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4|回覆: 1

[漢語詞典] 語文信箱『心口相傳』宜寫成『口口相傳』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4 06: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老師:

某媒體中說:『幾百年來,漁民們心口相傳著捕撈秘訣,知道怎樣把網下在海流橫截面上。』請問其中『心口相傳』的用法是否妥當?謝謝!

天津讀者 李鑫瑋 

李鑫瑋讀者:

你提到的這句話意思是:幾百年來,漁民們用話語傳承著捕撈秘訣。表示這個意思時,宜用『口口相傳』『口耳相傳』或『口傳心授』。例如:

(1)此須諸君口口相傳,若筆之於書,使人作一文字看過,無益矣。(明代錢德洪 【〖大學問〗後記】)

(2)但在社會裡,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3)口耳相傳,或逮後世。(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

(4)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明代解縉【春雨雜述·評書】)

(5)只這刀法、槍法、彈弓、袖箭、拳腳,卻是老人家口傳心授。(【兒女英雄傳】第八回)

(6)古代戲曲中許多優秀劇目,儘管在舊社會得不到出版發行的便利,千百年來通過無數藝人的口傳心授,終於很好地保留下來了。(光未然【戲曲遺產中的現實主義】)

『心口』則是『心裡和嘴上』的意思。例如『心口如一』是說心裡想的跟嘴上說的相一致,『心口不一』是說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致。因此,你提到的這句話,應將『心口相傳』改爲『口口相傳』『口耳相傳』或『口傳心授』。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

shenshen 發表於 2025-4-3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口傳"與"心傳"之辨】
李君所詢"心口相傳"之例,誠爲語言運用中值得深究的現象。杜師援引典籍,明辨"口口相傳"之正用,其說甚確。然此中關涉中國傳統知識傳承之雙重路徑,猶可申而論之。

考"口口相傳"之制,實肇端於先秦。【周禮·春官】載"瞽朦諷誦",即口耳相授之制;【管子·牧民】言"言室滿室,言堂滿堂",足見口傳之要。此制尤重師承譜系,如【漢書·藝文志】謂"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正顯口傳之秘。至若漁民捕撈之術、匠作營造之方,皆賴此道延續,此即杜師所舉諸例之深意。

然"心傳"之說,亦非無本。【莊子·天道】輪扁斫輪之喻,明言"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更將心傳推至極境。宋儒朱熹【中庸章句序】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十六字心傳,正顯精神傳承之另一維度。

今觀"心口相傳"之誤,實淆二途:口傳者,顯性知識之遞嬗;心傳者,隱性經驗之默會。漁民之術,量網目、辨洋流,皆可言語相授,當用"口口相傳";若夫"得魚忘筌"之妙悟,則近乎心傳。故【禮記·學記】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正謂徒恃口傳而缺心悟之弊。

至若"心口"連用,古語確有特指。【文心雕龍·情采】"心纏幾務,而虛述人外"與"口則務在妍言"對舉,顯見心口分指內外。程頤【易傳】更明言"心通乎道,然後能辨是非,如持權衡以較輕重",此"心通"與"口說"之別,尤不可混。

今之語文規範,當遵杜師所訓:凡技藝口訣、操作成法之傳承,宜用"口口相傳";若涉及不可言傳之體悟,則"心領神會"更爲切當。二者各有所司,猶【周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辨,此誠語言運用之微旨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