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症狀鑑別
頭痛
【概述】
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自覺症狀,可單獨出現,也可出現於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如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腦腫瘤、血管神經性頭痛等。本篇所指頭痛屬內科雜病範圍,以頭痛為主要症狀者。
【病因病理】
頭痛的病因可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頭痛多因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而以風邪為主;內傷頭痛與肝、脾、腎三髒有關。此外,外傷跌仆,久病人絡,氣滯血瘀,脈絡瘀阻,亦可導致頭痛。
病理變化為六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邪氣稽留,阻遏清陽,氣血不暢,阻遏絡道而致頭痛。因於肝者,一因情志所傷,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擾清空,而為頭痛;一因火盛傷陰,肝失濡養,或腎水不足,水不涵木,導致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上擾清空而致頭痛。因於腎者,多由稟賦不足,腎精久虧,腦髓空虛而致頭痛;亦可陰損及陽,腎陽衰微,清陽不展,而為頭痛。因於牌者,多系饑飽勞倦,或病後產後體虛,脾胃虛弱,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後,營血虧虛,不能上榮於腦髓脈絡,而致頭痛;或飲食不節,嗜食肥甘,牌失健運,痰濕內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陽而致頭痛。至於外傷跌仆,久病人絡,氣滯血瘀,脈絡瘀阻,不通則痛,每易致頭痛。
【診斷要點】
1.可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史。
2.頭痛可發於顳部或頭頂,也可無固定部位。
3.頭痛發作時可為刺痛、鈍痛、脹痛。
4.體檢一般無陽性體徵發現。
【辯證分型】
1.風寒頭痛症狀:頭痛時作,痛連項背,遇風尤劇,惡風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
證候分析:頭為諸陽之會,風寒外襲,循太陽經上犯巔頂,清陽之氣被遏,故頭痛乃作;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其經脈上性巔頂,循項背,故其痛連及項背;
風寒束於肌表,衛陽被遏,不得宣達,故惡風畏寒;無熱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均為風寒在表之徵。
2.風熱頭痛症狀: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發熱或惡風,面紅目赤,口渴欲飲,便秘渡黃。舌紅苔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熱為陽邪,其性炎上,風熱中於陽絡,上擾清竅,故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面紅目赤,亦為熱邪上炎之徵;風熱之邪犯衛,故發熱惡風;
熱盛耗津,則口渴欲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浮數均為風熱邪盛之象。
3.風濕頭痛症狀:頭痛如裹,肢體困重,納呆胸悶,小便不利,大便或塘。苔白膩,脈儒。
證候分析:風濕外邪,上犯巔頂,清空為邪阻遏,故頭痛如裹;脾司運化而主四肢,濕濁中阻,脾陽為濕所困,故見肢體困重,納呆胸悶;濕邪內蘊,不能分清泌濁,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均為濕濁中阻之象。
以上三型為外感頭痛。
4.肝陽頭痛症狀:頭痛而眩,心煩易怒,夜眠不寧,或兼脅痛,面紅口苦。舌苔薄黃,脈弦有力。
證候分析: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失條達,肝陽偏亢,循經上擾清竅,故頭痛而眩;肝火偏亢,擾亂心神,則心煩易怒,夜眠不寧;肝膽氣鬱化火,肝陽上亢,故脅痛,口苦面紅;苔薄黃,脈弦有力均為肝陽亢盛之象。
5.腎虛頭痛症狀:頭痛且空,每兼眩暈,腰痛酸軟,神疲乏力,遺精帶下,耳鳴少寐。舌紅少苔,脈細。
證候分析:腦為髓海,其主在腎,腎虛髓不上榮,腦海空虛,故頭腦空痛,眩暈耳鳴;腰為腎之府,腎虛精關不固而遺精,女子則帶脈不束而帶下;少寐,舌紅少苔,脈細是腎陰不足,心腎不交之象。
6.血虛頭痛症狀:頭痛而暈,心悸不寧,神疲乏力,面色?s白。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血分不足,虛火上逆,故頭痛而暈;
血不足則心神失養,故心悸易慌:血虛易導致氣虛,氣虛則神疲乏力;面統,舌淡,脈細弱均為血虛之象。
7.痰濁頭痛症狀;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證候分析:牌失健運,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展,故頭痛昏蒙;痰阻胸膈,故胸脘滿悶;痰濁上這,則嘔惡痰涎;苔白膩,脈滑或弦滑均為痰濕內停之徵。
8.瘀血頭痛症狀: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質紫,苔薄白,脈細或細澀。
證候分析:久病人絡,或頭部外傷,瘀血內停,脈絡不暢,故頭痛經久不愈,痛有定處,且如錐刺;舌紫,脈細澀乃瘀血內阻之徵。
以上五型為內傷頭痛。
【分型治療】
1.風寒頭痛治則:疏散風寒。
方藥:芎茶調散加減。
川芎9克荊芥9克防風9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細辛6剋薄荷6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寒邪侵犯厥陰經,引起巔頂頭痛、乾嘔者,加吳茱萸9克、半夏9克,以溫散降逆。
2.風熱頭痛治則:疏風清熱。
方藥:芎芷石膏東加減。
川芎9克白芷12克菊花9克生石膏30克黃芩15剋薄荷6克山桅9克隨症加減:熱甚傷津,症見舌紅少津,口乾渴者,加知母12克、石料15克、天花粉15克,以生津止渴;大便秘結,口鼻生瘡,腑氣不通者,加黃連3克、大黃9克(後下),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熱。
3.風濕頭痛治則:祛風勝濕。
方藥:羌活勝濕東加減。
羌活9克獨活9克川芎9克防風9克蔓荊子12克??本12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濕濁中阻,症見胸悶納呆,便溏者,加蒼朮12克、厚朴9克、陳皮9克、積殼12克,以燥濕寬中;噁心嘔吐者,可加半夏9克、生薑5片,以降逆止嘔。
4.肝陽頭痛治則:平肝潛陽。
方藥:天麻鈎藤飲加減。
天麻12克鈎藤15克石決明30克黃芩15克山梔9克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夜交藤30克茯神15克牡蠣30克龍骨30克隨症加減:肝腎陰虛,症見頭痛朝輕暮重,或遇勞加劇,脈弦細,舌紅者,可酌加生地12克、何首烏15克、女貞子12克、枸杞子12克、旱蓮草12克,以滋養肝腎;頭痛甚劇、脅痛、口苦面紅、便秘、溲赤、苔黃、脈弦數,肝火偏旺者,可加龍膽草9克、夏枯草12克、鬱金12克,以清泄肝火。
5.腎虛頭痛治則:養陰補肝。
方藥:大補元煎加減。
人參9克淮山藥15克熟地12克杜仲12克枸杞子12克當歸12克山茱萸9克炙甘草6克隨症加減:頭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溫,舌淡,脈沉細者,可加用附子9克(先煎)、肉桂6克,以溫補腎陽;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陰經脈者,可加麻黃6克、細辛6克、附子9克,以溫經散寒。
6.血虛頭痛治則:養血調血。
方藥:加味四物東加減。
生地12克白芍15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菊花9克蔓荊子12克黃芩12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血虛導致氣虛,症見神疲乏力,遇勞加劇,汗出氣短,畏風怕冷者,可加黃芪15克、黨參12克、細辛6克,以益氣養血,散寒止痛;肝血不足,肝陰虧摜,血虛陰虛並見,出現耳鳴、虛煩、少寐、頭暈明顯者,則加何首烏15克、拘相子12克、黃精12克、酸棗仁12克,以補肝益腎。
7.痰濁頭痛治則:化痰降濁。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東加減。
半夏9克白朮15克天麻12克陳皮9克茯苓15克厚朴6克白蒺藜15克蔓荊子12克甘草6克大棗7枝生薑3片隨症加減:痰濁郁而化熱,症見日苦、大便不暢、苔黃膩、脈滑數者,可去白朮,加黃芩12克、竹茹9克、枳實9克,以行氣清熱燥濕。
8.瘀血頭痛治則:活血化瘀。
方藥:通竅活血東加減。
桃仁9克紅花9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麝香3克生薑3片蔥白2根菖蒲12克鬱金12克細辛6克白芷9克隨症加減:頭痛甚者,可加蟲類搜逐之品,如全蠍3克、蜈蚣2條、地鱉蟲9克等;氣血不足者,可加黃芪、當歸,益氣養血;頭痛緩解,但有頭暈、健忘、不寐多夢者,上方去麝香,加何首烏15克、枸杞子12克、熟地12克、酸棗仁12克等,益腎養心。
【中成藥】
1.川芎茶調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吞服。
2.全天麻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吞服。
3.杞菊地黃丸每次4粒,每日3次,吞服。
【簡便方】
1.山羊角粉15~30克(先煎)、白菊花12克、川芎6克,水煎服。治肝陽上擾引起的頭痛。
2.制川、草烏各6克,白芷、僵蠶各6克,生甘草9克,共研細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綠茶送服。適用於頑固性風寒頭痛。
【其它療法】
針灸療法:前頭痛,取印堂、攢竹、合谷、內庭穴;側頭痛取太陽、角孫、懸顱、外關、足臨泣穴;後頭痛取天柱、風池、後溪、申脈穴;頭頂痛取百會、上星、太沖、內關穴。針刺,平補平瀉,留針20分鐘。
敷貼法:蓖麻子與乳香、食鹽共搗壩G太陽穴,可治氣鬱頭痛。
食療法:菊花魚湯:杭白菊10克、鮮河魚1條(250克),加入酒、姜、蔥等調料後一起煮湯食用。適用於肝陽頭痛。
梳頭法:木梳每天梳頭2~3次,每次10分鐘,先慢、輕,逐漸加快、加力,10天為工個療程。
【注意事項】
1.頭痛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原因多端,應儘早明確病因,及時對症治療。
2.注意保持情緒安定,避免過度興奮與疲勞。
3.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膩肥甘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