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5|回覆: 1

[成語典故] 駭人聽聞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9-9 21: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駭人聽聞】相關人物

王劭,生卒年不詳,隋代歷史學家。王劭幼年沉默寡言,但博覽群書,孜孜不倦,不滿20歲時就被北齊尚書僕射魏收闢為參開府軍事。

楊廣(569年——618年),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建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後世頗有影響。

【駭人聽聞】涵義

駭:驚嚇,震驚。聞:聽。使人聽了某事後感到很驚訝,恐懼。多指社會上發生的壞事。

【駭人聽聞】出處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詹師書】:“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聽聞,壞人心術。”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南通一巷,謂之界身,並是金銀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駭人聽聞】辨析

【駭人聽聞】讀音:hài rén tīng wén

【駭人聽聞】近義詞:聳人聽聞、危言聳聽

【駭人聽聞】反義詞:司空見慣

【駭人聽聞】用法:兼語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駭人聽聞】造句

1.他罪有應得,因為他犯下許多危害社會的駭人聽聞的罪行。

2.車匪在光天化日之下殺人,真是駭人聽聞

3.表面上道貌岸然的人或有聲望的家庭,卻有着駭人聽聞,多年不讓人知道的秘密,這樣的事情我們經常在小說裏讀到。

4.報紙登了一條駭人聽聞的消息,某地不法商販用工業酒精製酒而致多人中毒。

5.我的主旨一貫非逐漸穩重停滯,既不要靠駭人聽聞的害潤,新華書店你屬於那個,也不要在市場不景氣時,忽然無資金周轉不靈的要挾。

6.駭人聽聞的柏林圍牆也是這段歷史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

7.廣島的影響是毀滅性的,切爾諾貝爾事故駭人聽聞,福島核危機令人震驚。

8.每天的電視新聞總有一些駭人聽聞的事件播出,讓人感覺不舒服。

9.到底是什麼樣喪盡天良的人,才會犯下這樁駭人聽聞的滅門血案。

10.這項政策在道義上有些駭人聽聞,在政治上有些弄巧成拙。

【駭人聽聞】成語典故:

隋煬帝楊廣時,著作郎(官名)王劭常用一些荒誕言論取悅皇帝。他曾謊報說:有人抓了一隻烏龜,它的腹部有“天下楊興”四個字,預示着楊家江山興旺長久。

當皇后死時,王劭又說:皇后原是菩薩轉生,她現在只是回到天上去……他這些“駭人視聽”的奇談怪論雖然遭到有識之士的鄙棄,卻得到楊廣的歡心。這樣,王劭在著作郎的位置上坐了將近二十年。“駭人視聽”現寫為“駭人聽聞”。

【駭人聽聞】成語接龍:

駭人聽聞→聞聲相思→思緒萬千→千古絕調→調絲品竹→竹清松瘦→瘦羊博士→士飽馬騰→騰蛟起鳳→鳳毛麟角→角巾東路→路柳牆花→花朝月夜→夜雨對床→床下安床→床上迭床→床上安床→床下牛斗→鬥雞走犬→犬吠之盜→盜鍾掩耳→耳聞目睹→睹著知微→微言大誼→誼不容辭→辭金蹈海→海北天南→南郭先生→生動活潑→潑水難收→收園結果→果然如此→此伏彼起→起早摸黑→黑天半夜→夜以繼日→日積月聚→聚斂無厭→厭聞飫聽→聽其自流→流溺忘反→反面文章→章句之徒→徒費唇舌→舌橋不下→下裏巴人→人人皆知→知雄守雌→雌雄未決→決勝廟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他→他山攻錯→錯落不齊→齊心合力→力挽狂瀾→瀾倒波隨→隨踵而至→至德要道→道盡途殫→殫智竭力→力不從心→心靈手巧→巧發奇中→中流一壺→壺天日月→月暈礎潤→潤屋潤身→身無擇行→行若無事→事款則圓→圓鑿方枘→枘鑿方圓→圓孔方木→木本水源→源源本本→本性難移→移山跨海→海涯天角→角立傑出

孟吵兩 發表於 2025-3-31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駭人聽聞"之語義流變與史鑑價值】

"駭人聽聞"一詞,自宋儒朱熹【答詹師書】首現文脈,其語義內核歷經千年淬鍊而不改。考其構詞法,"駭"從馬亥聲,本義為馬受驚,【說文】釋"驚也",引申為心理震懾;"聞"從耳門聲,段玉裁注"知聲也",二者複合構成使動結構,其語法特徵在兼語式中尤見精妙。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以之形容汴京金融交易的驚人規模,恰證此語在宋代已具描述社會現象的修辭功能。

稽諸史乘,王劭治史"多記異聞"(【隋書】本傳),楊廣遷都勞民傷財,皆可謂"駭人聽聞"之史實例證。然需辨明者,其與"聳人聽聞"雖同屬貶義,前者重客觀事實之震撼性,後者顯主觀誇大之意圖。朱熹斥浙中學風"壞人心術",正是着眼於思想領域"駭人聽聞"現象對社會倫理的侵蝕。

今人用此語,當守"修辭立其誠"之旨。若史家記楊廣開鑿運河"役丁死者什四五"(【資治通鑑】),此乃據實直書;若市井傳言添油加醋,則墮入"危言聳聽"矣。故【文心雕龍·情采】"為情造文"之訓,實為運用此類警世之語的圭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