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54|回复: 1

[成语典故] 枕戈待旦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2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枕戈待旦》相关人物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军事家。

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

《枕戈待旦》涵义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枕戈待旦》出处

《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枕戈待旦》辨析

《枕戈待旦》读音:zhěn gē dài dàn

《枕戈待旦》近义词:危在旦夕、常备不懈

《枕戈待旦》反义词:醉生梦死、高枕而卧、高枕无忧

《枕戈待旦》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枕戈待旦》造句

1、这也将使穆夫提把阿拉伯人组织起来枕戈待旦的奥秘工作加倍轻易。

2、可是,任何战斗的方针都不是无休无止的殛毙,追求和平才是每个好汉枕戈待旦时最明确的梦。

3、为了找出动物流传的病毒若何变得对人类更有致命性,研究者枕戈待旦

4、全球枕戈待旦最好的编制,就是打疫苗预防针。

5、在奋斗的死活关头,击水中流,枕戈待旦是需要的,是显示民族精力的。

6、南有珠江誓师,北有嘉铭三全处事主意,还有华润置地换将不变调,还有武汉连系置业枕戈待旦

7、我知道,我们已经枕戈待旦情愿宁可为此宗规支出我们的生命和财产,由于它确保一个政府可以寻求更大的好处。

8、当我们睁大眼睛枕戈待旦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盘桓。

9、我先前只知道武将简陋通文,当“枕戈待旦”的时辰,就会做骈体电报,这回才大白虽是文官,也有深谙韬略的了。

10、2004年对国内企业来讲将是枕戈待旦的一年,而对外资则意味着更多的机缘。

《枕戈待旦》成语典故: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枕戈待旦》成语接龙:

枕戈待旦→旦夕之间→间不容瞬→瞬息之间→间不容发→发上冲冠→冠屦倒施→施绯拖绿→绿林大盗→盗跖之物→物至则反→反裘负刍→刍荛之见→见小暗大→大言不惭→惭凫企鹤→鹤行鸡群→群雄逐鹿→鹿走苏台→台阁生风→风激电飞→飞珠溅玉→玉石俱碎→碎身粉骨→骨肉相残→残篇断简→简要清通→通权达理→理之当然→然荻读书→书香门户→户曹参军→军临城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怀备至→至诚高节→节变岁移→移花接木→木头木脑→脑满肠肥→肥遁鸣高→高耸入云→云行雨洽→洽博德闻→闻风远扬→扬威耀武→武昌剩竹→竹柏异心→心惊肉战→战火纷飞→飞蓬随风→风吹浪打→打富济贫→贫贱之知→知情不举→举手投足→足智多谋→谋夫孔多→多能多艺→艺不压身→身无长处→处之晏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宗接代→代马望北→北邙乡女→女长须嫁→嫁鸡逐鸡→鸡不及凤→凤只鸾孤→孤俦寡匹→匹马当先→先见之明→明日黄花→花信年华→华不再扬→扬幡招魂→魂飞胆丧

 
zhuzhu508 发表于 2025-4-3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枕戈待旦"精神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

"枕戈待旦"作为承载华夏武德精神的经典成语,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两晋之交的动荡岁月。祖逖、刘琨这对并称"闻鸡起舞"的挚友,以"中夜闻荒鸡鸣"而警醒自励的典故,不仅塑造了中国士人"兼济天下"的人格范式,更在中华文明史上树立起"忧患意识"的精神坐标。

从训诂学角度考察,"枕戈"之"戈"乃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勾兵,《考工记》载其"长六尺六寸",恰可兼作枕具;"待旦"之"旦"在甲骨文中作日出地平线之象,引申为时局转机。这种将兵器与起居相结合的独特意象,生动体现了古代志士"居安思危"的生存智慧。刘琨《与兄子演书》中"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的宣言,正是对《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思想的具体实践。

在思想史维度,"枕戈待旦"精神包含三重境界:其一为"警醒"的修身态度,祖逖"中夜起坐"体现的正是《孟子》"平旦之气"的修养功夫;其二为"责任"的担当意识,《晋书》载刘琨"常恐祖生先吾着鞭",彰显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其三为"应变"的实践智慧,二人后来分镇并州、豫州的军事布局,验证了这种预备状态的历史价值。宋代朱熹评点此典时特别强调:"非独武事,凡学问皆当如此。"

当代社会虽无金戈铁马之虞,但"枕戈待旦"精神仍具现实意义。在个人层面,它启示我们保持"终身学习"的进取姿态;在国家层面,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模式,恰与当前强调的"底线思维""危机意识"深度契合。观今日某些领域存在的"躺平"现象,正需以这种"中夜警枕"的精神加以匡正。

要之,"枕戈待旦"不仅是历史典故,更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尤需传承这种"夙夜匪懈"的优良传统,使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