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4|回复: 1

[成语典故] 孺子可教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9-1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孺子可教》相关人物

张良 (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孺子可教》涵义

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孺子可教》出处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孺子可教》辨析

《孺子可教》读音:rú zǐ kě jiào

《孺子可教》近义词:尊师重教、程门度雪。

《孺子可教》反义词:朽木不雕、不堪造就。

《孺子可教》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孺子可教》造句

1、弟弟年纪虽小,但绘画的才华却十分杰出,赢得老师孺子可教的评语。

2、活到老学到来这才是孺子可教的表现。

3、相信自己,你一定是一个孺子可教的人。

4、我们老师都说我是孺子可教的人才。

5、才吩咐过一次,他就永志不忘,真是孺子可教

6、看到获奖学生的表现,老师频频点头,嘴里不停地说着:“;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7、其实你要相信很多孩子都是孺子可教的人的,只要我们好好培养他们。

8、我相信你是一个聪明人,同时也是一个孺子可教的人才。

9、这个年轻人认真上进,许多长辈都说他孺子可教

10、就你现在这个样子也可以谈得上孺子可教

《孺子可教》历史典故经过: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名门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

张良很惊讶,想打那老头。但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桥把鞋捡了起来,然后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

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却迟到,怎么回事啊?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又迟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有大成就。十三年后,小子你将再见到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啦。” 然后老人就离开不见了。第二天早晨,张良看那本书,乃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事很奇特,于是常常用功专研此书。

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崔泓 发表于 2025-4-12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孺子可教"的教化智慧与当代价值》

"孺子可教"典出《史记·留侯世家》,此四字不仅承载着黄石公对张良的期许,更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教化智慧。细究其义,"孺子"指童子,"可教"谓其具受教资质,二字连用则形成主谓结构的价值判断,这种语法结构在先秦典籍中颇具典范意义。

从典故本原考察,黄石公三试张良的过程实为完整的教学仪式:始以"纳履"验其涵养,继以"赴约"观其诚信,终以"授书"成其才德。司马迁笔下的这个教学场景,生动诠释了传统教育中"师严道尊"的核心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张良从"欲殴之"到"长跪履之"的态度转变,恰恰体现了教化过程中受教者心性修养的升华。

与"程门立雪"等典故相比,"孺子可教"更强调施教者对受教者的主动性判断。这种判断包含三重维度:一是天赋资质的可塑性,如《论语》所谓"后生可畏";二是为学态度的谦恭性,即《礼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之义;三是发展潜能的可持续性,暗合《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想。

在当代教育语境中,"孺子可教"的实践智慧仍具启示意义。首先,它提示教育者应当具备识才的慧眼,如孔子之"视其所以";其次强调教育需要建立双向选择机制,所谓"往教不若来学";最后揭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塑造,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谋而合。

反观当下教育现状,"朽木不雕"的焦虑往往源于标准化评价的局限。若我们能以"孺子可教"的智慧重新审视教育,或可建立更包容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毕竟,每个"孺子"都可能在特定领域"可教",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具备黄石公那般的识见与耐心。
万叫 发表于 2025-4-24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孺子可教"的教化智慧与当代价值》

"孺子可教"典出《史记·留侯世家》,此四字不仅承载着黄石公对张良的期许,更蕴含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教化智慧。本文将从典故本源、教育哲学及现代启示三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典故的深层意蕴
《史记》载黄石公三试张良之事,表面是老人考验后生的耐心,实则揭示了传统教育的三重境界:其一,拾履考验的是"敬长"的品德根基;其二,赴约磨炼的是"守信"的处世准则;其三,授书象征的是"传道"的终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特意记载张良"愕然欲殴之"的初始反应,恰凸显了教化过程中的性情淬炼。这种由"忍辱"到"受教"的转变,正是儒家"克己复礼"思想的具体实践。

二、传统教育哲学的现代诠释
1. 因材施教的辩证观
"孺子"之谓既包含对可塑性的肯定,也暗含对发展阶段的认识。王阳明《传习录》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古代教育家深谙教育需顺应天性之理,这与现代发展心理学强调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谋而合。

2. 教学相长的互动性
黄石公的"堕履"之举实为创设教育情境,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产婆术"形成东西呼应。程颐所言"如坐春风"的教学境界,正是对这种双向互动的生动诠释。

三、当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孺子可教"的智慧尤显珍贵。首先,它提醒教育者需具"识才之眼",如韩愈《师说》强调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其次,它倡导"等待的智慧",吕祖谦《少仪外传》记载的"教子如养芝"的比喻,恰说明教育需要静待花开。更重要的是,这个典故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技术传授,而在人格塑造——张良最终成为"运筹帷幄"的谋圣,正是这种教化理念的最佳注脚。

结语:
"孺子可教"四字,浓缩着中华文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在《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老训诫与当代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之间,这个典故架起了跨越时空的桥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永远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