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5|回覆: 2

[成語典故] 人琴俱亡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24 05: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琴俱亡】相關人物

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第五子。

【人琴俱亡】涵義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

【人琴俱亡】出處

【晉書·王徽之傳】:“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嘆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辨析

【人琴俱亡】讀音:rén qín jù wáng

【人琴俱亡】近義詞: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兩亡

【人琴俱亡】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

【人琴俱亡】造句

1、每次看到他的遺物,都有人琴俱亡之感。

2、一串串的憂傷滑過,跌宕在欲言又止的哽咽裏,誰說過人琴俱亡

3、沉心反思韓寒十年來的軌跡和蛻變,人琴俱亡

4、桑心欲絕,肝腸寸斷,人琴俱亡,我此刻心情。

5、人琴俱亡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年老後,兒子王徽之隨父從烏衣巷移居浙江會嵇,王獻之留在了南京。

6、志摩死了,現在展對遺書,就只感到古人的人琴俱亡這一句話,別的沒有什麼可說。

7、大哥,我對不起你呀!我真不該偷懶打盹啊!你對我情深意重如池塘春草,而我卻如此不小心,以至人琴俱亡,我不是人啦!

8、“我”內心那悽美的孤寂。人琴俱亡

9、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同人琴俱亡

10、“子敬啊子敬,如今你是人琴俱亡啊!”不久,王徽之也離開了人世。

【人琴俱亡】成語典故: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在書法上幾乎都有成就。其中五子王徽之的書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僅次於七子王獻之。王獻之的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徽之少年博學生性灑脫,不拘小節。他曾擔任大司馬桓溫的參軍,他不修邊幅,也不處理府中公務。後來擔任了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桓沖的騎兵參軍。有一次,桓沖問他:“你負責哪項工作?’王徽之答道:“好像是管理馬的。”桓沖接着問:“你管理多少匹馬?王徽之回答:“我連馬都不知道,怎麼會知道馬的數量!桓沖又問:“馬匹死了多少?王徽之答道:“我不知道生是怎麼回事,怎麼能知道死是怎麼回事呢!”

王徽之性情放誕不羈,無法忍受朝廷中各種規矩的束縛,擔任黃門侍郎一職後不久,就棄官歸隱,退居山陰。王徽之生性酷愛竹,曾說:“怎麼可以沒有竹子相伴呢!’歸隱後,他親手在所住房子周圍栽滿了綠竹並且每天在竹林之下,吹簫詠竹。

王獻之,字子敬。少年時聲名遠播,超然灑脫,不受拘束。即便整天閒居在家舉止、容貌也不懈怠,他的風流灑脫成為當時之冠。

一次,王獻之和王徽之共處一室。家裏失火,王徽之來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獻之面不改色,神情坦然,慢慢呼喊僕人扶他走出來。

一天半夜,王獻之睡在書齋裏,家裏來了小愉,都快把東西偷光了。王獻之慢慢地說:“偷兒,那青氈是我家祖傳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嚇跑了。

在七個兄弟之中,王徽之與七弟王獻之的感情最深。王獻之身患重病,一病不起,不久去世。家人怕王徽之接受不了這個令人痛心的消息就沒把王獻之病重去世的事告訴他。可王徽之時刻都在惦念着病中的弟弟,有些日子沒有聽到弟弟的消息了,便問家人:“子敬的病怎麼樣了?為什麼好久都沒有他的消息?是不是出什麼事了?”家人支支吾吾不放回答,王徽之見此情狀,隨即便泣不成聲。王徽之自言自語說:“看來子敬已經先我而去了!”

王徽之來到了王獻之的家,取來王獻之的琴,一邊彈琴,一邊回憶着兄弟間的深情厚誼。他越想越痛心,彈不成曲調於是高舉起手中的琴向地上擲去,琴被摔碎了。他長嘆道:“子敬啊!子敬啊!如今人琴俱亡啊!”不久,王徽之也隨着王獻之駕鶴西去了。

【人琴俱亡文言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逕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白話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為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子猷說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乘轎子去看望喪事,一路上沒哭。子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王子猷哭了很長時間,幾乎要昏死過去,一個月後子猷也死了。

【人琴俱亡】成語接龍:

人琴俱亡→亡國之器→器滿意得→得其三昧→昧地謾天→天長日久→久負盛名→名利雙收→收緣結果→果於自信→信而有證→證據確鑿→鑿龜數策→策馬飛輿→輿死扶傷→傷風敗化→化民易俗→俗下文字→字字珠玉→玉石俱焚→焚林而田→田父獻曝→曝骨履腸→腸肥腦滿→滿臉春色→色厲膽薄→薄唇輕言→言來語去→去邪歸正→正法眼藏→藏諸名山→山崩海嘯→嘯傲湖山→山水相連→連珠合璧→璧坐璣馳→馳風騁雨→雨消雲散→散傷丑害→害群之馬→馬角烏頭→頭破血流→流落他鄉→鄉利倍義→義氣相投→投刃皆虛→虛應故事→事齊事楚→楚得楚弓→弓折刀盡→盡態極妍→妍蚩好惡→惡積禍盈→盈盈秋水→水母目蝦→蝦兵蟹將→將奪固與→與虎添翼→翼翼小心→心平氣定→定傾扶危→危急存亡→亡猿禍木→木壞山頹→頹垣敗井→井井有法→法力無邊→邊塵不驚→驚采絕艷→艷色絕世→世世代代→代為說項→項莊舞劍→劍膽琴心→心去難留→留連不舍→捨身為國→國無二君→君臣佐使→使乖弄巧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4-6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人琴俱亡"的審美意蘊與生命哲思】

"人琴俱亡"作為魏晉風度的經典意象,其深層意涵遠超字面所示。王徽之撫琴長嘆"嗚呼子敬"的瞬間,實則是中國美學中"物我同構"境界的絕佳體現。琴在此不僅是樂器,更是人格精神的物質載體,當王獻之逝去,其琴雖存而神韻已失,這種"器存神亡"的悖論狀態,恰是魏晉玄學"形神之辨"的生動註腳。

考其文化語境,此典故產生於永和九年蘭亭雅集之後的書聖家族。王氏兄弟的書法藝術追求"意在筆先"的境界,這種藝術觀投射到音樂領域,則表現為"琴人合一"的審美理想。王獻之生前彈琴必"得之心而應於手",其琴技已臻化境,故其逝後,琴器雖在卻再難復現當年神韻。這種藝術生命的不可複製性,正是"人琴俱亡"最深刻的悲劇內核。

細究【晉書】記載,王徽之"久而不調"四字尤具深意。琴弦失調非技之不足,實乃知音永逝的心靈震顫。古代琴學講究"移情"之道,【溪山琴況】所謂"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當審美主體消亡,客體便淪為無生命的器物。這種主客關係的斷裂,在存在論層面揭示了生命有限性與藝術永恆性的矛盾。

相較於西方悼亡文學常見的情感宣洩,中國文人的哀思往往寄託於物象觀照。"人琴俱亡"與"西州慟哭"形成互文,共同構建起魏晉士人獨特的悼亡範式。後世蘇軾"琴裏若能知賀若"、納蘭性德"賭書消得潑茶香"等典故,皆可視為這一範式的詩意延續。

當代語境中,這個典故的誤用現象值得警惕。常見將"人琴俱亡"簡單等同於睹物思人,實則忽略了其中"器存神滅"的哲學維度。真正的文化傳承,當如王徽之撫琴時的凝神靜氣,在物我對話中叩問生命本質,方不負這千年典故的深邃意蘊。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4-9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人琴俱亡"的審美意蘊與生命哲思】

"人琴俱亡"作為魏晉風度的經典註腳,其價值遠超出成語詞典的簡單釋義。這個凝結着王徽之生命體驗的典故,在【晉書】的記載中呈現出三重精神維度:器物(琴)作為生命印記的載體,藝術(琴音)作為精神共鳴的媒介,以及死亡(俱亡)作為存在意義的終極叩問。

從文獻學角度考察,【晉書·王徽之傳】的記載具有典型的魏晉敘事特徵。王徽之在弟弟王獻之去世後"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的細節,暗合【禮記·樂記】"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的深層寓意。琴之不調非技之不及,實乃心之不通,這種"物我同構"的審美體驗,正是莊子"鼓盆而歌"生死觀的晉代迴響。琴在此已超越樂器本體,成為士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象徵。

就文化史脈絡而言,這個典故濃縮了魏晉時期"人的覺醒"的典型特徵。王氏兄弟的互動模式,展現出門閥士族"以藝證道"的生命態度。王獻之的"琴"與王徽之的"嘆",構成藝術傳承與生命延續的雙重對話。值得注意的是,【世說新語·傷逝】篇記載的諸多悼亡場景中,唯此例以器物為媒介,這種"托物寄情"的表達方式,直接影響後世"睹物思人"的抒情傳統。

在現代語境中重新詮釋這個成語,其價值在於揭示藝術與生命的本質關聯。當徐志摩悼念陸小曼時說"展對遺書,只感到人琴俱亡",實則是將魏晉士人的生命美學移植到現代語境。琴之"不調"與人之"俱亡"構成的隱喻系統,為現代人處理死亡焦慮提供了古典參照——藝術既是抵抗遺忘的武器,也是安頓哀思的容器。

這個穿越千年的成語提醒我們:真正的悼亡不是沉溺悲傷,而是通過藝術媒介實現精神的超越。王徽之在琴音斷絕處的頓悟,恰如海德格爾所言"詩意的棲居",在器物與心靈、存在與消亡的辯證中,開闢出中國古典美學特有的超越之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