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08|回覆: 0

[成語典故]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3 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相關人物

張孟談(生卒年不詳),姬姓,張氏,名孟談。漢代司馬遷爲避其父司馬談諱作“張孟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涵義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比喻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爲今後行事的借鑑。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出處

【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辨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讀音: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於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造句

1、歷史的教訓必須記住,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決不可重蹈覆轍。

2、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起碼狄大人這個教訓我們先記下,日後再給狄大人正名!

3、前有車後有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長點記性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4、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看看未來搞獨裁的傢伙基本上都走向毀滅之路,唯有幾個獨裁成功的都是小國可以偏安一偶。

5、他可是吃過飛劍大虧的,雖然現在傷口早就癒合,但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才是立身之道的做人道理他是明白的。

6、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聯盟五人即將落得全滅的下場,等那個形同惡魔的人騰出手來,自己這邊會有什麼下場?想到這。,部落等人一陣心寒。

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天擎竹箜的事件就像一把宣頭利劍一般,使得凌風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8、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血淋淋的教訓不折不扣地約束著所有人的行爲,不論是花痴,還是妒男。

9、沒有什麼不可能,當年的陳勝吳廣就願意爲頭領嗎?那幾張‘陳勝王’直接就把陳勝推到了前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10、數千萬人的鮮血,一個時代的悲劇,應該讓我們增長智慧,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成語典故:

晉出公年間,智伯是晉國的正卿,執掌晉國實際權力。因在晉定公年間中行氏、范氏叛亂而國力大耗的晉國,在智伯的治理下,國力有所回升。

爲了振興晉國,重建霸業,智伯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爲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

三家大夫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都不願獻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晉公;魏桓子也懼怕智伯瑤的威力,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問趙襄子,趙襄子不答應,智伯回報晉出公,晉出公命令智家和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趙襄子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裡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爲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但人們誓死不投降。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準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表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爲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要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鑑。

 
賀券 發表於 2025-4-19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史學價值與當代啟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一語,典出【戰國策·趙策一】,雖經兩千餘年歲月洗禮,其警世之效歷久彌新。此八字箴言,實爲華夏文明歷史智慧之結晶,蘊含著深刻的認知論與方法論價值。

考其源流,張孟談(司馬遷避諱作"孟同")在晉陽之戰後所言,實爲對智伯覆亡教訓的深刻總結。智伯之敗,非在實力不濟,而在剛愎自用、不察歷史教訓。據【資治通鑑】載,其"五賢過人"而終致族滅,恰印證了忽視歷史經驗者的必然結局。這種以史爲鑒的思維方式,構成了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核心要義。

從語義學角度析之,"前事"與"後事"構成時間維度上的因果關係,"不忘"與"師"則形成認知與實踐的完整閉環。這種表述方式,與【尚書】"稽古"思想、【詩經】"殷鑑不遠"之說一脈相承,共同構建起中華文明特有的歷史反思傳統。宋儒朱熹注【論語】"溫故而知新"時,特別強調"故者,古之所行也",正是對此認知傳統的延續。

在當代語境下,這一古訓更具現實意義。觀今日社會治理、商業決策乃至個人發展,諸多失誤往往源於對歷史教訓的漠視。如企業忽視市場周期規律而盲目擴張,個人重複前人錯誤而不知反省,皆因未得"前事不忘"之真諦。清人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警示:"鑒之者明,襲之者暗",此語尤爲切中時弊。

實踐層面,要真正踐行這一古訓,需建立三重認知:其一,須有系統性的歷史觀照,如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般建立完整認知框架;其二,需具批判性思維,避免機械模仿,如王陽明所言"知行合一";其三,當保持開放心態,在借鑑中創新。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倡導的"引古籌今",正是這種智慧的最佳註腳。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僅是句成語,更是貫穿中華文明的歷史方法論。在信息爆炸的當代,我們更需以此古訓爲鏡,既避免歷史虛無主義,又防止教條主義,方能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清醒。誠如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所言:"史之爲道,所以綱紀天人,推明大道",此八字真言,正是通往這一境界的重要路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