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5|回復: 0

[成语典故] 亡羊补牢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4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亡羊补牢〗相关人物

熊横(?―公元前263年),芈姓,熊氏,名横,楚怀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在位时楚国已处于衰落状态。

庄辛(生卒年待考),庄氏,名辛。纪郢人。战国时楚封君。

〖亡羊补牢〗涵义

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羊补牢〗出处

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辨析

〖亡羊补牢〗读音:wáng yáng bǔ láo

〖亡羊补牢〗近义词:贼去关门、见兔而顾犬

〖亡羊补牢〗反义词:防患未然、后悔莫及

〖亡羊补牢歇后语〗:为期不晚

〖亡羊补牢〗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亡羊补牢〗造句

1、以前努力不够,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千万不可自暴自弃。

2、这次没考好,要找出原因吸取教训,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

3、只要有亡羊补牢的思想,人生的各种挫折和困难都会被克服的。

4、墙虽然坏了,但只要及时补,就能做到亡羊补牢

5、我真希望你不再气愤并回家。近来,这种事情发生太多了,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6、这一次考差了没关系,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亡羊补牢〗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亡羊补牢〗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补牢”的时候,先看看羊圈里的羊是否因耽搁时间太久已经全部死亡,如果不及时补救,那么即便补救了也无济于事了。

二、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地错上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安琪 發表於 2025-3-30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亡羊补牢"的处世智慧与历史镜鉴》

"亡羊补牢"典出《战国策·楚策》,乃庄辛谏楚顷襄王熊横之警语。此典以畜牧之事喻治国之理,其深层意蕴值得今人深思。

考其历史语境,楚顷襄王即位时,楚国已显颓势。庄辛以"见兔顾犬未为晚,亡羊补牢未为迟"相劝,实为危机管理学之先声。其核心要义在于:过失已成之际,当以积极补救为要,而非消极悔恨。此中蕴含三层智慧:其一为"觉今是而昨非"的自省意识,其二为"知过能改"的实践勇气,其三为"补弊起废"的应变能力。

从语言学角度观之,该成语结构精妙:"亡羊"示结果,"补牢"表对策,形成因果闭环。其连动式语法特征,恰映照出"知行合一"的儒家思想。虽传统注疏多言其贬义,然细究之,实为贬中寓褒——既批评事前疏漏,更肯定事后补救的积极态度。

今人运用此语,当把握两个维度:消极层面,当记取"防患未然"之训;积极层面,须秉持"过而能改"之志。观诸现代管理实践,危机应对机制之建立,正与"补牢"智慧暗合。故智者不以"亡羊"为终,而以"补牢"为始,此乃中华处世哲学之精义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