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4|回复: 1

[成语典故] 世外桃源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9-1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世外桃源》相关人物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世外桃源》涵义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世外桃源》出处

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世外桃源》辨析

《世外桃源》读音:shì wài táo yuán

《世外桃源》近义词:洞天福地

《世外桃源》反义词:人间地狱

《世外桃源歇后语》:陶渊明的理想

《世外桃源》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世外桃源》造句

1、下雨后,这里极为像“世外桃源”,看那边有一道彩虹,彩虹的出来把这里的“世外桃源”衬托得更美。并且这里不但风景美,空气也很美,于是我又被眼前的景物再次陶醉。

2、在阳光的照耀下,你将仿佛身临世外桃源一般;在阳光的照耀下;你会感受到无尽的力量与舒适,并且保持着敏捷的思维;在阳光的照耀下,你会得到无限的财富。愿你在阳光下快乐的成长。

3、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虽然物是人非,但这片“世外桃源”四季依旧风采不减以往,孩子们的脸上依旧挂着童真的笑脸。

4、我心中的美景是我的外婆家,那儿简直可以称之为世外桃源,喏,你瞧,多美呀!

5、这度假村远离喧嚣的闹市,花朝月夕,幽静得宛如世外桃源

6、太平洋上的小岛大溪地,有世外桃源之称!

7、这里林木葱茂,花香四溢,环境优美,居住此地,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8、如果我们不去追求,不去奋斗,成天坐在家里梦想世外桃源的生活,那是不现实的。

9、家乡就像一个世外桃源,在我心中美轮美奂。

10、那种幻想中的所谓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世外桃源》成语典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两岸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而美丽,花瓣纷纷落下。

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宽阔平坦的土地,排列整齐的房屋,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的情况不必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世外桃源》成语接龙:

世外桃源→源源本本→本同末异→异路同归→归正首丘→丘山之功→功成行满→满山遍野→野人献日→日月逾迈→迈古超今→今昔之感→感戴二天→天兵天将→将伯之助→助人下石→石赤不夺→夺门而出→出头之日→日居月诸→诸亲好友→友风子雨→雨断云销→销神流志→志洁行芳→芳兰竟体→体无完皮→皮肤之见→见猎心喜→喜出望外→外感内伤→伤言扎语→语近词冗→冗词赘句→句比字栉→栉风酾雨→雨散云飞→飞鸟惊蛇→蛇蝎为心→心忙意乱→乱首垢面→面墙而立→立地成佛→佛头着粪→粪土不如→如登春台→台阁生风→风土人情→情景交融→融汇贯通→通宵彻夜→夜以继昼→昼伏夜游→游目骋观→观者如市→市民文学→学贯中西→西方净土→土洋结合→合情合理→理正词直→直言取祸→祸不单行→行思坐想→想方设法→法脉准绳→绳一戒百→百结愁肠→肠肥脑满→满腹牢骚→骚人墨客→客死他乡→乡壁虚造→造谣惑众→众寡不敌→敌惠敌怨→怨声载道→道不相谋→谋臣武将→将本求利

 
明月佳人 发表于 2025-4-18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世外桃源"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困境》

"世外桃源"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意象之一,其价值不仅在于陶渊明构建的文学图景,更在于它揭示了传统士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精神出路。从语源学角度考察,《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描写,实为《诗经·桃夭》"桃之夭夭"意象的创造性转化,将先秦比兴传统提升至哲学层面的理想国建构。

考其思想渊源,当溯至三重传统:其一为老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其二为儒家"大同社会"的伦理诉求,其三为汉末以来隐逸文化的实践积累。陶公以武陵渔人的偶然发现为叙事框架,暗合《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的现世批判,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时间悬置,实乃对永嘉之乱后动荡时局的文学救赎。这种将空间隔绝与时间停滞双重设定的叙事策略,在六朝志怪小说中独树一帜。

值得注意的是,现存宋刻本《陶渊明集》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秩序,与《汉书·地理志》记载的"井田制"存在深层互文。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年龄结构,恰是《礼记·礼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理想投射。这种精心设计的乌托邦图景,本质上是对汉魏之际门阀政治的温柔反抗。

然则"世外桃源"的悖论性正在于此:当南阳刘子骥"规往未果"的结尾消解了叙事可靠性时,陶公实际上已经解构了自己营造的理想国。这种自我解构的叙事智慧,比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早出千余年。现代学者钱穆指出,桃花源中"设酒杀鸡作食"的待客之道,恰恰暴露了其对现实人际关系的依赖,所谓"绝境"终究无法脱离世俗伦理而独立存在。

在当代语境中,"世外桃源"已演变为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化符号。当洱海民宿标榜"现代桃源",当终南山隐居成为网红打卡地,陶渊明笔下"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隐秘性已被彻底消解。这种异化现象印证了让·鲍德里亚的仿真理论——当乌托邦成为可复制的商品,其反抗性便宣告终结。

要之,"世外桃源"的价值不在其可及性,而在其永恒的精神召唤。正如朱熹评陶诗"外若枯槁,中实敷腴",这个虚实相生的文学意象,始终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桃源或许不在武陵溪畔,而在每个不甘沉沦者心中的诗意栖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