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31|回復: 1

[成语典故] 困兽犹斗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25 05: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困兽犹斗〗相关人物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困兽犹斗〗涵义

困兽:被围困的野兽;犹:还,尚且。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挣扎、搏斗。比喻身处绝境仍要拼命抵抗。

〖困兽犹斗〗出处

〖左传·定公四年〗:“困兽犹斗,况人呼?”

〖困兽犹斗〗辨析

〖困兽犹斗〗读音:kùn shòu yóu dòu

〖困兽犹斗〗近义词:负隅顽抗、垂死挣扎

〖困兽犹斗〗反义词:坐以待毙

〖困兽犹斗〗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困兽犹斗〗造句

1、困兽犹斗,你与其把他逼上绝路,不如给他留点退路吧!

2、我们要提防敌人困兽犹斗的反击,一点也不可松懈。

3、虽然罪犯已落入我们的圈套,然而困兽犹斗,我们不能有丝毫大意。

4、今日虽然陷入苦战,但是困兽犹斗,我们怎可轻言投降?

5、困兽犹斗的法国最终投降,他在索米亚相识已久的装甲兵教练说道:"陛下,我被您打败了。

6、虽然剩下的是残兵败将,但是困兽犹斗,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7、这批黑帮份子困兽犹斗地顽强抵抗,让警方感到十分棘手。

8、敌人虽然已经被包围了,但他们仍在作困兽犹斗的挣扎。

9、这个歹徒困兽犹斗,与警察经历一番对峙后,才终于束手就擒。

10、局长对侦察员们说:“困兽犹斗,我们要警惕敌人狗急跳墙。”

〖困兽犹斗〗成语典故:

春秋时,晋国发兵去救援被楚攻打的郑国,可是晚到了一步,郑国已投降了楚军。这时晋军主帅荀林父主张退兵,可副帅反对,最后由于意见不一致,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

晋景公得到这一消息,很是气愤。晋军将领回国后,晋景公立即叫人把败军将领带上殿来,大声斥责,追究责任。那些将领见国君大发雷霆,跪在一旁,不敢吱声,过了一会,荀林父想到自己是主帅,这次大败应负有责任,就跪前一步说:“末将罪该万死,现请求一死。”景公盛怒之下,拂袖示意卫兵来捆绑荀林父。

这时,大夫士贞子上前阻止,不慌不忙地对景公说:“三十多年前,先君文公在对楚的城濮之战中大获全胜,晋国举国欢腾,但文公面无喜色,左右感到很奇怪,就问文公:‘既然击败了强敌,为何反而愁闷?’文公说:‘这次战斗,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原则,击破了楚军的左、右翼,中军主帅子玉就完全陷入被动,无法挽回败局,只得收兵。但楚军虽败,主帅子玉尚在,哪里可以松口气啊!困兽犹斗,更何况子玉是一国的宰相呢?我们又有什么可高兴的,他是要来报仇的!’直到后来楚王杀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楚王杀子玉,是帮了我们晋国的忙。如果说楚国被先王打败是一次失败,那么,杀掉子玉是再次失败。现在您要杀掉林荀父......”

景公听了士贞子的话,恍然大悟,笑着说:“大夫别说了,我懂了,我杀了荀林父,岂不是帮了楚国的忙?这样,我们不是也将一败再败了吗?”于是,景公当场就赦免了荀林父等将帅。

〖困兽犹斗〗成语接龙:

困兽犹斗→斗鸡养狗→狗心狗行→行师动众→众口交詈→詈夷为跖→跖狗吠尧→尧年舜日→日暖风和→和气致祥→祥风时雨→雨凑云集→集腋为裘→裘敝金尽→尽欢而散→散言碎语→语四言三→三灾六难→难分难解→解衣衣人→人神共愤→愤世嫉俗→俗下文字→字字珠玉→玉润珠圆→圆木警枕→枕石漱流→流水桃花→花甲之年→年衰岁暮→暮礼晨参→参横斗转→转危为安→安时处顺→顺风吹火→火妻灰子→子夏悬鹑→鹑衣鷇食→食味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土众民→民脂民膏→膏粱年少→少安无躁→躁人之死→死得其所→所在皆是→是非口舌→舌桥不下→下回分解→解兵释甲→甲第连天→天粟马角→角立杰出→出何经典→典则俊雅→雅人清致→致远任重→重气轻命→命在旦夕→夕寐宵兴→兴文匽武→武爵武任→任重致远→远年近日→日积月累→累月经年→年壮气锐→锐挫望绝→绝世无双→双栖双宿→宿水餐风→风驰草靡→靡颜腻理→理不胜辞→辞严谊正→正身明法

 
吴刑仟 發表於 2025-4-7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困兽犹斗"的兵家智慧与处世哲学》

"困兽犹斗"一典出自《左传·定公四年》,其军事喻象与哲学内涵颇值玩味。本文将从兵家智慧与处世哲学双重维度,解析这一成语的深层意蕴。

从军事战略观之,此语揭示了绝境作战的辩证法则。晋楚城濮之战后,晋文公"胜而不喜"的典故,恰与"困兽犹斗"形成战略呼应。文公深谙"哀兵必胜"之理,其忧患意识正源于对困兽反扑的清醒认知。士贞子谏言中"楚师方壮"的警示,实为"围师必阙"的军事智慧——当为困兽留出生路,避免其殊死反噬。这种战略思想在《孙子兵法·军争篇》"穷寇勿迫"的训诫中得以印证。

就人性维度而言,该成语展现了极端情境下的心理机制。《吴子·论将》所谓"一人投命,足惧千夫",正是对困兽心态的精准把握。晋军败将荀林父"请死"之举,恰是这种心理的极端表现。明代兵书《阵纪》指出:"兽困则噬,鸟穷则啄",这种本能反应在军事对抗中往往能扭转战局,故智者当"去其隘塞",避免激发困兽之斗。

处世哲学层面,此语蕴含"势不可使尽"的中庸之道。管仲"善者因祸为福"的转化智慧,与"困兽犹斗"形成处世方法的对观。春秋时期齐桓公围困遂国而不灭其祀,正是深谙"网开三面"的政治智慧。宋代苏洵在《权书》中论及:"君子之制敌,不逼人于险",这种处世态度与暴力对抗形成鲜明对比。

当代应用中,"困兽犹斗"启示我们:在竞争对抗中需保持战略清醒。无论是商业博弈还是人际冲突,都当遵循"刚柔相济"的原则。曾国藩"凡事留余地"的处世箴言,恰是对这一成语的现代诠释。须知极端压迫往往招致剧烈反弹,智者当如范蠡"旱则资舟"般预留转圜空间。

此成语的深层价值,在于提醒世人警惕"物极必反"的规律。它既是对弱势者的生存警示,更是对强势者的战略规训,在刚猛中见柔韧,于绝境处显生机,诚为中华兵学智慧的精妙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