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52|回覆: 1

[成語典故] 枕戈待旦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1 12: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枕戈待旦】相關人物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東晉軍事家。

劉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縣)人,晉朝政治家、文學家、音樂家和軍事家。

【枕戈待旦】涵義

戈:古代的一種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殺敵,枕著武器睡覺等天亮。形容時刻準備作戰。

【枕戈待旦】出處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

【枕戈待旦】辨析

【枕戈待旦】讀音:zhěn gē dài dàn

【枕戈待旦】近義詞:危在旦夕、常備不懈

【枕戈待旦】反義詞:醉生夢死、高枕而臥、高枕無憂

【枕戈待旦】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枕戈待旦】造句

1、這也將使穆夫提把阿拉伯人組織起來枕戈待旦的奧秘工作加倍輕易。

2、可是,任何戰鬥的方針都不是無休無止的殛斃,追求和平才是每個好漢枕戈待旦時最明確的夢。

3、爲了找出動物流傳的病毒若何變得對人類更有致命性,研究者枕戈待旦

4、全球枕戈待旦最好的編制,就是打疫苗預防針。

5、在奮鬥的死活關頭,擊水中流,枕戈待旦是需要的,是顯示民族精力的。

6、南有珠江誓師,北有嘉銘三全處事主意,還有華潤置地換將不變調,還有武漢連繫置業枕戈待旦

7、我知道,我們已經枕戈待旦情願寧可爲此宗規支出我們的生命和財產,由於它確保一個政府可以尋求更大的好處。

8、當我們睜大眼睛枕戈待旦之時,風暴卻像遲歸的羊群,不知在哪裡盤桓。

9、我先前只知道武將簡陋通文,當“枕戈待旦”的時辰,就會做駢體電報,這回才大白雖是文官,也有深諳韜略的了。

10、2004年對國內企業來講將是枕戈待旦的一年,而對外資則意味著更多的機緣。

【枕戈待旦】成語典故: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決心報效祖國。當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著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麼時候睡著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麼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於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舞。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神練起劍來。

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於祖。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睡覺一直到天明),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後邊,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頭了!……”

【枕戈待旦】成語接龍:

枕戈待旦→旦夕之間→間不容瞬→瞬息之間→間不容髮→髮上沖冠→冠屨倒施→施緋拖綠→綠林大盜→盜跖之物→物至則反→反裘負芻→芻蕘之見→見小暗大→大言不慚→慚鳧企鶴→鶴行雞群→群雄逐鹿→鹿走蘇台→台閣生風→風激電飛→飛珠濺玉→玉石俱碎→碎身粉骨→骨肉相殘→殘篇斷簡→簡要清通→通權達理→理之當然→然荻讀書→書香門戶→戶曹參軍→軍臨城下→下阪走丸→丸泥封關→關懷備至→至誠高節→節變歲移→移花接木→木頭木腦→腦滿腸肥→肥遁鳴高→高聳入雲→雲行雨洽→洽博德聞→聞風遠揚→揚威耀武→武昌剩竹→竹柏異心→心驚肉戰→戰火紛飛→飛蓬隨風→風吹浪打→打富濟貧→貧賤之知→知情不舉→舉手投足→足智多謀→謀夫孔多→多能多藝→藝不壓身→身無長處→處之晏然→然糠照薪→薪盡火傳→傳宗接代→代馬望北→北邙鄉女→女長鬚嫁→嫁雞逐雞→雞不及鳳→鳳只鸞孤→孤儔寡匹→匹馬當先→先見之明→明日黃花→花信年華→華不再揚→揚幡招魂→魂飛膽喪

 
zhuzhu508 發表於 2025-4-3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枕戈待旦"精神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啟示】

"枕戈待旦"作爲承載華夏武德精神的經典成語,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兩晉之交的動盪歲月。祖逖、劉琨這對並稱"聞雞起舞"的摯友,以"中夜聞荒雞鳴"而警醒自勵的典故,不僅塑造了中國士人"兼濟天下"的人格範式,更在中華文明史上樹立起"憂患意識"的精神坐標。

從訓詁學角度考察,"枕戈"之"戈"乃商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勾兵,【考工記】載其"長六尺六寸",恰可兼作枕具;"待旦"之"旦"在甲骨文中作日出地平線之象,引申爲時局轉機。這種將兵器與起居相結合的獨特意象,生動體現了古代志士"居安思危"的生存智慧。劉琨【與兄子演書】中"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的宣言,正是對【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思想的具體實踐。

在思想史維度,"枕戈待旦"精神包含三重境界:其一爲"警醒"的修身態度,祖逖"中夜起坐"體現的正是【孟子】"平旦之氣"的修養功夫;其二爲"責任"的擔當意識,【晉書】載劉琨"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彰顯士大夫"以天下爲己任"的胸襟;其三爲"應變"的實踐智慧,二人後來分鎮并州、豫州的軍事布局,驗證了這種預備狀態的歷史價值。宋代朱熹評點此典時特別強調:"非獨武事,凡學問皆當如此。"

當代社會雖無金戈鐵馬之虞,但"枕戈待旦"精神仍具現實意義。在個人層面,它啟示我們保持"終身學習"的進取姿態;在國家層面,這種未雨綢繆的思維模式,恰與當前強調的"底線思維""危機意識"深度契合。觀今日某些領域存在的"躺平"現象,正需以這種"中夜警枕"的精神加以匡正。

要之,"枕戈待旦"不僅是歷史典故,更是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精神基因。在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尤需傳承這種"夙夜匪懈"的優良傳統,使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時代煥發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