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1|回覆: 2

[成語典故] 捕風捉影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6-9-21 12: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捕風捉影】相關人物

劉驁(前51年—前7年),西漢第十二位皇帝,漢元帝劉奭與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

【捕風捉影】涵義

風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

【捕風捉影】出處

【漢書·郊祀志】:“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

【朱子全書】:“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風捉影,有甚長進?”

【捕風捉影】辨析

【捕風捉影】讀音:bǔ fēng zhuō yǐng

【捕風捉影】近義詞:疑神疑鬼、繫風捕影

【捕風捉影】反義詞:實事求是

【捕風捉影】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

【捕風捉影】造句

1、拿着,你們這些愛捕風捉影的西方記者!

2、在此呢,有幾種方法來確保你不會神不知鬼不覺的成為捕風捉影者的。

3、做事情要確實,捕風捉影地瞎搞,徒勞無功。

4、孩子是否被綁架都尚未證實,你先別捕風捉影地胡思亂想。

5、為了強調對方人品的不是,他更捕風捉影地捏造了許多傳聞。

6、他指責媒體捕風捉影,蓄意製造麻煩。

7、當你是抱着學習和分享的渴望去接觸博客帖子的話,就會避免變成說教和捕風捉影了。

8、找東西也得費心想想從那兒着手較好,像這樣捕風捉影地亂找,有什麼用?

9、那些傳聞只不過是捕風捉影,不必理會。

10、那些指責一點根據都沒有,完全是捕風捉影

【捕風捉影】成語典故:

漢成帝二十歲做皇帝,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他聽信方士的話,熱衷於祭祀鬼神。許多向漢成帝上書談論祭祀鬼神或談論仙道的人,都輕而易舉地得到高官厚祿。成帝聽信他們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賜福,花了很大的費用,但並沒有什麼效驗。

谷永向漢成帝上書說:“我聽說對於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為不正的人蒙蔽。

現在有些人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還說什麼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藥,壽高得像南山一樣。聽他們的說話,滿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馬上就能遇見神仙一樣;可是,你要尋找它,卻虛無縹緲,好像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不聽這些話,聖人絕對不說這種話。”谷永又舉例說:周代史官萇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辦法幫助周靈王,讓天下諸侯來朝會,可是周王室更加衰敗,諸侯反叛的更多;楚懷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靈保佑打退秦國軍隊,結果仗打敗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虜;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採藥,結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

最後,他又說道:“從古到今,帝王們憑着尊貴的地位、眾多的財物,尋遍天下去求神靈、仙人,經過了多少歲月,卻沒有絲毫應驗。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干預朝廷的事。”,漢成帝認為谷水說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捕風捉影】成語接龍:

捕風捉影→影形不離→離鄉背土→土階茅屋→屋烏推愛→愛理不理→理所當然→然荻讀書→書生之見→見始知終→終始如一→一技之長→長目飛耳→耳鬢撕磨→磨棱刓角→角巾東路→路見不平→平白無故→故作玄虛→虛度年華→華不再揚→揚名顯親→親上做親→親當矢石→石沉大海→海水群飛→飛鷹走馬→馬齒徒長→長歌當哭→哭天喊地→地獄變相→相差無幾→幾盡一刻→刻薄寡思→思患預防→防微慮遠→遠年近歲→歲寒三友→友風子雨→雨絲風片→片鱗只甲→甲第連天→天崩地解→解紛排難→難能可貴→貴人善忘→忘恩背義→義不反顧→顧犬補牢→牢不可破→破堅摧剛→剛腸嫉惡→惡語中傷→傷心慘目→目語額瞬→瞬息之間→間不容髮→發凡起例→例行差事→事在蕭牆→牆面而立→立身行己→己飢己溺→溺心滅質→質而不野→野沒遺賢→賢良方正→正經八本→本固邦寧→寧缺勿濫→濫竽充數→數黃道白→白日見鬼→鬼哭狼嚎→嚎天動地→地廣人希→希奇古怪→怪誕不經→經緯萬端→端本澄源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3-26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捕風捉影"的認知陷阱與治學態度】

"捕風捉影"作為漢語經典成語,其認知價值遠超出字面意義。考其源流,【漢書·郊祀志】以"系風捕景"喻方士虛妄,朱熹【全書】更將之上升為治學態度問題,二者共同構建了該成語的雙重意蘊:既指認知層面的虛妄無據,又含實踐層面的怠惰因循。

從認識論角度審視,"捕風捉影"揭示人類認知的典型誤區。王充【論衡】早有"虛妄顯於真,實誠亂於偽"之論,恰與此成語形成互文。司馬光【資治通鑑】載漢成帝劉驁惑於讖緯之事,正是"捕風"之害的史鑑。故陸九淵云:"古人質實,不尚智巧,言論未詳,事實先見",恰成反照。

治學當以"實事求是"為圭臬。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強調"必征之古而靡不條貫",章學誠【文史通義】主張"即器明道",皆與捕風捉影的治學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今人治學,尤當以實證精神破除虛妄,以嚴謹態度對待未知,方不負先賢"格物致知"之訓。
蔣枇 發表於 2025-4-10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捕風捉影"的認知迷障與歷史鏡鑒】

"系風捕景"之喻,最早見於班固【漢書·郊祀志】,其認知價值遠超普通成語。從漢成帝祭祀求子的典故觀之,這種思維模式實為人類認知史上的持久病症。谷永諫言中"蕩蕩如系風捕景"的批判,恰構成中國思想史上最早的系統性反巫術思維。

考其詞源結構,"風""影"皆屬【周易】八卦中的巽、離二象。巽為風,主入;離為火,主明。二者組合本應形成"明察入微"之意,卻反轉為"虛妄無據"之解,這種語義反轉暗示着先民對認知邊界的清醒認識。朱熹在【全書】中以"悠悠似做不做"點破其惰性思維本質,與【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形成鮮明對照。

歷史維度中,該成語的演變折射出中國理性主義傳統。自谷永批判方士始,經王充【論衡】"疾虛妄"思想,至顏元"手格其物"的實證主張,形成一條反"捕風捉影"的認識論脈絡。值得注意的是,成語中"捕"與"捉"的主動性動詞,恰恰揭露了這種思維看似積極實為怠惰的認知悖論。

今人使用此語,多止於表象批評。實則當深究其三層認知陷阱:一是將相關性誤作因果性,如漢成帝求子與祭祀的虛假關聯;二是用情緒替代證據,此即"洋洋滿耳"的聽覺欺騙;三是將可能性等同現實性,所謂"若將可遇"的心理暗示。現代網絡時代的謠言傳播機制,與此三陷阱完全吻合。

【韓非子·顯學】云"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正可為"捕風捉影"作注。從漢成帝的祭祀台到當代的信息場,人類始終需要與這種認知惰性抗爭。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捕捉虛無的風影,而在於培養如【中庸】所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認知習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