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7|回覆: 0

[成語典故] 兵不血刃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12 08: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兵不血刃】相關人物

主角:郭默 陶侃

【兵不血刃】涵義

兵器上沒有沾上血,形容未經戰鬥就輕易取得了勝利。

【兵不血刃】出處

【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兵不血刃】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不戰而勝、所向披靡、旗開得勝、乘風破浪、所向無敵
【反義詞】血流成河、血流漂杵、浴血爭戰、屍橫遍野、望風披靡

【兵不血刃】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郭默,河內懷縣人,晉朝將領。出自【晉書·卷六十三·列傳第三十三】。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後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

【兵不血刃】歷史典故經過:

東晉的屯騎校尉郭默作戰勇敢,曾與後趙的建立者石勒等作過戰,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貫驕橫跋扈,把誰都不放在眼裡,有一次因為泄私憤竟然殺死了平南將軍劉胤。事後,還大膽偽造詔書,誣諂劉胤謀反,向各州郡通報。這件事暴露後宰相王導怕朝廷無力懲處他,不但不向他問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職。
陶侃知道這件事後,一方面上書朝廷請求討伐郭默,一方面寫信給王導,要求他採取果斷措施。信中有兩句話寫得非常有力:“郭默殺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當州官。難道他殺害宰相,也就讓他當宰相不成!”
王導讀了這封信,受到很大的觸動,便派陶侃率軍去討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領兵作戰十分厲害,聽說他親自來討伐,非常焦急,打算率軍離開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還未離城,陶侃的大軍就已經將江州團團圍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已不是陶侃對手,怕城破後難逃性命;想開城門投降,又怕朝廷要殺他的頭,真是左右為難。他手下的一名叛將見大勢已去,將他逮捕後開城門投降。陶侃終於不戰而取得勝利,平定了這次叛亂。
 
西門土豆 發表於 2025-4-4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兵不血刃"的軍事智慧與政治倫理】

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體系中,"兵不血刃"作為戰略藝術的至高境界,蘊含着深刻的哲學智慧。荀子在【議兵】篇中將此概念與"遠邇來服"的政治理想相聯繫,揭示出中國傳統軍事思想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核心價值。東晉陶侃平定郭默叛亂之役,恰為此理念提供了經典註腳。

考諸史籍,陶侃之勝實非偶然。首先體現於其"先聲奪人"的戰略威懾。【晉書】載郭默"聞侃至,將出迎",可見陶侃的威名已形成心理震懾。這種威懾力源自其三十年戎馬生涯積累的軍事聲望,正是【孫子兵法】所謂"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的體現。其次在於"以正治國"的政治智慧。陶侃致王導書中"豈可殺害宰相便為宰相"的詰問,直指權力倫理的核心問題,將軍事行動提升至政治道義高度,使平叛獲得充分合法性。

從軍事學角度分析,此役呈現三個關鍵節點:其一,陶侃迅速完成戰略部署,實現"其疾如風"的機動性;其二,實施"圍三闕一"的經典戰術,既形成軍事壓力又留出生路;其三,善用敵方內部矛盾,促使叛將倒戈。這種多層次、立體化的戰略布局,完美詮釋了【吳子】"因形用權"的軍事原則。

更深層觀之,"兵不血刃"的實質是軍事與政治的辯證統一。陶侃在行動中既展現將領的果決,又恪守臣子的本分——先上書朝廷再行討伐,嚴格遵循程序正義。這種將軍事行動納入政治軌道的做法,正是東晉門閥政治下維持統治平衡的智慧。郭默之敗,敗在恃勇而乏政治智慧;陶侃之勝,勝在武德與文治的有機統一。

當代重審這一典故,可發現其超越時空的價值:"兵不血刃"不僅是戰術選擇,更是政治倫理的體現。它提示我們,真正的軍事藝術不在於殺傷多寡,而在於以最小代價實現最大戰略價值。這種思想對於現代衝突解決仍具啟示意義——最高明的勝利,永遠是讓對手心悅誠服的勝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