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6|回覆: 0

[成語典故] 膾炙人口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9 2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膾炙人口】相關人物

公孫丑,戰國時期齊國人,孟子的弟子,曾與萬章等著【孟子】一書。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膾炙人口】涵義

膾:切細的肉;炙:烤熟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傳訟。

【膾炙人口】出處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辨析

【膾炙人口】讀音:kuài zhì rén kǒu

【膾炙人口】近義詞:口碑載道、喜聞樂見、交口稱譽、婦孺皆知、人人皆知

【膾炙人口】反義詞:平淡無味、鮮爲人知

【膾炙人口】用法:複雜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膾炙人口】造句

1.唐代大詩人李白和杜甫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至今還仍被人傳誦。使讀者回味無窮終生難忘啊,有機會可要看哦!

2.從古至今,許多詩人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它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

3.李肖恩無意吟詠出的詩歌,卻成爲了膾炙人口的名篇,給身處逆境之人,帶來了希望和寧靜。

4.真正的經典,往往能傳誦不絕,膾炙人口

5.在這美不勝收的地方,流傳著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歌。

6.一些膾炙人口的歌曲總是深受人們的喜愛,連我們小學生也能哼上幾句。

7.音樂會上,既有雅俗共賞的流行音樂,又有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8.這位老作家寶刀不老,寫出來的打油詩依然膾炙人口,人人欣賞。

9.這部膾炙人口的古代長篇小說是作者手寫的,其筆跡筆走龍蛇,真是世間少有。

10.唐詩三百篇,篇篇都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成語典故: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皙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爲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爲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膾炙,但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膾炙人口】成語接龍:

膾炙人口→口是心苗→苗而不秀→秀而不實→實繁有徒→徒託空言→言多傷行→行不由徑→徑情直遂→遂迷不寤→寤寐求之→之死靡二→二分明月→月缺花殘→殘篇斷簡→簡能而任→任達不拘→拘俗守常→常年累月→月沒參橫→橫倒豎臥→臥榻之側→側足而立→立人達人→人才難得→得意忘象→象箸玉杯→杯水車薪→薪桂米珠→珠聯玉映→映雪囊螢→螢窗雪案→案甲休兵→兵不雪刃→刃迎縷解→解衣抱火→火雲如燒→燒眉之急→急於事功→功薄蟬翼→翼翼飛鸞→鸞回鳳舞→舞刀躍馬→馬革盛屍→屍山血海→海底撈月→月暈礎潤→潤屋潤身→身輕言微→微察秋毫→毫無遜色→色飛眉舞→舞鳳飛龍→龍精虎猛→猛虎深山→山行海宿→宿弊一清→清渭濁涇→涇清渭濁→濁質凡姿→姿意妄爲→爲富不仁→仁民愛物→物阜民安→安眉帶眼→眼腰黃赤→赤心報國→國色天香→香火不絕→絕長繼短→短兵相接→接風洗塵→塵羹塗飯→飯牛屠狗→狗仗人勢→勢孤力薄→薄技在身→身強力壯→壯志凌雲→雲期雨約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3-26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膾炙人口"的經典化路徑與文化意蘊】

"膾炙人口"作爲漢語經典成語,其形成過程折射出中國文化的審美取向與價值傳承。考其源流,當溯至【孟子·盡心下】所載"膾炙與羊棗孰美"之典,公孫丑與孟子對話實爲語義雛形。至五代王定寶【唐摭言】正式定型爲文藝批評術語,此中可見從飲食美學到文學審美的概念升華。

該成語的經典化呈現三重維度:其一,味覺通感機制。"膾"之精細刀工,"炙"之火候技藝,將烹飪藝術轉化爲文藝批評標準,體現中國傳統"以味論藝"的批評範式。其二,傳播接受維度。所謂"人口",強調作品需經受眾檢驗,與【文心雕龍】"知音"說遙相呼應。其三,時間檢驗要求。真正"膾炙人口"之作須如李杜詩篇般跨越時空,此與西方經典理論中的"歷時性"標準不謀而合。

今人使用此語,當知其不僅指通俗流行,更暗含"雅俗共賞"的深層要求。觀當下網絡傳播現象,諸多"爆款"內容雖一時風靡,卻難副"膾炙人口"之實,因其缺乏經典作品應有的文化厚度與藝術完成度。故運用此語時,宜審慎衡量作品是否具備穿越時空的文化生命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