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相關人物
楊惲(?——前54),西漢政治家。宣帝時曾任左曹,後因告發霍氏(霍去病子孫)謀反有功,封平通侯,遷中郎將。其文章【報孫會宗書】,被後人認為頗有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的風格。
【一丘之貉】涵義
丘:土山;貉: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個土山裏的貉。比喻彼此同是醜類,沒有什麼差別。
【一丘之貉】出處
【漢書·楊惲傳】:“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辨析
【一丘之貉】讀音:yī qiū zhī hé
【一丘之貉】近義詞:半斤八兩、難兄難弟、涇渭分明、臭味相投
【一丘之貉】反義詞:比眾不同、貌合神離、同床異夢、離心離德
【一丘之貉】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
【一丘之貉】造句
1.林彪"四人幫"及其爪牙都是一丘之貉。
2.別指望他會主持正義,他們是一丘之貉。
3.這些流氓犯盜竊犯詐騙犯都是一丘之貉,應嚴厲打擊。
4.審理這件案子的官員雖然手段不同,但都是一丘之貉,每個都貪贓枉法。
5.這群人不是搶就是騙,都是一丘之貉,實在沒出息。
6.何須多費唇舌解釋,擺明的,你們就是一丘之貉。
7.梁山泊好漢在官府來看,都是一丘之貉。
8.你不用再狡辯了,你和盜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9.這伙壞蛋都是一丘之貉,沒有什麼差別啦!
10.管他什麼幫派,在我看來都是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成語典故: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惲,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文史
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霍氏(霍光子孫,此時霍光已死)謀反,楊惲最先向宣帝報告。
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熾,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惲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讚他的廉潔。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結果與太僕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最得信任)發生意見。
有一次,楊惲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惲便說:“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呀!”就這樣,楊惲被免職了。
自古君王勇於改過,不信饞言者能有幾人,楊惲僅被免職,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一丘之貉】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含義:
一丘之貉的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有小集體主義的思想,更不能聚在一塊兒專門造謠生事、無事生非、故意與人為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