人不是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吗?无商不奸、无奸不商,这难道还不能够说明问题吗?

14、虽然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战士,但他的精神依然存在;虽然他仅仅只有20多岁,但他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虽然他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他的用途却不可估量。

15、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家喻户晓》历史典故经过: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传》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就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

她非常着急,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的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

 
安琪 发表于 2025-4-5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家喻户晓"的语义流变与文化意蕴》

"家喻户晓"作为汉语成语的经典范式,其语义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四字格"特征。从构词法角度考察,"家""户"构成空间对举,"喻""晓"形成语义互文,这种双重对称结构在先秦典籍中已见端倪。东汉班固《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的表述,实为成语雏形,至南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不可以家谕户晓"方定型为今貌。值得注意的是,"喻"本作"谕",体现了唐宋时期通假字使用的时代特征。

该成语的语义场包含三重维度:其一指知识传播的广度,如《朱子语类》"要使道理家喻户晓";其二指名声传播的强度,此义项在明清小说中尤为常见;其三暗含教化伦理功能,与古代"弦歌遍里闾"的教化传统一脉相承。在近义系统中,"妇孺皆知"侧重受众维度,"举世闻名"强调空间广度,而"家喻户晓"则独具生活化特质,其意象源于古代闾里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

考其文化机理,该成语生动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传播生态。在缺乏大众传媒的古代社会,信息主要依靠家庭-宗族网络传播,所谓"比户可封"的治理理想,正需"家喻户晓"的传播效果支撑。明代吕坤《实政录》载"宣讲圣谕,务使家喻户晓",可见其与儒家教化政治的深刻关联。当代语言实践中,该成语的适用语境已从道德教化转向商业传播,这种语义嬗变恰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语言标本。

在跨文化视域下,英语"household name"虽为对应译法,但缺失了中文原词中的教化意涵。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曾指出,汉语四字成语往往"寓理于象","家喻户晓"正是以家居意象承载传播理念的典型范例。在数字传播时代,这个诞生于乡土社会的成语依然保持活力,其强大的语义适应性,印证了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生命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