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刊於近日發表的【新子學構想】(10月22日第14版)和【新仁學構想】(11月4日第12版)兩篇文章,引起學界熱烈反響。這裡,我們以摘要和綜述的方式,刊載部分學者的言論。歡迎廣大讀者關注。
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郭齊勇 【新仁學構想】是一篇大文章。它創造性地闡發了我國傳統核心價值系統的重心——孔子的『仁愛』『仁德』學說,提出了新時代的新仁學體系。其基本思路是以儒家仁學為中心,兼綜諸家之長,融攝西學,在新的時代構建以仁為體,以和為用,以生為本,以誠為魂,以道為歸,以通為路的新人文精神系統。這種新人文主義把人的生命、幸福、尊嚴與全面發展放在至上的地位,有助於國民健康的人生態度、意境與信仰的重建,並善化市場經濟秩序。
作者匠心獨運,以大氣魄、大承擔來書寫大文章,我拜讀之後,甚為敬服。當然,本文有關儒學及其歷史的概括內容還可以商量,例如儒學史上,包括漢唐、宋明儒學等,並未偏離仁學之核心,並非只有孟子與譚嗣同兩家堅持仁學。儒家也並非重社會而輕個人、重義務而輕權利。另外,儒家仁學有超越性的天與天道崇拜和信仰的背景,仁學不是寡頭的人文主義,而深具終極信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郭沂 理論儒學是生活儒學的建構者和引導者。儒學的生命,關鍵在於儒學理論的創新發展。令人欣喜的是,今天已有學者致力於儒學理論創構,而牟鍾鑒教授的【新仁學構想】便是其中的新亮點。
我以為,新仁學的理論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新仁學直接連通孔子仁學的源頭活水,使儒學發展回歸仁學本位,可謂深切把握了儒學的根本精神。其次,梳理歷史源流,繼承仁學精華。
再次,容納中外思想,弘擴仁學內涵。儒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緣自歷代儒家不斷地弘揚和擴充。新仁學不但廣納儒、道、墨、釋等中國傳統學說,而且吸收了西方的理性精神、科學方法、人權至上、個性解放等思想,以彌補傳統仁學之不足,進而提出仁體和用、生本誠魂、道歸通路三大命題,極大弘擴了仁學的內涵。最後,重建東方人文主義,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一些西方學者針對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所形成的人文主義的危機,依據中國人文精神尤其儒學思想提出了新人文主義的主張,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新仁學和西方新人文主義的宗旨是一致的,實質是對東方人文主義的重建。因而,新仁學不僅為擺脫當代人生困境、道德危機和教育弊端指明了方向,而且為中國學術界參與世界文明對話提供了平台。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踐 拜讀牟鍾鑒先生大作【新仁學構想】,深深感到作者高屋建瓴的深刻思想和憂國憂民的儒者胸懷。文章的學術價值主要在於:其一,指出『仁學是孔子儒學的精華所在,是儒學中最具長久普遍性的內核。』我們今天要繼承、弘揚儒學,對儒學的核心價值的把握是最關鍵的問題。筆者曾經著文指出:『仁學是儒家一以貫之的核心價值』,也是在闡明這一思想。其二,指出『先秦之後不斷出現的新儒家學派里,……總是對仁學這條主脈有所偏離,而另立核心。』簡單一句話,實際是對兩千年儒學史精華與糟粕原因的概述。漢儒因適應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過分發揮了『綱常倫理』的作用,宋儒受佛老的影響過分糾結於『理氣心性』之辯,近代新儒家則受西方哲學的影響過度開發了儒學的思辨方面。這些偏頗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儒學的現代化。其三,指出儒學『不是宗教神學,也不是知識體系和概念演義,而是人生體悟和智慧的理性表述。』這是中國理論體系形成與世界其他民族宗教倫理體系形成的根本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