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5|回覆: 1

[成語典故] 孺子可教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6-9-14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孺子可教】相關人物

張良 (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孺子可教】涵義

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孺子可教】出處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孺子可教】辨析

【孺子可教】讀音:rú zǐ kě jiào

【孺子可教】近義詞:尊師重教、程門度雪。

【孺子可教】反義詞:朽木不雕、不堪造就。

【孺子可教】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孺子可教】造句

1、弟弟年紀雖小,但繪畫的才華卻十分傑出,贏得老師孺子可教的評語。

2、活到老學到來這才是孺子可教的表現。

3、相信自己,你一定是一個孺子可教的人。

4、我們老師都說我是孺子可教的人才。

5、才吩咐過一次,他就永誌不忘,真是孺子可教

6、看到獲獎學生的表現,老師頻頻點頭,嘴裡不停地說着:“;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7、其實你要相信很多孩子都是孺子可教的人的,只要我們好好培養他們。

8、我相信你是一個聰明人,同時也是一個孺子可教的人才。

9、這個年輕人認真上進,許多長輩都說他孺子可教

10、就你現在這個樣子也可以談得上孺子可教

【孺子可教】歷史典故經過: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名門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直接把一隻鞋子丟到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撿起來!”

張良很驚訝,想打那老頭。但看到老人年紀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橋把鞋撿了起來,然後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腳穿好鞋,然後笑着轉身就走了。

張良更吃驚了,盯着老人離開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不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卻遲到,怎麼回事啊?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公雞一打鳴,張良就出發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又遲到,怎麼回事啊?五天後再早點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小伙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着,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後有大成就。十三年後,小子你將再見到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啦。” 然後老人就離開不見了。第二天早晨,張良看那本書,乃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事很奇特,於是常常用功專研此書。

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崔泓 發表於 2025-4-12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孺子可教"的教化智慧與當代價值】

"孺子可教"典出【史記·留侯世家】,此四字不僅承載着黃石公對張良的期許,更蘊含着中華文化中獨特的教化智慧。細究其義,"孺子"指童子,"可教"謂其具受教資質,二字連用則形成主謂結構的價值判斷,這種語法結構在先秦典籍中頗具典範意義。

從典故本原考察,黃石公三試張良的過程實為完整的教學儀式:始以"納履"驗其涵養,繼以"赴約"觀其誠信,終以"授書"成其才德。司馬遷筆下的這個教學場景,生動詮釋了傳統教育中"師嚴道尊"的核心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張良從"欲毆之"到"長跪履之"的態度轉變,恰恰體現了教化過程中受教者心性修養的升華。

與"程門立雪"等典故相比,"孺子可教"更強調施教者對受教者的主動性判斷。這種判斷包含三重維度:一是天賦資質的可塑性,如【論語】所謂"後生可畏";二是為學態度的謙恭性,即【禮記】"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之義;三是發展潛能的可持續性,暗合【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想。

在當代教育語境中,"孺子可教"的實踐智慧仍具啟示意義。首先,它提示教育者應當具備識才的慧眼,如孔子之"視其所以";其次強調教育需要建立雙向選擇機制,所謂"往教不若來學";最後揭示教育的本質是喚醒而非塑造,這與現代教育理念中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不謀而合。

反觀當下教育現狀,"朽木不雕"的焦慮往往源於標準化評價的局限。若我們能以"孺子可教"的智慧重新審視教育,或可建立更包容的發展性評價體系。畢竟,每個"孺子"都可能在特定領域"可教",關鍵在於教育者是否具備黃石公那般的識見與耐心。
萬叫 發表於 2025-4-24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孺子可教"的教化智慧與當代價值】

"孺子可教"典出【史記·留侯世家】,此四字不僅承載着黃石公對張良的期許,更蘊含着中華文明獨特的教化智慧。本文將從典故本源、教育哲學及現代啟示三個維度展開探討。

一、典故的深層意蘊
【史記】載黃石公三試張良之事,表面是老人考驗後生的耐心,實則揭示了傳統教育的三重境界:其一,拾履考驗的是"敬長"的品德根基;其二,赴約磨鍊的是"守信"的處世準則;其三,授書象徵的是"傳道"的終極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特意記載張良"愕然欲毆之"的初始反應,恰凸顯了教化過程中的性情淬鍊。這種由"忍辱"到"受教"的轉變,正是儒家"克己復禮"思想的具體實踐。

二、傳統教育哲學的現代詮釋
1. 因材施教的辯證觀
"孺子"之謂既包含對可塑性的肯定,也暗含對發展階段的認識。王陽明【傳習錄】云:"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古代教育家深諳教育需順應天性之理,這與現代發展心理學強調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不謀而合。

2. 教學相長的互動性
黃石公的"墮履"之舉實為創設教育情境,這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育,與蘇格拉底"產婆術"形成東西呼應。程頤所言"如坐春風"的教學境界,正是對這種雙向互動的生動詮釋。

三、當代教育實踐的啟示
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孺子可教"的智慧尤顯珍貴。首先,它提醒教育者需具"識才之眼",如韓愈【師說】強調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其次,它倡導"等待的智慧",呂祖謙【少儀外傳】記載的"教子如養芝"的比喻,恰說明教育需要靜待花開。更重要的是,這個典故揭示了教育的本質不在於技術傳授,而在人格塑造——張良最終成為"運籌帷幄"的謀聖,正是這種教化理念的最佳註腳。

結語:
"孺子可教"四字,濃縮着中華文明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在【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老訓誡與當代素質教育的改革浪潮之間,這個典故架起了跨越時空的橋梁。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教育,永遠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是生命對生命的喚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