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0|回覆: 1

[成語典故] 困獸猶鬥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9-25 05: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困獸猶鬥】相關人物

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困獸猶鬥】涵義

困獸:被圍困的野獸;猶:還,尚且。被圍困的野獸,還要掙扎、搏鬥。比喻身處絕境仍要拼命抵抗。

【困獸猶鬥】出處

【左傳·定公四年】:“困獸猶鬥,況人呼?”

【困獸猶鬥】辨析

【困獸猶鬥】讀音:kùn shòu yóu dòu

【困獸猶鬥】近義詞:負隅頑抗、垂死掙扎

【困獸猶鬥】反義詞:坐以待斃

【困獸猶鬥】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貶義

【困獸猶鬥】造句

1、困獸猶鬥,你與其把他逼上絕路,不如給他留點退路吧!

2、我們要提防敵人困獸猶鬥的反擊,一點也不可鬆懈。

3、雖然罪犯已落入我們的圈套,然而困獸猶鬥,我們不能有絲毫大意。

4、今日雖然陷入苦戰,但是困獸猶鬥,我們怎可輕言投降?

5、困獸猶鬥的法國最終投降,他在索米亞相識已久的裝甲兵教練說道:"陛下,我被您打敗了。

6、雖然剩下的是殘兵敗將,但是困獸猶鬥,我們不能放鬆警惕。

7、這批黑幫份子困獸猶鬥地頑強抵抗,讓警方感到十分棘手。

8、敵人雖然已經被包圍了,但他們仍在作困獸猶鬥的掙扎。

9、這個歹徒困獸猶鬥,與警察經歷一番對峙後,才終於束手就擒。

10、局長對偵察員們說:“困獸猶鬥,我們要警惕敵人狗急跳牆。”

【困獸猶鬥】成語典故:

春秋時,晉國發兵去救援被楚攻打的鄭國,可是晚到了一步,鄭國已投降了楚軍。這時晉軍主帥荀林父主張退兵,可副帥反對,最後由於意見不一致,晉軍被楚軍打得大敗。

晉景公得到這一消息,很是氣憤。晉軍將領回國後,晉景公立即叫人把敗軍將領帶上殿來,大聲斥責,追究責任。那些將領見國君大發雷霆,跪在一旁,不敢吱聲,過了一會,荀林父想到自己是主帥,這次大敗應負有責任,就跪前一步說:“末將罪該萬死,現請求一死。”景公盛怒之下,拂袖示意衛兵來捆綁荀林父。

這時,大夫士貞子上前阻止,不慌不忙地對景公說:“三十多年前,先君文公在對楚的城濮之戰中大獲全勝,晉國舉國歡騰,但文公面無喜色,左右感到很奇怪,就問文公:‘既然擊敗了強敵,為何反而愁悶?’文公說:‘這次戰鬥,由於我們採取了正確的戰略原則,擊破了楚軍的左、右翼,中軍主帥子玉就完全陷入被動,無法挽回敗局,只得收兵。但楚軍雖敗,主帥子玉尚在,哪裡可以鬆口氣啊!困獸猶鬥,更何況子玉是一國的宰相呢?我們又有什麼可高興的,他是要來報仇的!’直到後來楚王殺了子玉,文公才喜形於色。楚王殺子玉,是幫了我們晉國的忙。如果說楚國被先王打敗是一次失敗,那麼,殺掉子玉是再次失敗。現在您要殺掉林荀父......”

景公聽了士貞子的話,恍然大悟,笑着說:“大夫別說了,我懂了,我殺了荀林父,豈不是幫了楚國的忙?這樣,我們不是也將一敗再敗了嗎?”於是,景公當場就赦免了荀林父等將帥。

【困獸猶鬥】成語接龍:

困獸猶鬥→鬥雞養狗→狗心狗行→行師動眾→眾口交詈→詈夷為跖→跖狗吠堯→堯年舜日→日暖風和→和氣致祥→祥風時雨→雨湊雲集→集腋為裘→裘敝金盡→盡歡而散→散言碎語→語四言三→三災六難→難分難解→解衣衣人→人神共憤→憤世嫉俗→俗下文字→字字珠玉→玉潤珠圓→圓木警枕→枕石漱流→流水桃花→花甲之年→年衰歲暮→暮禮晨參→參橫斗轉→轉危為安→安時處順→順風吹火→火妻灰子→子夏懸鶉→鶉衣鷇食→食味方丈→丈二和尚→尚虛中饋→饋貧之糧→糧多草廣→廣土眾民→民脂民膏→膏粱年少→少安無躁→躁人之死→死得其所→所在皆是→是非口舌→舌橋不下→下回分解→解兵釋甲→甲第連天→天粟馬角→角立傑出→出何經典→典則俊雅→雅人清致→致遠任重→重氣輕命→命在旦夕→夕寐宵興→興文匽武→武爵武任→任重致遠→遠年近日→日積月累→累月經年→年壯氣銳→銳挫望絕→絕世無雙→雙棲雙宿→宿水餐風→風馳草靡→靡顏膩理→理不勝辭→辭嚴誼正→正身明法

 
吳刑仟 發表於 2025-4-7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困獸猶鬥"的兵家智慧與處世哲學】

"困獸猶鬥"一典出自【左傳·定公四年】,其軍事喻象與哲學內涵頗值玩味。本文將從兵家智慧與處世哲學雙重維度,解析這一成語的深層意蘊。

從軍事戰略觀之,此語揭示了絕境作戰的辯證法則。晉楚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勝而不喜"的典故,恰與"困獸猶鬥"形成戰略呼應。文公深諳"哀兵必勝"之理,其憂患意識正源於對困獸反撲的清醒認知。士貞子諫言中"楚師方壯"的警示,實為"圍師必闕"的軍事智慧——當為困獸留出生路,避免其殊死反噬。這種戰略思想在【孫子兵法·軍爭篇】"窮寇勿迫"的訓誡中得以印證。

就人性維度而言,該成語展現了極端情境下的心理機制。【吳子·論將】所謂"一人投命,足懼千夫",正是對困獸心態的精準把握。晉軍敗將荀林父"請死"之舉,恰是這種心理的極端表現。明代兵書【陣紀】指出:"獸困則噬,鳥窮則啄",這種本能反應在軍事對抗中往往能扭轉戰局,故智者當"去其隘塞",避免激發困獸之鬥。

處世哲學層面,此語蘊含"勢不可使盡"的中庸之道。管仲"善者因禍為福"的轉化智慧,與"困獸猶鬥"形成處世方法的對觀。春秋時期齊桓公圍困遂國而不滅其祀,正是深諳"網開三面"的政治智慧。宋代蘇洵在【權書】中論及:"君子之制敵,不逼人於險",這種處世態度與暴力對抗形成鮮明對比。

當代應用中,"困獸猶鬥"啟示我們:在競爭對抗中需保持戰略清醒。無論是商業博弈還是人際衝突,都當遵循"剛柔相濟"的原則。曾國藩"凡事留餘地"的處世箴言,恰是對這一成語的現代詮釋。須知極端壓迫往往招致劇烈反彈,智者當如范蠡"旱則資舟"般預留轉圜空間。

此成語的深層價值,在於提醒世人警惕"物極必反"的規律。它既是對弱勢者的生存警示,更是對強勢者的戰略規訓,在剛猛中見柔韌,於絕境處顯生機,誠為中華兵學智慧的精妙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