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9|回覆: 1

[成語典故] 一鳴驚人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9-11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鳴驚人】的故事簡介:

本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對戰國齊國的記載,但最早的藍本為戰國韓非記載的春秋楚莊王的典故。這或許並不矛盾,可能齊威王也被問過這個隱語,然後想起楚莊王說過的話也頓然醒悟,脫口而答。

參與【一鳴驚人】相關人物

主角:楚莊王 伍舉
主角:齊威王 淳于髡

【一鳴驚人】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一飛沖天、一舉成名、飛必沖天、平地一聲雷、石破天驚
反義詞:身敗名裂、默默無聞

【一鳴驚人】涵義

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例句:在全國體操比賽中,不少新手一鳴驚人,創造出良好的記錄。)一鳴驚人,是指一位不出名的人干出卓越的光輝成績使世界驚異起來;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突然做出驚人的成績。

【一鳴驚人】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楚莊王(?—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伍舉(?~?),春秋時期楚國人。因封於椒(今安徽省阜南縣焦陂鎮),又稱椒舉(出自【冊府元龜●卷七百三十三】)。曾任春秋楚莊王時期負責軍事兵員管理的武職右司馬。
齊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齊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代國君,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原為齊侯,於周顯王十七年(齊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稱齊王。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體生卒時間不詳,然與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同時,略長於孟子,主要活動在齊威王和齊宣王之際。淳于髡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
 

【一鳴驚人】事件經過:

【楚莊王  伍舉版本一鳴驚人】

春秋時,楚莊王即位已經三年,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他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莊王說:“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莊王說:“你說吧。”伍舉說:“楚國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說:“這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從那天開始,楚莊王振作起來,認真治理國家,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最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齊威王  淳于髡版本一鳴驚人】

“淳于髡這個人,是齊人的贅婿。身高不足七尺,聰明機智擅長辯論,多次出使諸侯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統治時,喜歡猜謎語,愛好荒淫享樂徹夜飲酒,沉淪不改,把政務委託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散亂,各諸侯國同時侵犯,國家存亡危在旦夕,齊王左右的人都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對齊威王,說:“國家裡有隻大鳥,停駐在大王的庭院裡,三年不飛又不鳴,大王知道這鳥是為什麼嗎?”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就罷了,一飛直衝雲霄;不鳴就罷了,一鳴震驚國人。”於是就詔見各縣令七十二人,獎賞一人,誅殺一人,發兵出城,各國諸侯感到驚恐,都歸還齊國被侵占的土地。齊王的聲威持續了三十六年。”

【一鳴驚人】事件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網友:勸解要有藝術,不慢不急、不揉不剛,既要簡明扼要達到規勸的目的,又要讓對方自己考慮自身錯在哪裡。這就是語言的藝術。而被勸者,要懷着理智的心態看待別人對自己的規勸,不能死不認賬,黑白不分,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對自己不是壞事。
網友: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時機。
親親窩窩 發表於 2025-4-9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鳴驚人"的治國智慧與處世哲學】

"一鳴驚人"作為流傳千載的成語典故,其價值不僅在於文學修辭,更蘊含着深刻的治國之道與處世智慧。本文將從歷史源流、政治隱喻、處世哲學三個維度展開論述。

一、典故源流考辨
此典最早見於【韓非子·喻老】載楚莊王事,後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又記齊威王典故。兩則記載看似重複,實則反映了戰國時期"士人諫言"的典型範式。值得注意的是,楚莊王三年不鳴的記載(【呂氏春秋·重言】作"三年不翅"),與【易經·乾卦】"潛龍勿用"的哲學暗合。這種"先隱後顯"的治國策略,在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背景下,實為韜光養晦的政治智慧。

二、政治隱喻解析
1. 君主治國層面:楚莊王"不飛不鳴"的三年,實為觀察政局、培植勢力的蟄伏期。其以"三年不蜚,蜚將沖天"為喻,展現的是古代政治家"謀定而後動"的決策藝術。這與【管子·霸言】"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的論述一脈相承。

2. 臣子進諫智慧:伍舉以"有鳥三年不鳴"設喻,淳于髡用"國中有大鳥"進言,均體現了【鬼谷子·謀篇】"言有曲而中,事有晦而明"的諫言藝術。這種"隱語進諫"的方式,既規避了直言犯上的風險,又達成了勸誡目的,堪稱古代政治溝通的典範。

三、處世哲學啟示
1. 蓄勢待發之道:【文子·上德】云"積薄為厚,積卑為高",楚莊王、齊威王的蟄伏期,正是"厚積薄發"的生動詮釋。這與現代管理學中的"沉默期效應"不謀而合。

2. 時機把握智慧:【周易·繫辭下】"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一鳴驚人"的本質是對時機的精準把握。齊威王在鄒忌、淳于髡等人才儲備充足後始展抱負,印證了【孟子·公孫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的哲理。

結語:
此典故超越時空的價值,在於揭示了"顯隱之道"的永恆命題。無論是楚莊王的"問鼎中原",還是齊威王的"稷下興學",都證明真正的"驚人"之舉,必以深厚的積累為前提。在當代社會,這種"沉潛—爆發"的智慧模式,依然對個人成長與組織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