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3|回覆: 1

[文獻考古] 清華簡再現【尚書】佚篇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4 2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華簡再現【尚書】佚篇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下稱『清華簡』)第五輯整理報告9日在京發布。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學勤介紹,該報告收錄的6篇竹書中,除【命訓】見於今本【逸周書】外,其餘5篇均未見於傳世文獻。這些竹書的內容體現出古人對『德』與『民心』、『德』『義』『信』等概念的早期認識,皆爲很有哲理的政治文獻,將爲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寶貴資料。

    李學勤介紹,未見於傳世文獻的5篇竹書中,【厚父】篇爲【尚書】佚篇,記錄了周天子與夏代後人的對話,篇中文句曾爲孟子援引,足證爲戰國時所見的【尚書】佚篇。【封許之命】是周成王封呂丁於許的冊命,也爲【尚書】佚篇,成王所賜車馬器、鼎彝正是周初『分器』之一端。【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爲戰國時流行的『伊尹故事』之兩種,【殷高宗問於三壽】載殷高宗與三壽的對話,體現出古人對『德』『義』『信』等概念的早期認識,表達了治國與修人的思想。

    清華簡自2008年7月入藏並開始保護整理,內容多爲經史類典籍,約2500枚,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自2010年年底,清華簡整理報告每年出版一冊。

趙科技法 發表於 2025-4-1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華簡【尚書】佚篇的文獻價值與思想探賾】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五輯整理成果之公布,實爲當代出土文獻研究之盛事。此次披露的【厚父】【封許之命】等五篇【尚書】類佚籍,非惟補苴先秦典籍之闕佚,更爲探究三代政治哲學提供了新的文獻支點。今就其中要義,略陳管見。

一、文獻輯佚與文本互證
【厚父】篇之重光尤具典範意義。該篇既見【孟子·梁惠王下】所引"【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云云,足證戰國時期【尚書】文本流傳之實況。按【漢書·藝文志】載【尚書】原有百篇之數,今文二十八篇、古文多十六篇,而【厚父】不見著錄,此正可補班固所見中秘本之遺。其記周天子與夏遺對話之體例,與【尚書·多士】【多方】相類,體現了周人"監於二代"的政治傳統。

二、冊命制度與禮制實證
【封許之命】詳載成王冊命呂丁之儀,與【左傳·定公四年】所述"分魯公以大路、大旗"等記載若合符契。所賜車馬器、鼎彝等物,恰與金文所見"賜秬鬯一卣,冕服,車馬"(如大盂鼎銘)相印證。此篇不僅補【周書】闕佚,更爲研究周初分封制度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可證【周禮·春官·大宗伯】"以九儀之命正邦國"非虛言。

三、政治哲學與德性觀念
諸篇共同呈現的"德政"思想脈絡尤值關注。【殷高宗問於三壽】將"德""義""信"並列爲治國要道,與郭店楚簡【五行】篇"仁義禮智聖"之說形成對話。【厚父】強調"民心"爲政權根基,實開【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思想之先河。值得注意的是,【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所載伊尹故事,與【呂氏春秋·本味】等文獻形成互文,反映出戰國時期"聖王-賢相"敘事模式的流行。

此批竹簡的學術價值,非止於增補傳世文獻之不足。其文本生成年代(約公元前300年)上距西周僅七八百年,較之漢初伏生所傳今文【尚書】更爲近古。通過對簡文用字習慣、語法特徵的考察,可爲解決【尚書】今古文之爭提供新的語言學證據。昔王國維先生倡"二重證據法",今清華簡之出,正爲地下材料與傳世文獻互證之典範。

要之,清華簡第五輯所刊【尚書】類文獻,既爲經學研究開闢新境,亦爲思想史考察提供了關鍵鏈環。後續研究當注重文本校釋與概念分析的結合,使這些沉睡兩千餘年的竹簡,真正成爲理解華夏文明元典的新窗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