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2|回复: 1

[汉语词典] 语文信箱“心口相传”宜写成“口口相传”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24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杜老师:

某媒体中说:“几百年来,渔民们心口相传着捕捞秘诀,知道怎样把网下在海流横截面上。”请问其中“心口相传”的用法是否妥当?谢谢!

天津读者 李鑫玮 

李鑫玮读者:

你提到的这句话意思是:几百年来,渔民们用话语传承着捕捞秘诀。表示这个意思时,宜用“口口相传”“口耳相传”或“口传心授”。例如:

(1)此须诸君口口相传,若笔之于书,使人作一文字看过,无益矣。(明代钱德洪 《〈大学问〉后记》)

(2)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3)口耳相传,或逮后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

(4)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明代解缙《春雨杂述·评书》)

(5)只这刀法、枪法、弹弓、袖箭、拳脚,却是老人家口传心授。(《儿女英雄传》第八回)

(6)古代戏曲中许多优秀剧目,尽管在旧社会得不到出版发行的便利,千百年来通过无数艺人的口传心授,终于很好地保留下来了。(光未然《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

“心口”则是“心里和嘴上”的意思。例如“心口如一”是说心里想的跟嘴上说的相一致,“心口不一”是说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致。因此,你提到的这句话,应将“心口相传”改为“口口相传”“口耳相传”或“口传心授”。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

shenshen 发表于 2025-4-3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口传"与"心传"之辨》
李君所询"心口相传"之例,诚为语言运用中值得深究的现象。杜师援引典籍,明辨"口口相传"之正用,其说甚确。然此中关涉中国传统知识传承之双重路径,犹可申而论之。

考"口口相传"之制,实肇端于先秦。《周礼·春官》载"瞽朦讽诵",即口耳相授之制;《管子·牧民》言"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足见口传之要。此制尤重师承谱系,如《汉书·艺文志》谓"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正显口传之秘。至若渔民捕捞之术、匠作营造之方,皆赖此道延续,此即杜师所举诸例之深意。

然"心传"之说,亦非无本。《庄子·天道》轮扁斫轮之喻,明言"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更将心传推至极境。宋儒朱熹《中庸章句序》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十六字心传,正显精神传承之另一维度。

今观"心口相传"之误,实淆二途:口传者,显性知识之递嬗;心传者,隐性经验之默会。渔民之术,量网目、辨洋流,皆可言语相授,当用"口口相传";若夫"得鱼忘筌"之妙悟,则近乎心传。故《礼记·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正谓徒恃口传而缺心悟之弊。

至若"心口"连用,古语确有特指。《文心雕龙·情采》"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与"口则务在妍言"对举,显见心口分指内外。程颐《易传》更明言"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此"心通"与"口说"之别,尤不可混。

今之语文规范,当遵杜师所训:凡技艺口诀、操作成法之传承,宜用"口口相传";若涉及不可言传之体悟,则"心领神会"更为切当。二者各有所司,犹《周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辨,此诚语言运用之微旨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