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54|回覆: 1

[成語典故] 名不虛傳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1 0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名不虛傳】相關人物

薛道衡

【名不虛傳】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薛道衡(540~609年), 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縣)人。隋朝大臣,著名詩人。

【名不虛傳】讀音:

míng bù xū chuán

【名不虛傳】涵義

傳出的名聲與實際相符合,不是虛假的。確實很好,不是空有虛名。

【名不虛傳】出處

出處 【史記·遊俠列傳】:“然其私意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言,士不虛附。”晉·陳壽【三國志·徐邈傳】:“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傳。'”

【名不虛傳】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名不虛傳】近義詞:名副其實、名符其實、實至名歸

【名不虛傳】反義詞:徒有虛名、名不副實、徒負虛名、有名無實

【名不虛傳】造句

1、雖然中國山寨網站之眾多依舊是名不虛傳,但激烈的競爭也帶來了不少的創新。

2、故宮博物院果真是名不虛傳的文化寶庫。

3、這家餐館口碑甚佳,今日前來飽餐一頓,果然是名不虛傳

4、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自助磁帶刻錄和噪音場所名不虛傳

5、眼前的一座座冰雕,巧奪天工,北海道雪祭確實名不虛傳

6、由於他的重大發現,幾乎沒有人不把他稱作名不虛傳的軍事天才人物。

7、久聞“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到桂林一游,果然名不虛傳

8、盧卡申科被冠名爲歐洲最後一個獨裁者,可謂名不虛傳

9、那是那些名不虛傳的英國騎兵的一半。

10、看來,李世石我行我素的性格不僅在棋盤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生活中也是名不虛傳

11、初見的印象果然名不虛傳,像是個花園綠洲,環境優美,設施發達,生活從容,人性真誠

12、這隻熊果然名不虛傳,笨得出奇。

13、那是那些名不虛傳的英國騎兵的一半。

14、久聞她的琴藝非凡,今日親自聆聽,果真名不虛傳

15、"真是名不虛傳啊,"他自言自語地說。

【名不虛傳】歷史典故經過:

薛道衡是北朝時代的人,他的詩作得很好,聞名於當世;因此,常常有慕名的人前來求教於他。

有一次,齊國邀請他前去觀光,因爲當地的人民過於熱情,他不忍拂逆他們的好意,就一直這樣在那住了下去。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又到了正月初七,也就是俗稱的人日,薛道衡就在這一天作了一首紀念人日的詩。這時,齊國有個慕名者前來拜訪薛道衡,看到他作的詩,就念著頭兩句:“立春才七日,離家已半年。這是什麼詩呀?”那個人失望的問,“人家都說薛道衡很會作詩,但這首詩中說的是什麼話呀?看來只是虛有其表,被人誤傳罷了。”那人說著,又接下去看後面兩句詩:“人歸落雁,思發在花前。”這時他不禁大加讚賞,點點頭說道:“薛道衡的詩果然名不虛傳。”

“名不虛傳”的成語,就這樣成了恭維之詞,它本來是指一個人既然有了名氣,一定會有些本領,絕不會是虛傳的。現在則廣泛的被運用,只要看到別人有好的表現,都會用“名不虛傳”這句成語來誇讚他。


佷強 發表於 2025-4-6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名實相副的千古佳話:薛道衡"人日詩"與成語"名不虛傳"的淵源考

"名不虛傳"這一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史記·遊俠列傳】中"名不虛言"的表述,後經【三國志】定型爲今日習用之語。然其典故內涵的完美詮釋,當屬隋代文豪薛道衡"人日詩"的軼事。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東汾陰人,乃隋代詩壇巨擘。其詩才早負盛名,【隋書】稱其"每有所作,南人無不吟誦"。北齊武平年間,薛道衡出使鄴城,適逢正月初七"人日",北齊文士慕其詩名,設宴相邀。席間,眾人以"人日"爲題請其賦詩。薛道衡略作沉吟,揮毫寫下【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此詩以簡練筆墨道盡羈旅之思,尤其"思發在花前"一句,將未歸之愁緒與將放之春花相對照,構思精妙絕倫。北齊文人讀罷,無不嘆服,紛紛感慨:"名下固無虛士"。

此典故生動詮釋了"名不虛傳"的核心要義——聲名與實質的完美統一。薛道衡以二十字短詩,既展現了"構思遲速"的敏捷詩才,又體現了"情辭兼美"的藝術造詣,恰與其盛名相符。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北齊文壇大家如盧思道、顏之推等皆在座,這些眼界極高的批評家的一致嘆服,更從側面印證了薛道衡詩藝之精湛。

從語源學角度考察,"名不虛傳"由"名"(聲譽)、"不虛"(不虛假)、"傳"(傳播)三個要素構成,強調名聲傳播的真實性。薛道衡的案例恰構成這三要素的完美閉環:先有詩名遠播(傳),後有即席賦詩驗證(不虛),最終達成名實相符(名)。這種名實關係,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理想人格的體現。

薛道衡軼事之所以能成爲"名不虛傳"的典範,關鍵在於其展現了才學修養與道德踐履的統一。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重提這則典故,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成語的本真含義,更對治學修身具有啟示意義——唯有內外兼修、表里如一,方能使聲名與實質相得益彰,不負"名不虛傳"之美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