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86|回覆: 1

[成語典故] 鳥盡弓藏典故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4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鳥盡弓藏】相關人物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范蠡(lǐ)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學者和經濟學家。

【鳥盡弓藏】涵義

是說鳥打完了把弓藏起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過河拆橋。

【鳥盡弓藏】出處

【出處】: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鳥盡弓藏】辨析

【鳥盡弓藏】讀音:niǎo jìn gōng cáng

【鳥盡弓藏】近義詞:兔死狗烹、過河拆橋

【鳥盡弓藏】反義詞:知恩圖報、崇功報德

【鳥盡弓藏的同韻詞】:厭求詳、國富兵強、鼠腹蝸腸、鵠峙鸞翔、只鳳孤凰、七十二行、源深流長、飛流短長、高飛遠翔、動靜有常、

【鳥盡弓藏】用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常與“兔死狗烹”連用

【鳥盡弓藏】造句

1、工廠主的廠子辦起來,但辦完之後流血流汗的老工人卻被解僱了,鳥盡弓藏,生活無法維持。

2、他甫一上任,就開除了輔選有功的部屬,真是鳥盡弓藏

3、他看出來這些人可以共苦,卻不可以同甘,因此早安排了退路,以免慘遭鳥盡弓藏的厄運。

4、歷史上能有幾位君王,坐穩帝位後,不對功臣來個鳥盡弓藏的?

5、張良就是懂得適時急流勇退,才能避開如韓信鳥盡弓藏的下場。

6、明升暗降,正是老董所使的鳥盡弓藏手段,我看你還是退休回家,韜光養晦算了。

7、有些公司為求降低經營成本,把老職員資遣,真是標準的鳥盡弓藏

【鳥盡弓藏】成語典故:

【兔死狗烹之范蠡】: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仲、范蠡整頓國政,經過十年的忍辱負重和勵精圖治,使國家轉弱為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仲送來一封信,上面寫着:“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 文仲此時方知范蠡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仲,臨別留下佩劍讓文仲自刎,文仲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兔死狗烹之韓信】:

這一成語也比喻西漢時劉邦將一些建國時建功立業的大將們悉數殺光的情形。漢五年劉邦當皇帝后為削弱韓信的勢力,把當時是"齊王"的韓信徒封為"楚王",使其遠離自己的發跡之地,漢六年又有人適時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又再將他貶為"淮陰侯",漢十年,皇后呂雉又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誘至長樂宮殺死。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韓信於公元前196年身首異處,這對共過患難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後只相處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韓信在臨刑之前發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

 
小滄 發表於 2025-4-13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鳥盡弓藏"之歷史鏡鑒與處世智慧】

"鳥盡弓藏"典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其文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八字真言,道盡千古功臣之悲。考其源流,當追溯至春秋末范蠡之智。越王勾踐滅吳稱霸,范蠡即泛舟五湖,遺書文種曰:"越王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未幾,文種果賜劍自裁。此典故實開中國政治哲學中"功成身退"思想之先河。

漢初三傑之韓信,其命運恰成此語最佳註腳。當楚漢相爭時,韓信將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取,高祖劉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及天下已定,韓信先貶為淮陰侯,終遭呂后誘殺於長樂鍾室。太史公評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此言深得"持盈保泰"之要義。

細究此語,實含三重辯證:其一,揭示權力運作之殘酷本質。君主制下,功臣往往兼具"定鼎之能"與"震主之威",此即范蠡所謂"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政治力學。其二,彰顯道家"知止不殆"的生存智慧。老子云:"功遂身退,天之道。"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正是深諳此理。其三,反映儒家"中庸"處世哲學。張良晚年"願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既全君臣之義,又保性命之安,可謂得其中道。

今人用此成語,多喻組織管理中"過河拆橋"之弊。然深層次觀之,實為權力制衡與自我保全的永恆命題。范仲淹"退亦憂,進亦憂"之嘆,諸葛亮"鞠躬盡瘁"之志,皆是對此命題的不同解答。智者當如范蠡,既能建非常之功,亦知適時而退,方合"明哲保身"之古訓。

故"鳥盡弓藏"非徒然警示,實為處世之明鏡。無論廟堂之高,抑或江湖之遠,皆當銘記:建功易,全身難;進取智,知止明。此中深意,足為後世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