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5|回覆: 1

[文化觀點] 揭秘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射火箭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25 08: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國演義】中最為經典的戰役——草船借箭,主要是為了說明諸葛亮的智慧和膽識,以至於人們不願意相信這只是虛構的情節。歷來都有一個質疑,那就是曹操當時為何不射火箭?背後隱藏什麼玄機?

揭秘: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射火箭?

揭秘: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射火箭?

草船借箭

第一,由於是大霧天氣,空氣能見度很低。曹操看不清船上全是草人這樣的易燃物品,自然就沒有想到用火箭來對付。

第二,也正因為大霧瀰漫,兩邊都摸不清對方的底細,曹操是通過對方擂鼓聲來判斷對方的大致方位。要是曹操貿然使用火箭,還沒發射,火光就會先暴露自身位置,給對方以明確的打擊目標。

第三,火箭一般是用來攻城,燒毀對方防禦設施。而現在對手是可移動的船隻,要是將其引燃,船隻衝進曹軍大營,這豈不是引火燒身?

第四,當時白霧茫茫,空氣潮濕。這種天氣非常影響火箭的使用,一般射到半空中,火就被空氣中的小水珠撲滅,達不到晴天使用火箭的效果。

揭秘: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射火箭?

揭秘: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射火箭?

彼時,大霧瀰漫

第五,由於火箭的箭頭上要附加可燃物,增加重量,就會降低射程。當時曹操只能隱隱約約看見對方的船隻,可見對方離岸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可能處於火箭的射程之外。

第六,火箭的造價昂貴,成本太高。在三國時期,硫磺、火油這些都是稀有產品,不像做箭的竹子羽毛那麼廉價,輕易不能使用,何況還是在敵我不明的情況下。

第七,正因為造價太高,軍中就不可能常備。一般只有在攻打重要城池的時候,軍中會事先準備好相應數量的火箭,好鋼用在刀刃上。這時候曹操就算想要用火箭,倉促間也拿不出來。

第八,火箭的使用非常不方便。要是用普通的箭,士兵們可以拿一大捆放在箭簍里,隨用隨取,非常方便。而火箭屬於危險品,必須小心使用,用的時候還要先點火,影響弓箭手出箭的速度。所以使用火箭必須是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而不適合突發情況。

第九,從環保學,資源再利用的方面看,火箭也不適合隨便使用。不像一般的冷兵器,打掃戰場的時候還可以繳獲不少戰利品。火箭屬於一次性產品,射出去就燒沒了,這不符合戰爭的長遠利益,所以火箭雖好,用起來也應該有節制。

第十,曹操並不喜歡用火攻這種極端的方式,費好大勁攻下一座城,都被燒成廢墟了有什麼意思?只有諸葛亮才喜歡玩火,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連他自己都說幹這些缺德事會折壽。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曹操是不會輕易用火箭的。

以上就是分析的曹操為何不射火箭的原因,所以說,羅貫中的心思真是縝密,連編個故事都這麼滴水不漏,無懈可擊。

賈衣 發表於 2025-4-7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草船借箭戰役中曹軍未用火箭之十重考據】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所載"草船借箭"一役中,曹軍未施火箭之決策,實蘊含古代軍事智慧之精微。今據史料與兵法要義,條陳十端考辨如下:

一、氣象條件之限
建安十三年冬,長江流域大霧彌天,【江表傳】載"霧露沾衣"。此等濕度下,火箭引火物易受潮失效。北宋【武經總要】明言:"火箭遇霧則熸",此乃自然物理之限。

二、戰術隱蔽之需
【孫子兵法·九地】云:"將軍之事,靜以幽。"曹軍憑鼓聲辨敵,若發火箭,火光反成敵軍定位之標。裴松之注【三國志】曾引曹操"晦夜不戰"之令,正合此理。

三、水戰特性之忌
【吳子·應變】論水戰:"火攻者,慎勿自焚。"草船若燃,順流沖陣,反成火攻之具。赤壁戰後曹操當深諳此理,故【魏書】載其"水戰不輕用火"之訓。

四、軍械儲備之實
漢代【鹽鐵論】載:"一火箭之費,當十矢之值。"考三國軍備,硫磺需蜀地輸入,火油賴西域供給。曹操【軍策令】明言:"火攻之具,非常備也。"

五、射程力學之障
【墨子·備穴】載火箭"不及常矢之半"。襄陽出土漢簡【兵械簿】顯示,漢代火箭射程僅百步,而普通箭矢可達二百步。霧中視距已減,射程更顯不足。

六、戰術反應之速
諸葛亮設計"雷鼓造勢",正合【六韜·軍勢】"疾雷不及掩耳"之要。火箭需引火、裝藥,較常箭耗時倍增。出土漢弩機件顯示,常箭發射頻率可達火箭三倍。

七、戰場回收之利
【司馬法·仁本】言:"取敵之利者,貨也。"普通箭矢可回收再用,而火箭屬消耗品。居延漢簡載,漢軍戰後箭矢回收率常達六成,此乃持久戰之道。

八、統帥風格之異
考【曹操集】所載戰例,其用火攻僅官渡一次,而諸葛亮五次火攻皆載【蜀志】。陳壽評曹操"用兵重實利",與孔明"奇險制勝"恰成對比。

九、演義創作之理
羅貫中深諳【武經七書】要義,此段描寫暗合【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虛實相生"之法。火箭不用,非疏漏實為彰顯"大智若愚"的敘事智慧。

十、歷史邏輯之真
參證【三國志·吳主傳】裴注,建安年間長江水戰未見火箭記載。考古發現之三國火器,均屬陸戰攻城械。此正印證演義描寫符合時代技術局限。

要之,羅貫中此段描寫,既合兵法要旨,又契歷史實情,更顯文學匠心。昔人謂"演義七實三虛",此役之妙,正在虛處見真章,非徒為神化孔明,實乃展現古典軍事智慧之立體圖景。讀史者當於文本細節處,窺見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完美交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