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9|回覆: 0

[成語典故] 好好先生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9-9 19: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好好先生】相關人物

司馬徽(?—208年),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

【好好先生】涵義

指一團和氣、與人無爭,不問是非曲線、只求相安無事的人。

【好好先生】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

【好好先生】辨析

【好好先生】讀音:hǎo hǎo xiān shēng

【好好先生】近義詞:明哲保身

【好好先生】反義詞:凶神惡煞

【好好先生】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好好先生】造句

1、人民代表要講原則,決不能做好好先生

2、人們都說我叔叔是個好好先生

3、張老師是人云亦云的好好先生

4、這些好好先生們稱,讓員工對工作產生“興趣”,就是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常表揚他們。

5、那是一個小小的,好好先生,小天真。

6、鮑勃是一個好好先生,從不生氣。

7、大家都認為我是個好好先生,但我有時也會自願當一回笑料。

8、對外界和對他的僕人,騰格拉爾象是一位好好先生又象是一位軟弱的父親。

9、在鏡頭背後,小明常常被人們稱為好萊塢的好好先生

10、不過標準的好好先生仍然不在少數。

【好好先生】成語典故:

東漢時期,有個名叫司馬徽的人,很善於識別人才。但由於當時政治鬥爭十分尖銳複雜,他就裝糊塗,別人無論和他講什麼事,不管是好是壞,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問他身體怎樣,一向安好嗎?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個老朋友到他家裡來,十分傷心地談起自己的兒子死了。誰知司馬徽也回答:好!那個朋友走後,司馬徽的妻子就責備他說:人家以為你是講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裡話講給你聽。可是你聽人家兒子死了,反而說好,這算什麼?司馬徽不緊不慢地說:好!你的話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氣又好惱,哭笑不得。

後來人們常用好好先生來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無事的人。

【好好先生文言文】:

後漢司馬徽不談人短,與人語,美惡皆言好。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聞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稱“好好先生”,本自此得。

【好好先生白話文】:

東漢末年的司馬徽從來不談論別人的短處,與別人談論,美醜都說“好”。有人問司馬徽:“身體好嗎?”他回答說:“好。”有人告訴他自己兒子的死訊,他回答說:“很好。”他太太責備他說:“人家是認為你有高尚的品德,才把兒子的死訊相告,哪有聽說別人死了兒子,反而說很好呢?”司馬徽說:“像您剛才的話,也很好!”如今世人所稱的“好好先生”一語,其出處就來自於此。

【好好先生】成語接龍:

好好先生→生搬硬套→生不逢辰→生花妙筆→生財之道→生機勃勃→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生靈塗炭→生龍活虎→生氣勃勃→生殺予奪→生死存亡→生死攸關→生死與共→生死之交→生吞活剝→生死永別→生男育女→生來死去→生拖死拽→生生死死→生民塗炭→生米做成熟飯→生靈塗地→生不遇時 

 
安琪 發表於 2025-4-1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好好先生"的文化悖論與處世哲學】

司馬徽之"好好先生"形象,實為漢末士人應對亂世的生存智慧。考其本末,當置於漢魏之際"清議"與"清談"之變的語境中理解。潁川司馬氏作為經學世家,德操以"水鏡"之澄明著稱,其逢人皆言"好"的處世方式,恰是對黨錮之禍後士人處境的深刻調適。這種表麵糊塗實則清醒的生存策略,在【世說新語·德行】篇中與管寧、華歆等逸士形成互文,共同構成漢末士人的精神譜系。

細究"好好先生"的語義流變,可見其具有三重文化維度:表層看是語言表達的機械重複,中層體現為價值判斷的懸置迴避,深層則暗含對現實政治的消極抵抗。南朝劉孝標註【世說】時特引【司馬徽別傳】"皆雲'佳'以避禍",揭示出這種語言策略背後的政治智慧。相較"明哲保身"的主動性,"好好先生"更凸顯主體性的消解,其應答模式實為對儒家"慎言"傳統的極端化實踐。

在當代語境中重審此典故,當注意三個層面的誤讀:其一,將政治高壓下的生存策略簡單等同於鄉愿人格;其二,忽視"水鏡先生"識人鑒才的另一面相;其三,未察漢晉之際"言意之辨"的哲學背景。司馬徽的"好"字應答,與嵇康【家誡】"宏行寡言"、王弼"得意忘言"之說,共同構成魏晉玄學語言觀的先聲。

今人用此成語,宜辨其語境:用於批評無原則妥協時,當引【論語】"鄉原,德之賊也"為參照;若論處世智慧,則可參酌【周易】"括囊無咎"的哲學。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於簡單臧否古人行為,而在理解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生選擇。司馬徽之"好",既是亂世中的生存密碼,也是留給後人的文化謎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