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0|回復: 1

[文獻考古] 清华简再现〖尚书〗佚篇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4 2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华简再现〖尚书〗佚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称『清华简』)第五辑整理报告9日在京发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学勤介绍,该报告收录的6篇竹书中,除〖命训〗见于今本〖逸周书〗外,其余5篇均未见于传世文献。这些竹书的内容体现出古人对『德』与『民心』、『德』『义』『信』等概念的早期认识,皆为很有哲理的政治文献,将为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李学勤介绍,未见于传世文献的5篇竹书中,〖厚父〗篇为〖尚书〗佚篇,记录了周天子与夏代后人的对话,篇中文句曾为孟子援引,足证为战国时所见的〖尚书〗佚篇。〖封许之命〗是周成王封吕丁于许的册命,也为〖尚书〗佚篇,成王所赐车马器、鼎彝正是周初『分器』之一端。〖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为战国时流行的『伊尹故事』之两种,〖殷高宗问于三寿〗载殷高宗与三寿的对话,体现出古人对『德』『义』『信』等概念的早期认识,表达了治国与修人的思想。

    清华简自2008年7月入藏并开始保护整理,内容多为经史类典籍,约2500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自2010年年底,清华简整理报告每年出版一册。

赵科技法 發表於 2025-4-1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华简《尚书》佚篇的文献价值与思想探赜】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整理成果之公布,实为当代出土文献研究之盛事。此次披露的《厚父》《封许之命》等五篇《尚书》类佚籍,非惟补苴先秦典籍之阙佚,更为探究三代政治哲学提供了新的文献支点。今就其中要义,略陈管见。

一、文献辑佚与文本互证
《厚父》篇之重光尤具典范意义。该篇既见《孟子·梁惠王下》所引"《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云云,足证战国时期《尚书》文本流传之实况。按《汉书·艺文志》载《尚书》原有百篇之数,今文二十八篇、古文多十六篇,而《厚父》不见著录,此正可补班固所见中秘本之遗。其记周天子与夏遗对话之体例,与《尚书·多士》《多方》相类,体现了周人"监于二代"的政治传统。

二、册命制度与礼制实证
《封许之命》详载成王册命吕丁之仪,与《左传·定公四年》所述"分鲁公以大路、大旂"等记载若合符契。所赐车马器、鼎彝等物,恰与金文所见"赐秬鬯一卣,冕服,车马"(如大盂鼎铭)相印证。此篇不仅补《周书》阙佚,更为研究周初分封制度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可证《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非虚言。

三、政治哲学与德性观念
诸篇共同呈现的"德政"思想脉络尤值关注。《殷高宗问于三寿》将"德""义""信"并列为治国要道,与郭店楚简《五行》篇"仁义礼智圣"之说形成对话。《厚父》强调"民心"为政权根基,实开《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思想之先河。值得注意的是,《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所载伊尹故事,与《吕氏春秋·本味》等文献形成互文,反映出战国时期"圣王-贤相"叙事模式的流行。

此批竹简的学术价值,非止于增补传世文献之不足。其文本生成年代(约公元前300年)上距西周仅七八百年,较之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更为近古。通过对简文用字习惯、语法特征的考察,可为解决《尚书》今古文之争提供新的语言学证据。昔王国维先生倡"二重证据法",今清华简之出,正为地下材料与传世文献互证之典范。

要之,清华简第五辑所刊《尚书》类文献,既为经学研究开辟新境,亦为思想史考察提供了关键链环。后续研究当注重文本校释与概念分析的结合,使这些沉睡两千余年的竹简,真正成为理解华夏文明元典的新窗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