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中醫理論] 中醫診斷學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47 | 顯示全部樓層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常見症狀鑑別


泄瀉


【概述】


泄瀉指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則瀉出如水。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節多見。可見與急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或功能性腹瀉等。臨床可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


【病因病理】


泄瀉的病因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外因主要為感受六淫之邪,但其中以寒濕暑熱等因引起的較為多見,濕邪關係最大,其次為飲食所傷、七情不和,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脾胃功能失常而發生泄瀉;內因則與脾虛關係最為密切,肝腎因素所引起的泄瀉,也多在牌虛基礎上產生。


病理變化為外邪侵襲脾胃,致脾胃升降失司,運化失常,清濁不分,引起泄瀉;其次為過食肥甘,多食生冷,誤食不潔之物或為飲食過量,宿食內停,損傷脾胃,傳導失職,升降失調,而致泄瀉;平素脾胃虛弱,復因情志失調,以致肝氣鬱結,橫逆乘脾,運化失常,而成泄瀉;若勞倦內傷,久病纏綿,致脾胃虛弱,不能受納水谷和運化精微,水谷停滯,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瀉;或年老命火不足,不能溫煦脾土,脾失溫煦,則運化失常,而致泄瀉。


【診斷要點】


1.排便次數增多,且糞質稀薄。


2.可伴腹痛腸鳴,曖氣食少等症。急性起病可有發熱。


3二大便常規可以正常,也可見少量紅、白細胞。


【辯證分型】


1.寒濕(風寒)侵襲症狀: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伴有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


證候分析:外感寒濕或風寒之邪,侵襲腸胃,或過食生冷,牌失健運,升降失司,清濁不分,飲食不化,傳導失職,故大便清稀;寒濕內盛,腸胃氣機受阻,則腹痛腸鳴;寒濕困脾,則脘悶食少;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乃風寒外束之徵;苔白膩,脈儒滑為寒濕內盛之象。


2.感受濕熱(暑濕)症狀: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苦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證候分析:濕熱之邪或夏令暑濕之邪傷及脾胃,傳化失常,故泄瀉腹痛;腸中有熱,故瀉下急迫;


濕熱互結,故瀉而不爽;濕熱下注,而見肛門灼熱,糞色黃褐而臭,小便短黃;煩熱口渴,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均為濕熱內盛之象。


3.食滯腸胃症狀: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伴有不消化之物,院腹痞滿,曖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苦垢濁或厚膩,脈滑。


證候分析;飲食不節,宿食內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常,故腹痛腸鳴,院腹痞滿;宿食不化,則濁氣上逆,故曖腐酸臭;宿食下注,則瀉下臭如敗卵;瀉後腐濁外泄,故腹痛減輕;苔厚膩,脈滑是為宿食內停之象。


4.肝氣乘脾症狀: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泄瀉。平時多有胸脅脹痛,曖氣食少。舌淡紅,脈弦。


證候分析:七情所傷,情緒緊張之時,氣機不利,肝失條達,橫逆侮脾,牌失健運,故腹痛泄瀉;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故胸脅脹滿,曖氣食少;舌淡紅,脈弦是為肝旺脾虛之象。


5.脾胃虛弱症狀:大便時溏時瀉,水谷不化,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飲食減少,院腹脹問不舒,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大便溏泄;脾陽不振,運化失常,故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稍進油膩之物,大便次數增多,久瀉不止;脾胃虛弱,氣血來源不足,故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乃脾胃虛弱之象。


6腎陽虛衰症狀:泄瀉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證候分析:泄瀉日久,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胃,運化失常,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甚,故腹部作痛,腸鳴即瀉(又稱五更瀉);瀉後則腑氣通利,故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為脾腎陽氣不足之徵。


【分型治療】


1.寒濕(風寒)侵襲治則:解表散寒,芳香化濕。


方藥:藿香正氣散為主方。


蕾香9克紫蘇9克白芷6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陳皮9克半夏g克厚朴6克大腹皮6克甘草3克大棗5枚隨症加減:表邪較重者,見發熱惡寒,可加劑芥9克、防風9克,以增疏風散寒能力;濕邪偏重者,症見胸悶,腹脹,尿少,肢體倦怠,可加蒼朮6克、豬苓12克、澤瀉12克,以健脾除濕,淡滲分利。


2.感受濕熱(暑濕)治則:清熱利濕。


方藥:葛根芩連東加味。


黃芩12克黃連3克葛根15克茯苓15克車前子15克(包煎)金銀花12克隨症加減:若熱偏甚者,可加連翹9克、黃柏9克,以加強清熱利濕之功;挾食滯者,加神曲9克、山植9克、麥芽12克,以消食化滯;如濕邪偏重者,症見胸腹滿問,苔黃膩,可加蒼朮9克、厚朴6克、陳皮9克,以燥濕寬中;感受暑濕,則可加藿香9克、荷葉9克、香薷12克、扁豆衣9克,以清暑化濕。


3.食滯腸胃治則:消食導滯。


方藥:保和丸為主。


山檀9克神曲9克萊菔子12克茯苓15克陳皮9克半夏9克連翹12克隨症加減:食積化熱者,加大黃9克(後下)、枳實9克,通因通用,以消導積滯,清利濕熱;傷於生冷者,可加於姜6克、肉豆蔻9克,以溫中散寒。


4.肝氣乘脾治則:抑肝扶脾,理氣止瀉。


方藥:痛瀉要方為主方。


白朮12克白芍12克防風9克陳皮9克柴胡9克茯苓12克制香附9克甘草3克隨症加減:脾虛甚者,見脘腹不舒,神疲乏力,加黨參12克、淮山藥15克、扁豆12克,以益氣健脾;胃納不佳者,可加木香9克、砂仁3克,以芳香醒脾。


5脾胃虛弱治則:健脾益胃,助運止瀉。


方藥:參菩白朮散加減。


黨參12克茯苓15克白朮12克淮山藥15克扁豆12克蓮子肉12克生薏苡仁15克砂仁3克桔梗3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脾陽虛衰,陰寒內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者,可加附子9克(先煎)、乾薑6克、肉桂3克,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脫肛者,可加黃芪15克、升麻9克、柴胡9克,以益氣升提。


6.腎陽虛衰治則: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方藥:四神九加味。


補骨脂12克肉豆蔻12克吳茱萸3克五味子6克炮姜6克獲菩15克白朮12克隨症加減:畏寒肢冷明顯者,可加附子9克(先煎)、乾薑6克,以溫陽散寒;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者,可加黃芪15克、黨參12克、河子肉9克、赤石脂9克,以益氣健脾,固澀止瀉。


【中成藥】


1.香連丸每次3克,每日3次,吞服。功能清熱利濕,用於濕熱泄瀉。


2.藿香正氣軟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吞服。功能芳香化濕,用於感受外邪而致泄瀉。


3.健脾丸每次12粒,每日3次,吞服。功能益氣健脾,用於脾虛泄瀉。


【簡便方】


1.生薑、陳茶葉各9克,水煎服,連服數次,可用於水瀉。


2.鮮藿香葉、鮮荷葉、鮮扁豆葉各10克,搗汁,溫開水沖服。適用於暑濕暴瀉。


【其它療法】


針灸療法:取天樞、足三裏、上巨虛穴,熱證、實證用針刺,寒證、虛證用艾灸溫針,有止瀉作用。取下脘、大橫、氣海、足三裏等穴,每日1~2次拔火罐可溫腎健脾止瀉。適用於虛寒泄瀉。


熱敷法:粗鹽500克鐵鍋內急火炒燥,包布熱敷臍部、腰背部,可溫中止瀉。


食療法:山藥魚湯:淮山藥300克、河魚1條(約250克),加適量調料一同煮湯,功能健脾建中,益氣止瀉。


刮痧法:取脊柱兩側順刮,如胸悶、腹脹劇痛,可在胸腹部刮治,可消食導滯止瀉,適用於傷食所致泄瀉。


醋蛋療法:生薑50克搗碎取什,在姜計中打入雞蛋1隻,加香醋15毫升,攪勻後慢慢服用,功能消食化積。


【注意事項】


1.泄瀉應及時診治,以防轉為慢性,導致營養不良、貧血等症。


2.注意飲食,勿過食油膩肥甘,忌生冷不潔食物。


3.注重自我保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50 | 顯示全部樓層

辨證與病案


辨證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核心,也是中醫治病的基本方法。辨證與論治是兩個密切相聯的步驟,辨證是論治的前提,辨證為論治提供依據,要有效地治療疾病,就要有一個正確的辨證。所謂辨證就是運用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尤其是四診八綱及各種辨證方法,對疾病的臨床表現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從而揭示疾病本質的過程。那末,在辨證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辨主要症狀


疾病的臨床表現是由一個個具體的症狀組成的,在這些眾多的症狀中有的具有定性意義,有的具有定位意義,有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質,有的反映了疾病的主要矛盾。辨主要症狀就是圍繞對這些主症的辨別,明確疾病的本質,為治療提供依據。


如發熱是外感熱病的主要症狀,不同的熱型代表了不同的病證。以六經辨證為例,發熱惡寒是病在太陽,往來寒熱是病在少陽,但熱不寒是病在陽明,無熱惡寒是病在少陰,潮熱是陽明腑實證。通過對熱型的辨別就可明確是什麼病。如果進一步對伴有症狀的辨別可以明確疾病的證型,如發熱惡寒伴有無汗、脈浮緊的是太陽病傷寒證,伴有汗出、脈浮緩者是太陽病中風證,但熱不寒伴大汗出、大煩渴、脈洪大的是陽明經證,潮熱伴心煩、譫語、便秘、腹滿硬痛、脈沉實的是陽明腑證。因此,圍繞主要症狀辨證是十分重要的方法。


◆辨疾病的發展變化


每一種疾病都有發生發展的規律,從疾病的發生到痊癒,可以經過不同的階段,整個過程是不斷變化著的。同一種疾病由於病邪性質、患者體質及治療的不同,在各個時期可以有不同的表現。這就要求醫生要用動態的觀點去觀察病人的臨床表現。如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是溫病四個不同階段的不同證型,反映了溫病發生發展的過程。臨床上遇到溫病的患者,要考慮到有上述四個階段傳變的可能性,還要考慮到有不循一般規律傳變的可能,如衛分證雖有『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的一般傳變規律,也有『逆傳心包』的特殊傳變。而【傷寒論】的六經傳變中,既有按一般發展規律的循經傳,也有不按一般規律的越經傳,更有合病、並病的出現。也就是說既要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知常達變。這樣就能舉一反三,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辨病機


【傷寒論】曰:『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要求醫生在辨證中審證求因.辨明病機為治療提供依據。中醫學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方法,其中辨病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相同的臨床表現可以有不同的病機,如咳喘一證,既可以是外邪犯肺所致,也可以由腎不納氣引起。其治療方法顯然就不一樣,前者需要祛邪宣肺,後者則需要益腎攝納。不同的病證可以有相同的病機,如脫肛與子宮下垂是兩種不同的病證,但如果其病機均是中氣下陷的話,就都可以用補中益氣的方法治療。中醫學強調『治病必求於因』,辨病機是重要的一環。


◆辨邪正鬥爭形勢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乃成病。邪正鬥爭是貫穿於疾病發生發展全過程的。如病邪盛,正氣具有抗邪能力壩U表現為實證。如果病邪盛,正氣抗邪能力不足,則表現為邪盛正虛。如病邪已減弱,正氣抗邪能力也在衰退,這時就表現為正虛邪戀。如果病邪已盡,而正氣亦受損,則是邪去正虛。邪正鬥爭的形勢,可以通過臨床症狀、體徵表現為多種證候。


臨床要辨明邪正鬥爭的形勢,了解疾病的發展趨勢,採取積極的措施,促使疾病向好的方面發展。


◆八綱辨證與其他辨證方法的運用


八綱是辨證的總綱。儘管疾病的臨床表現是錯綜複雜的,但都可以用八綱來分析和歸納。如疾病的類別,可分為陰證與陽證;病位的深淺,可分為表證與裏證;疾病的性質,可分為寒證與熱證;正邪的盛衰,可分為虛證與實證。但它只是一種分析疾病共性的方法,遠遠不能表達臟腑經絡受邪以後的病理變化。這就需要運用其他辨證方法.並使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完整地反映疾病的病理變化。如黃疸一證,後世分為陽黃與陰黃,以八綱辨證,陽黃屬裏熱實證,陰黃一般認為屬裏虛寒證。但這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質,還須結合臟腑辨證來分析其本質。按臟腑辨證,陽黃屬肝膽濕熱,而陰黃屬肝膽寒濕,這樣方為全面。因而臨床辨證要靈活掌握,根據病證選擇辨證方法,更要多種辨證方法聯合運用,完整正確地揭示疾病的病理變化。


◆外感病與雜病的辨證


從廣義上講疾病分為外感病與雜病兩大類,適用於外感病的辨證方法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病邪辨證等。適用於雜病的辨證方法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經絡辨證等。但所有的辨證方法可結合運用,即外感病的辨證方法也可用於雜病,雜病的辨證方法也可用於外感病.不必截然分離。外感病辨邪正鬥爭形勢為主,但要注意不同辨證方法中證型異同的區別。如六經辨證中的陽明病,在衛氣營血辨證中屬氣分證.在三焦辨證中屬中焦證,要領會並融會貫通。雜病辨證在辯邪正鬥爭的同時,要注重臟腑陰陽盛衰的辨別,要結合氣血津液辨證、病邪辨證等辨證方法,找出陰陽偏盛偏衰的主要方面,為調整陰陽的盛衰提供依據。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51 | 顯示全部樓層

辨證與病案


病案


病案,古代稱『診籍』,又稱『脈案』,目前稱『醫案』,是醫生治療疾病的客觀記錄。病案記錄了病人的詳細病情,包括現病史、過去史、家族史,以及辨證、診斷、治療的全過程。是複診、轉診或討論病例的原始資料,也是統計疾病與研究疾病的重要資料。而且還是處理醫療糾紛的重要依據。


病案源遠流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的倉公二十多個病案,是現存最早的病案。這些病案記錄了病情、診斷依據、治療經過以及結果、為今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以後歷代醫家十分重視病案的記錄,從而使歷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得以保存下來,成為中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


◆病案內容


根據中醫學辨證論治的精神,病案的內容應以四診、辨證、立法、處方用藥等為重點部分。


1.四診部分應把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具體如實地記錄下來,這些資料是辨證診斷的依據。要善於抓住病人的主要症狀,有重點、有系統的記錄,避免主次不分,輕重不分。對於一些有特殊意義的陰性症狀或體徵也要記錄,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辨證部分將四診收集得來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指出疾病的病因病機,涉及的臟腑經絡,陰陽虛實盛衰等,進一步辨明屬何病何證,必要時還當與相似病證作鑑別,為治療提供依據。


3.立法部分根據辨證得出的結論,進一步提出治法。立法必須與辨證結論相符合,病證有主次,或有兼證者,立法也要主次分明,務必與辨證絲絲入扣,為處方用藥確立法則。


4.處方用藥部分根據確立的治療法則,進一步明確用何方治療,或以某方為主加減治療,或用針灸、推拿等方法治療。方劑可以成方加減,也可自己組方,制定新方。並寫上每一味藥物及劑量,先煎或後下等煎服法。用針灸治療的要寫明穴位,用推拿治療的要寫明手法。上述四個部分,務必做到理、法、方、藥貫通。


◆病案要求


1.書寫病案態度要認真,內容要正確,時間要及時。住院病案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門診病案必須當時完成。


2.臨床表現的描寫要具體詳細,內容要完整,精煉,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條理清晰。


3.文字要通順,字跡要端正,不得塗改、挖補、剪貼,一律要用鋼筆書寫。


4.要體現中醫理法方藥的一致性,中醫術語的表述一定要規範,要符合辨證論治的精神。


5.病案結束時,醫生一定要簽全名,以示負責。


◆病案格式


1.問診


(1)主訴:用簡煉的文字,記錄病人自覺最痛苦的一個或幾個症狀,及其部位、性質、特點、時間等。


(2)現病史:詳細記錄本次發病的時間、誘因、主要臨床表現,伴有的其他症狀,治療經過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


(3)既往史:記錄以往患病情況。


(4)個人史:個人的嗜好、喜惡、居住條件、婦女還應記錄月經、婚育情況。


(5)家屬史:家屬成員中的健康情況及已故成員的死亡原因。


2.望診記錄神志、氣色、形態、舌象、發澤、排泄物等狀況。


3.聞診記錄聽到的異常聲音與嗅到的異常氣味等。


4.切診記錄脈象、皮膚的溫度、壓痛,觸摸到的腫塊,水腫壓痕等。


5.專科所做的檢查如外科、婦科等所作的特殊檢查。


6.辨證論治


(1)中醫辨證之依據。


(2)分析病因病機。


(3)治療原則與基本方藥,或其他治法,如針灸、推拿等。


(4)護理等醫囑。


7.診斷


病證名(或兼夾證)。


8.住院病程錄每天記錄患者的病情與治療,包括病情的變化以及辨證論治的變動。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6 00:10 | 顯示全部樓層

病因


形成疾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六淫】、【疫癘】、【七情】、【飲食勞逸】、【房室所傷】和【外傷】等。病因辨證就是對患者的症狀、體徵進行分析,參照各種病因的致病特點,來識別疾病誘發於何種致病因素,從而為進一步治療提供依據。

六淫


火證


火與熱同類,都為陽盛之象,故火熱常常混稱。進一步比較,火與熱仍有所區別。一般說來,熱輕而火重。溫為熱之漸,火是熱之極。由於溫邪也是外感熱病的一類致病因素,故溫熱又常並稱。火、熱、溫邪致病,常有易傷陰津,動風、動血等特點。


主要臨床表現:壯熱,口渴,面紅目赤,煩躁不眠,神昏譫語,甚則躁擾發狂。或生瘡瘍療毒,或吐血,衄血,發斑疹。舌質紅絳,脈洪數或細數。


病機分析:火、熱、溫邪入氣分則壯熱,口渴,面紅目赤,脈洪數;火熱入營血,則煩躁不眠,逼血妄行,則吐血、衄血,發斑疹;熱擾心神則神昏譫語,甚至躁擾發狂;火熱鬱結不解,腐肉成膿,則生瘡瘍療毒;舌紅絳,脈細數,是火熱深入營血之候。


燥證


燥性乾澀,易傷津液,燥邪由口鼻而入,肺為嬌髒,最易傷肺。燥邪致病常有涼燥、溫燥之分。


主要臨床表現:溫燥: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口渴,口鼻唇咽乾燥,乾咳少痰,心煩,舌干苦黃,脈浮數。涼燥: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乾燥,舌白而干,脈弦澀。


病機分析:溫燥多因初秋氣候炎熱、乾燥,燥與熱相合迫於肺衛,故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等證。燥傷津液,則見口渴,口鼻唇咽乾燥,心煩;燥傷肺系,可見乾咳少痰;舌干苦黃,脈浮數,都為燥熱之象。涼燥多因深秋氣候變涼,寒邪與燥邪相合而致病。燥寒侵襲肺衛,故既有惡寒、無汗、頭微痛等類似風寒表證的現象,又可見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乾燥等燥而兼寒的症狀;舌白而干,脈弦澀都為涼燥之證。


濕證


濕邪重著,粘滯,易耗傷陽氣,阻遏氣機,其病變常纏綿難愈。濕邪致病有傷濕、冒濕之分。


主要臨床表現:傷濕則頭脹而痛,胸悶,口不渴,身體困重而疼痛,發熱,身體倦怠,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濡或緩。冒濕則頭重如裹,四肢懈怠,遍體不舒,脈濡弱。如果侵犯關節,則關節屈伸不利,酸痛重著,活動受限。


病機分析:傷濕,是濕邪侵犯肌表之證。濕邪重著、粘滯,傷人後,阻遏氣機,當清陽被遏時,就會出現頭脹頭痛,胸悶不適,身重疼痛,倦怠乏力等症狀;濕困肌表,衛陽被郁,故見發熱,濕為陰邪,故口不渴,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濡或緩,乃濕邪為患之象。冒濕,多指行居於雲瘴山嵐,感受濕邪,陽氣被遏所致。濕在頭部,清陽被困,故頭重如裹;濕性重著故四肢懈怠,遍體不舒;濕邪侵入關節,氣血運行不暢,故見關節酸痛,屈伸不利。


暑證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升散,為病多見熱象,暑邪易耗氣傷津,且多夾濕,與濕邪相合為病。暑邪致病有傷暑、中暑之分。


主要臨床表現:傷暑則惡熱,口渴,汗出,身體疲乏,小便黃,舌紅,苔黃,脈虛數。中暑則出現卒然昏倒,發熱,大汗淋漓,口渴,氣急,甚則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四肢抽搐,舌絳乾燥,脈濡數。


病機分析;感受暑濕之邪、耗傷津氣則為傷暑。暑性炎熱,迫津外泄,出現惡熱、口渴、汗出、尿黃;氣隨汗泄,則身體疲乏,脈虛數;暑熱熾盛,可見舌紅、苔黃。中暑多為夏季人在烈日或高溫下勞作過久所致。暑熱炎蒸,上擾清竅,內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暑熱傷及筋脈,筋脈拘急,故見牙關緊閉,四肢抽搐;暑熱灼傷營陰,則舌絳乾燥,脈濡數。


寒證


寒為陰邪,其性清冷、凝滯、收引,容易損傷人體陽氣,阻礙人體氣血運行,導致各種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咳嗽,喘促,苔薄白,脈浮緊。或見肢體拘急,關節冷痛;或見腹痛腸鳴,腹瀉,嘔吐。


病機分析:寒邪束於肌表,腠理閉塞,衛氣不能宣發,故發熱,惡寒,無汗;寒邪郁於經絡,則頭身疼痛;皮毛受邪,內含於肺,肺宣降失司,出現咳嗽,喘促,寒襲肌表則脈浮緊,苔薄白;寒邪凝結,鬱結經脈,陽氣受損,阻遏氣機,則肢體拘急,關節冷痛;寒邪入裏,損傷脾胃之陽,升降失司,運化不利,故見腹痛腸嗚,腹瀉,嘔吐等症。


風證


風性輕揚開泄,易侵犯機體的體表;風為百病之長,風邪致病具有起病迅速、變化多端、遊走不定的特點。


主要臨床表現:發熱惡風,汗出,頭身疼痛,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緩;或皮膚見紅色丘疹,時發時止,瘙癢難忍;或見肢體關節疼痛,或見顏面麻木,口眼歪斜。


病機分析:風邪從皮毛、口鼻侵入,傷人衛氣,衛氣不固則發熱惡風,汗出,頭身疼痛;肺合皮毛,肺衛受邪,故咳嗽;風邪犯衛未及深入故見苔薄白,脈浮緩;風邪襲於肌膚,故可見紅色丘疹,時發時止,瘙癢難忍;風襲經絡阻滯於經脈關節則肢體關節疼痛,顏面麻木,甚至口眼斜。


疫癘


疫癘與六淫同屬於外感病因,是一種毒性與傳染性極強的致病因素,致病後稱作疫癘,或叫瘟疫。


其特點是發病急,病情險惡,傳染性強等。疫癘所致之病證種類很多,但臨床常見的主要有瘟疫、疫疹、瘟黃等證候。


瘟黃


是因感受瘟毒夾有濕熱而引起的卒然發病的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初起可見發熱惡寒,隨即卒然發黃,全身皮膚、齒垢、眼白黃色深,名急黃。疫毒深重則變證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譫語,或直視,或遺尿,甚至舌卷囊縮,循衣摸床,難以挽救。


病機分析:瘟毒夾有濕熱,濕熱與瘟毒郁於皮膚、肌腠之間,故發熱惡寒,卒然發黃。全身皮膚、齒垢、眼白黃色深為熱毒熾盛之症;疫毒內伏五臟,陰陽格拒而不相順接,則四肢逆冷;熱毒內陷心包,心神被擾故神昏譫語;疫邪上擾清空,故直視;下犯肝腎,下焦失固,則遺尿,甚則囊縮;少陰精氣脫絕,故見舌卷循衣摸床。這些都是疫毒內錮於五臟,精氣耗竭之危候。


疫疹


疫疹是指在瘟疫過程中熱毒侵入血分,迫血外溢而出現發疹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初起發熱遍體炎熱,頭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紅或赤,或紫或黑,脈數。如果初起六脈細數沉伏,面色青,昏憒如迷,四肢逆冷,頭汗如雨,頭痛如劈,腹內絞痛,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搖頭鼓頷為悶疫。


病機分析:疫疹之外發斑疹,是因為外感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外發於肌膚所致;疫毒之邪充斥表裏,故初起見發熱,遍體炎熱,頭痛如劈;疫疹脈數,為毒熱鬱蒸之象。如果脈浮大而數,表明邪不太深,正能勝邪,可驅邪外出;如果脈沉細數,表明邪毒深入,正不能勝邪,邪熱鬧伏於裏;如果脈不浮不沉而數者,表明為熱毒陷於半表半裏之間的證候。如熱毒深伏於裏,不能發露於外,則見悶疫之證;疫毒不外達,故見六脈細數沉伏,面色青,熱盛神昏,故昏債如迷,熱深厥亦深,故四肢逆冷,火毒上攻,故頭汗如雨,頭痛如劈,腹中絞痛,欲吐不吐,欲泄不泄,甚則搖頭鼓頷等症,皆為疫毒伏於裏,不能暢達於外之象。


瘟疫


是感受疫癘之氣而發生的急性、流行性傳染病。


主要臨床表現:初起憎寒而後發熱,頭身疼痛,胸痞嘔惡,日後但熱而不憎寒,晝夜發熱,日哺益甚,苔白如積粉,脈數。若不及時救治,死亡率高。


病機分析:疫毒伏於膜原,邪正相爭於半表半裏,故初起憎寒而後發熱,頭身疼痛。瘟疫病毒,穢濁蘊積於內,氣機壅滯,故見胸痞嘔惡,苔白如積粉等症狀;疫邪日久,化熱入裏,故見但熱而不憎寒,晝夜發熱,脈數等症狀。


七情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情志與五臟密切相關,五臟化五氣,以生七情,因此,當外來的刺激過於強烈或持續過久,超過了人自身的調節能力,便可傷及五臟,導致疾病的發生。情志致病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由耳目所聞,直接影響臟腑氣機,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不和,陰陽失調;②不同的情志變化,所影響的臟腑也不同。但是由於五臟之間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因此,情志所傷亦可相互影響;③情志致病與個人生活環境、性格有關,表現、反應各不相同。因此,臨床症狀頗為複雜。所以,臨證時需詳細審察。七情致病,追問其病史,往往還可以了解到情志誘因;與患者、家屬交談,可了解患者的稟性、特點,有利於做出準確的判斷。


主要臨床表現:喜傷:心神不寧,精神恍惚,甚至神志錯亂,語無倫次,哭笑無常,舉止異常。怒傷:見頭暈或脹痛,面紅目赤,口苦,胸悶,兩脅脹痛,急躁易怒。有的可見呃逆,嘔吐,腹脹,泄瀉,甚則神昏暴厥。思傷:頭暈目眩,怔忡,健忘,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形體消瘦,失眠多夢。憂傷測見情志抑鬱,悶悶不樂,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悲傷:面色慘澹,吁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恐傷:少腹脹滿,遺精滑精,二便失禁,或驚惕不安,常欲閉戶獨處,如恐人捕之。驚傷:則情緒不寧,甚則情志錯亂,語言舉正異常。


病機分析:喜為心之志,喜傷心則致氣緩,適度的喜樂能使人心情舒暢,營衛調和,但若高興過度,將造成心氣渙散,出現心神不安,精神恍惚,甚至語無倫次,精神錯亂,舉止異常等症。怒為肝之志,怒傷肝,大怒可導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而致胸悶,兩脅脹痛,或急躁易怒;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見呃逆,嘔吐,腹脹,泄瀉;怒則氣上,肝氣上逆,血隨氣生汽血並走於上,故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甚則氣血蒙蔽清竅,而突然昏厥。思為脾之志,思傷脾,思則氣結,思慮大過,氣機鬱結,中焦阻滯不暢,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而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症;思慮過度,暗耗心血,心血虧虛,故出現怔忡,健忘,失眠多夢等症,形體不得氣血濡養,則形體消瘦,頭暈目眩。


憂為肺之志,憂傷肺,且往往會傷及於脾;憂愁者肺氣鬱滯不暢,悶悶不樂。憂甚會影響到脾,造成食欲不振。過度悲哀,耗傷肺氣,意志消沉,可見面色慘澹,吁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等症。恐為腎之志,恐傷腎,恐則氣下;極度恐懼,使腎之精氣下泄,腎氣不固,故遺精滑精,二便失禁;下焦氣機不暢,故少腹脹滿;另外遭受突然恐懼驚嚇,導致氣機逆亂,心神不寧,可見怵惕不安,常欲閉戶獨處,如恐人捕之等症狀。驚則氣亂,內動心神,神氣被擾,放情緒不寧,甚至神志錯亂。


飲食勞逸


飲食、勞逸是人類賴以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但飲食當要節制,若飲食不節,過多、過少、不淨、不潔,則會影響脾胃的功能活動,導致疾病發生。


勞逸要合理,過勞、過逸積累起來會影響到氣血、筋骨、肌肉,而產生病理現象。另外,房勞過度,會耗傷腎之精氣,形成腎虛證候。


勞逸所傷


勞逸所傷是指因體力或腦力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所引起的一類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過勞則倦怠乏力,嗜臥,懶言,飲食減退等。過逸則形體肥胖,行動不便,動則氣短喘促,心悸,肢體乏力,脈軟無力等。


病機分析:過度勞累則損傷元氣,導致倦怠乏力,懶言嗜臥等症;過度安逸則氣血周流不暢,出現心悸氣短,肢軟無力等症。


飲食所傷


飲食所傷,是指飲食不節導致的脾胃受傷的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飲食傷在胃,則見胃痛,惡聞食臭,食慾下降,胸膈痞滿,曖腐吞酸,舌苔厚膩,脈滑有力。如飲食傷於脾,則見腹痛,泄瀉,舌苔厚膩或黃,脈滑疾或沉實。若誤食不潔之品,則噁心嘔吐,或吐瀉交作,腹痛如絞。


病機分析:胃主降納,飲食傷在胃,胃氣不降,納食無權,故胃痛,惡聞食臭,胸隔痞滿等症;舌苔厚膩,脈滑有力,為宿食停滯之徵。飲食傷在脾,脾失健運,小腸失於受承大腸失於傳導,食積停滯,氣機不利,故腹痛,泄瀉;宿食與胃中失降的濁氣上蒸,故舌苔厚膩或黃;誤食不潔之品,驟傷腸胃,氣機逆亂,則吐瀉交作,腹痛如絞。


房室所傷


房室所傷,是指性生活不節、過度,早婚或產育過多等導致的耗精傷腎的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


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心悸盜汗,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經少經閉,或手足清冷,男子陽痿早泄,女子宮冷不孕,帶下清稀量多,月經不調。


病機分析:


房室過度,消耗腎精過多,腎精不足,無以生髓,腦髓不充,元神失養,故頭暈耳鳴;骨髓不生,骨骼失養,故腰膝酸軟;偏於陰虛者,陰虛不能制陽,虛火內生,故骨蒸潮熱;上擾心神,故心悸;虛火逼津外泄,故盜汗;虛火擾動精宮,故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精血相生,精虧血少,故經少經閉;偏於陽虛者,陽虛則不能溫煦,故手足清冷,腎主生殖,腎陽虛則生殖功能減退,故男子陽痿早泄,女子宮冷不孕,帶下清稀量多,月經不調。


外傷


外傷,指外受創傷,包括金刃、蟲獸、跌仆等損傷所引起的病證。


跌仆損傷


跌仆損傷,是指因跌仆、撞擊、閃壓、毆打、壓扎、墜墮所引起的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傷處多有疼痛、腫脹、破損、出血、骨折、脫血等;如擠壓,或墜墮,可引起吐血、尿血、便血;如陷骨傷腦測頭暈不舉,戴眼直視,神昏不語等。


病機分析:跌仆損傷,經絡氣血郁滯,則傷處疼痛、腫脹、皮膚肌肉破損,傷及血絡,則出血。擠壓,從高處墜下,傷及臟腑壩u吐血、尿血、便血;若頭部受傷,骨陷傷腦,腦為元神之府,傷則元神失其所主,則出現頭暈不舉,戴眼直視,神昏不語等危象。


蟲獸所傷


蟲獸所傷是由毒蟲、毒蛇、狂犬、猛獸甚至家庭寵物等傷害人體所引起的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毒蟲螫傷,輕者局部紅腫疼痛,發疹,肢體麻木疼痛,重者頭痛,昏迷。見傷口疼痛,麻木,或腫脹,起水泡,甚至傷口壞死,形成潰瘍。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症狀。證見:頭暈,視物模糊,胸悶,四肢無力,牙關緊閉,呼吸困難,瞳孔散大。狂犬咬傷,病發時有恐水、畏光、畏聲等症。


病機分析:毒蟲傷人者,若局部損傷,則見紅腫疼痛,若毒邪侵入經脈,則肢體疼痛麻木,如果毒邪彌散全身,擾及清竅,則頭痛,昏迷;毒蛇傷人,邪毒聚於患處,可見傷口疼痛麻木,或腫脹,起水泡,甚至傷口壞死,形成潰瘍,如毒邪流竄全身,可見頭暈,胸悶,視物模糊,牙關緊閉等全身中毒症狀;狂犬咬傷,病毒侵入人體潛伏一段時間,然後發病。發病之後,病毒內擾神明,經絡調節失常,經氣逆亂,可見恐水、畏光、畏聲等症。


金刃所傷


是指由金屬器刃損傷機體所致的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局部破損則出血,紅腫疼痛;傷筋折骨則疼痛劇烈,活動受限。如果出血過多,則面色蒼白,頭暈,眼黑。傷處為風毒所侵則表現寒熱,筋惕,牙關緊閉,面如苦笑,陣發性筋肉抽搐,角弓反張,痰涎壅盛等症,俗稱為破傷風。


病機分析:金刃損傷局部,致使皮膚、肌肉脈絡破損血流脈外,則出血;氣血郁滯脈外測疼痛紅腫;


傷筋折骨,絡脈損傷嚴重,疼痛更為劇烈,活動受限;


嚴重者出血過多,則見虛脫之症。金刃創傷風毒從局部創,侵入則發生破傷風。其邪初在表,則出現寒熱,筋惕;邪入肌腠,半表半裏之間,則牙關緊閉,筋肉抽搐,角弓反張。此外,痰涎壅盛亦為破傷風重證常見的表現。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6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氣血津液辨證


【氣病】【血病】【氣血同病】【津液病】


氣血津液辨證,是運用臟腑學說中氣血津液的理論,分析臨證錯綜複雜的證候,以辨彆氣、血、津液病變的一種辨證診斷方法。


氣血津液與臟腑有着密切的關係。氣血津液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屬於五臟六腑,它們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其生成以及運行等新陳代謝過程,都必須依賴於臟腑的功能活動。因此,如果臟腑發生病變,必然會影響到臟腑的功能。所以,氣血津液的病變和臟腑是密切相關的,在學習和運用氣血津液辨證時,都應與臟腑辨證互參。


通常把氣血津液病證劃分為氣病辨證、血病辨證、氣血同病辨證、津液病辨證四個方面。


氣病


氣過證


氣過證是指氣機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證候。臨床以肺胃、肝膽之氣上逆的證候較為多見。


主要臨床表現:肺氣上逆,則見咳嗽、喘息渭氣上逆測見呃逆、曖氣、噁心、嘔吐;肝氣上逆,則見頭痛、眩暈、昏厥、嘔血等。


病機分析:不同臟腑之氣上逆證,其病因以及臨床表現各不相同。肺氣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濁阻肺所致,使肺氣失於宣發肅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


胃氣上逆,多因寒飲,痰濁,食積停滯於胃,阻礙氣機所致,胃氣上逆,則見呃逆、曖氣、噁心、嘔吐等症;肝氣上逆多因郁怒傷肝,肝氣升發太過,氣火上逆則見頭痛、眩暈、昏厥,血隨氣逆而上涌,可導致嘔血。


氣滯證


氣滯證是指人體某一部分,某一臟腑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舒,邪氣內阻,陽氣虛弱、溫運無力等因素造成。


主要臨床表現:以問脹、疼痛,疼痛攻竄或陣陣發作為主症。


病機分析:本證以悶脹、疼痛為辨證要點。人體氣機以暢順為貴,如有郁滯,輕則問脹,重則疼痛,且常呈攻竄發作。無論臟腑經絡肌肉關節,都能反映這一特點。引起氣滯的原因很多,脹、痛出現的部位狀態也不同。因此必須辨因辨位相結合。如食積胃院,以致胃氣鬱滯,故引起院腹脹問疼痛;肝氣鬱滯則以脅肋竄痛;胸痛以心肺病變為多;四肢關節痛,大多見於經絡病,等等。


氣陷證


氣陷證是指氣虛無力升舉而反致下陷的證候,常由氣虛證進一步發展而來,或者勞動用力過猛,過久損傷某一髒氣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氣虛證加上下陷證。即頭暈眼花,少氣倦怠,久泄久痢,腹部有墜脹感,脫肛或子宮脫垂等。舌淡苔白,脈弱。


病機分析:本證以內臟下垂為審證關鍵。本證多由氣虛證進一步發展而來,故見頭暈眼花,少氣倦怠;脾氣不升,清陽下陷,則久泄久痢;正氣不足,升舉無力,則導致內臟下垂,臨床常見脫肛,子宮脫垂等症;舌淡苔白,脈弱皆為氣虛之象。


氣虛證


氣虛證是指全身或局部氣的減少,而導致臟腑組織功能減退的證候。多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營養不足等原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諸症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其中乏力、無力是其主要症狀。


病機分析:氣是人生命活動的動力,氣盛則臟腑功能旺盛,氣衰則臟腑功能減退。所以,氣虛以全身功能活動低下的表現為辨證要點。元氣不足,臟腑組織功能減退,故少氣懶言,神疲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頭目失養,故頭暈目眩;氣虛則毛竅疏鬆,肌表不固故自汗;勞則氣耗,使氣更衰,故活動時諸症加劇;


氣虛無力鼓動血脈,血不上榮於舌,故見舌淡苔白;


運血無力,故脈虛無力。


血病


血行脈中,內流臟腑,外至肌膚,無處不到,血對全身各組織器官起營養、滋潤的作用。如果外邪侵襲,臟腑失調,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會出現寒熱虛實的變化。根據臨床表現,可概括為血虛、血瘀、血熱、血寒四種。


血寒證


血寒證是指寒邪客於血脈,阻礙氣機,血行不暢所引起的證候。多由感受寒邪或機體陽虛陰盛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手足或少腹疼痛,喜暖惡寒,得溫痛減。手足厥冷色青紫,婦女月經愆期,經色紫暗夾血塊。香紫暗苔白,脈沉遲澀。


病機分析:血寒證以局部疼痛喜暖,膚色紫暗為診斷要點。寒為陰邪其性凝滯,寒邪侵襲血脈測使氣機凝滯,血行不暢,而見手足少腹冷痛,膚色紫暗。


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因此喜暖怕冷,得溫痛減。寒客血脈,宮寒血瘀,故見少腹冷痛,月經愆期,或經色紫暗夾有血塊。寒凝血脈,氣血運行受阻,不能上榮於香,故舌質紫暗苔白。脈沉遲澀為寒凝血瘀之象。


血熱證


血熱證是指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所表現的證候。多由外感火熱之邪,飲酒過度,過食辛辣,惱怒傷肝,房室過度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咳血、吐血、尿血、衄血,兼見心煩,口乾不欲飲,身熱入夜尤甚,舌紅絳,脈數。婦女可見月經先期,量多。總之,以出血和伴見熱象為診斷要點。


病機分析:臟腑火熱,內迫血分,血熱沸騰,以致絡傷血溢而出現各種出血證。由於所傷臟腑不同,出血部位也不同。如肺絡傷則見咳血;胃絡傷則見吐血;膀胱絡傷則見尿血。血熱熾盛內擾心神,故見心煩;陰血被耗故口乾,熱不在氣分,故口乾但不欲飲;


熱入血分,血屬陰,故身熱入夜尤甚;血熱妄行,故月經先期量多。舌質紅線,脈數皆為血熱之徵。


血瘀證


凡離開經脈的血液不能及時排出和消散,而停留於體內,或血液運行不暢,瘀積於經脈或臟腑組織器官之內的均稱為瘀血。由瘀血內阻而引起的病證,稱為血瘀證。引起血瘀的原因有寒凝、氣滯、氣虛、外傷等。


主要臨床表現:疼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常在夜間加劇。腫塊在體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內者,堅硬按之不移,又稱之為疤積。出血反覆不止,色澤紫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膚微小血脈絲狀如縷,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脹痛。婦女常見經閉。舌質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脈象細澀,總之以痛、紫、瘀、塊、澀為特點。


病機分析:血瘀證以刺痛不移,拒按,腫塊,出血,唇舌爪甲紫暗,脈澀等為辨證要點。瘀血停積,脈絡不通,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故疼痛劇烈,如針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因按壓使氣機更加阻滯,疼痛加劇而拒按;夜間陰氣盛,陰血凝滯而更加疼痛,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腫塊,腫塊在肌膚組織間,色呈青紫色;如果腫塊在腹腔內部者,可以觸及到堅硬有形的塊狀物,推之不動,按之疼痛,稱之為疤積。


瘀血阻塞絡脈,氣血運行受阻,以致血涌絡破而見出血。由於瘀血停聚體內不除,堵塞脈絡,或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其出血特點是出出停停,反覆不已;瘀血內阻,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養,因此面色黧黑,皮膚粗糙如鱗甲,甚至口唇爪甲紫暗。瘀血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一樣,例如瘀阻皮下,則皮下見瘀斑;瘀阻肌表絡脈,皮膚表面出現絲狀如縷;瘀阻肝脈,則見腹部青筋外露;瘀阻下肢,則見小腿青筋隆起、彎曲,甚至蜷曲成團;瘀血內阻,新血不生,婦女可見經閉。舌紫暗,脈細澀為瘀血常見之象。


血虛證


血虛證是指血液虧虛、臟腑百脈失養,所表現的全身虛弱性的證候。形成血虛證的原因很多,有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脾胃虛弱,生化乏源;或各種急性出血;或久病不愈,傷氣耗血;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或瘀血阻絡,新血不生;或腸道寄生蟲等等。


主要臨床表現:面色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爪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經期錯後或閉經,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病機分析;本證以面部、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虛弱為特徵。人體臟腑組織皆依賴於血的儒養,血盛則機體得其儒養故肌膚紅潤,身體強壯,血虛則肌膚失養,故見面、唇、爪甲、舌皆呈淡白色。血虛則腦髓、目睛失養,故頭暈目眩,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神失滋養而失眠,經脈、肌肉失其儒養則手足發麻,脈道失充則脈細無力。女子以血為用,血液不足,經血乏源,故經量少,經色淡,經期錯後甚至閉經不行。


氣血同病


氣血同病辨證是用於既有氣的病證,又兼見血的病證的一種辨證方法。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和血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的密切關係。兩者生理上維持協調平衡;病理上,又常常互相影響,或同時發病,或互為因果。歸納起來,臨床上常見的氣血同病的證候,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汽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等。


氣隨血脫證


氣隨血脫證是指大量出血所引起的氣脫證候。常常由於肝、胃、肺等臟腑素有瘤疾以致脈道突然破裂大出血引起,或者由於外傷,婦女崩中,產後大出血等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大出血時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昏厥,舌淡,脈微欲絕,或芤,或浮大而散。


病機分析:本證以大出血時突然出現氣脫之證為審證要點。由於氣血相互依存,當血液大量亡失之時,則氣無所依,乃隨之外脫。氣脫陽亡,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蒼白;不能溫煦四末,故手足厥冷;不能溫固肌表,故見大汗淋漓;神隨氣散,神無所主,故昏厥。舌淡,脈微欲絕,或芤,或浮大而散皆為失血亡陽氣脫之象。


氣不攝血證


氣不攝血證,又稱氣虛失血證,是指氣虛不能統血而見失血的證候,也是氣虛與失血並見的證候。多由久病、勞倦、脾虛等導致氣虛,氣虛不能統攝血液的運行,導致血溢脈外;或由於慢性失血,氣隨血耗,轉而氣虛不能攝血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吐血,便血,崩漏,皮下瘀斑,氣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無華,舌淡,脈細弱等。


病機分析:本證以出血和氣虛證共見為診斷依據。氣為血帥,其能統攝血液使其能正常循行於經脈之中。如氣虛統攝無權,致使血液離經外溢,故見出血證。如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在婦女則出現崩漏;


氣虛則出現氣短、倦怠乏力,血虛則面色無華。舌淡,脈細弱是氣血皆虛之象。


氣血兩虛證


氣血兩虛證是指既有氣虛之象,又有血虛之症的證候。多由久病不愈,耗傷氣血,或先有血虛無以化氣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失眠,舌質淡嫩,脈細弱。


病機分析:本證以氣虛證與血虛證並見為診斷依據。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脈弱等是氣虛的主要表現;面色萎黃或淡白,舌淡,脈細等是血虛的主要表現。心悸失眠,為血不養心所致。在辨證時,除掌握氣血兩虛的證候外,尚須結合臟腑辨證,察明病變與哪些臟腑有關,尋找原發病,以揭露病變本質,才能使治療更有針對性。


氣虛血瘀證


氣虛血瘀證是指既有氣虛之象,同時又兼有血瘀病證。多由久病氣虛,運血無力而漸致瘀血內停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身倦無力,少氣懶言,面色淡白或晦滯,胸脅部常見固定痛處,疼痛如刺,痛處不移而拒按,舌淡暗或見瘀斑,脈象沉澀。


病機分析:本證屬虛中夾實,以氣虛與血瘀證候同時並見為特點。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臟腑氣機衰減,氣虛推動無力,血行不暢而瘀滯。如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皆為氣虛之證;瘀血內阻,不通則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血行緩慢,瘀阻絡脈,故可見面色晦滯。臨床上氣虛血瘀證,以心肝病變為多見,故疼痛出現在胸脅部位。氣虛舌淡,沉脈主裏,澀脈主瘀,或舌有瘀斑均為氣虛血瘀之象。


氣滯血瘀證


氣滯血瘀證,是氣機郁滯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現的徵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襲引起肝氣久郁不解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胸脅脹問,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月經閉止,或痛經,經色紫暗有塊,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澀。


病機分析:本證以情志不舒,同時伴有胸脅脹問、刺痛,女子月經不調為診斷要點。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條達氣機,調節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肝脈則肝氣鬱滯,疏泄失職,故情緒抑鬱或急躁,胸脅脹問,走竄疼痛;氣為血帥,肝鬱氣滯,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內停,故漸成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肝主藏血,為婦女經血之源,肝血瘀滯,瘀血停滯,積於血海,阻礙經血下行,經血不暢則致經閉、痛經。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均為瘀血內停之症。


津液病


津液是人體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有滋養臟腑、潤滑關節、儒養肌膚等作用。其生成、輸布與排泄,主要與脾的運化,肺的通調,腎的氣化功能有密切關係。


津液病辨證,是分析津液病證的辨證方法。津液病證一般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個方面。


津液的病變可以由各種病因的侵擾而導致,亦可由臟腑功能的失常而形成。


水液停聚證


水液停聚證是指由於外感病因辨證/六淫,內傷七情,影響到肺、脾、腎對水液進行正常的輸布排泄所引起的疾飲、水腫等病證。水液停聚主要表現為痰、飲、水、濕四種,濕的表現類似於病因辨證/六淫濕邪的辨證,所以在這裏着重介紹水腫與痰飲。


1.水腫水腫是指體內水液停聚,泛濫肌膚所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腫的病證。元代朱丹溪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這已成為後世歷代醫家對水腫病進行辨證治療的基礎。


陽水發病較急,病程短,水腫性質屬實者,稱為陽水。多為外感風邪,或水濕浸淫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眼瞼先腫,繼而頭面,甚至遍及全身,來勢迅速,小便短少,皮膚薄而光亮,常伴有惡風、惡寒發熱,無汗,肢體痛楚,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或咽喉腫痛,舌紅而脈浮數;或全身浮腫,來勢較緩,按之沒指,肢體沉重睏倦,小便短少,院腹痞悶,納呆食少,嘔惡欲吐,舌苔白膩,脈沉。


病機分析:陽水以發病急,來勢猛,眼瞼頭面先腫,上半身腫甚為特點。風邪侵襲,肺衛受病,宣降失常,通調失職,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泛濫於肌膚而成水腫,故又稱風水相搏證。風為陽邪,上先受之,風水相搏,因此水腫先見眼瞼頭面,繼而遍及全身;


三焦不利,膀胱氣化失司,因此小便短少;伴見惡寒,發熱,惡風,無汗,苔薄白,脈浮緊,是風水偏寒,如有咽喉腫痛,舌紅,脈浮數,是風水偏熱之象。


如果水濕浸淫,脾陽被困,運化失職冰泛肌膚,而致水腫,亦屬陽水。其腫來勢較緩,逐漸遍及全身。


脾氣被困,膀胱氣化不利,故小便短少。脾主肌肉四肢,水濕困脾,濕漬肢體,則沉重睏倦,其他如院門納呆,嘔惡欲吐,舌苔白膩,脈沉等皆為濕盛困脾之象。


陰水發病較緩,病程較長,性質屬虛者,稱為陰水。常由於久病正虛房室不節,勞倦內傷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面色眈白,神疲肢倦,院門腹脹,納果食少,大便稀搪,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脈沉;或水腫日益加劇,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溫,畏寒神疲,面色?s白或灰滯,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病機分析:陰水以發病緩,來勢徐,足部先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並多兼脾腎陽虛為診斷要點。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由於久病正虛,勞倦內傷,導致脾腎陽氣虛衰,致使水液代謝障礙,下焦水濕泛濫而為陰水。陰盛於下,故腫從足部和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陽虛運化無權,病及中焦,健運失常,則脘門腹脹,納呆便溏。脾主四肢肌肉,脾虛水濕內漬,則面色(白光)白,神疲肢倦。腰為腎之府,腎陽虛衰則無火溫煦,則腰膝冷痛,四肢不溫,畏寒神疲。面色(白光)白,為陽虛水停之象,灰滯為腎虛水泛之徵。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為脾腎陽虛,寒水內盛之象。


2.痰證痰和飲,都是津液變化而成,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而表現的病證,但兩者的形態不同。痰證是指水液凝聚,濃度較高,質地稠厚,停聚於臟腑、經絡、組織之間而引起的病證。因此,痰證的臨床表現頗多,故有『諸般怪證皆屬於痰』之說。


外感病因辨證/六淫,內傷七情,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均可產生痰證。前人認為痰屬陽,飲屬陰,痰因於熱,飲因於濕,在痰的方面,又有五痰之名,如風痰屬肝,寒痰屬腎,熱痰屬心,濕痰屬脾,燥痰屬肺,這是以五臟來分類的。常見的痰證有:


風痰證是指痰盛而風動的證候。多由陰虛陽亢,風勝內動夾痰,或偏食甘肥厚味,痰涎壅盛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頭暈目眩,胸脅滿悶,喉中痰嗚,痰清而多泡,突然仆倒,或見口眼(口咼)斜,舌強不語,四肢麻木,偏癱,舌紅苔膩,脈弦細滑。


病機分析:本證以眩暈,胸脅滿問,突然仆倒,喉中痰鳴等風盛內動挾痰為特點。風盛夾痰上擾,閉塞清竅而見頭暈目眩,喉中痰鳴;痰迷心竅,則神昏仆倒,舌強不語;若痰濕流注經絡,則或見四肢麻木,肢麻偏癱,口限喝斜。舌紅苔膩,脈弦細滑,均為陰虛陽亢,痰濕內蘊,鳳陽內動之象。


熱痰證痰熱互結,謂之熱痰。多因感受熱邪,或因機體陽氣亢盛,煎熬津液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煩熱,咳痰黃調,喉痹,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或發熱癲狂,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


病機分析:本證以煩熱,咳痰黃稠,脈滑數等為辨證要點。痰熱內擾,則心中煩熱,甚則癲狂。熱盛煎熬津液,則咳痰黃稠。氣機阻塞,故見喉痹。痰熱結於腸胃,則便干尿赤,痰熱互結,所以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


寒痰證寒痰相互凝結或痰盛而有寒象的證候為寒痰證。多因感受寒邪,或機體陽虛陰盛津液凝滯不化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四肢不舉,或骨痹刺痛,脈沉遲等。


病機分析:臨床以咳吐稀白痰,脈沉遲為診斷要點。寒痰凝結陽氣受損,或機體陽衰陰盛,失其溫煦機體和溫化津液之功,而致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經絡阻滯氣不得伸,血不得溫,故見骨痹刺痛,四肢不舉,脈沉遲等。


濕痰證是指濕聚生痰,痰盛而又兼濕象的證候故又稱痰濕證。多由脾虛不運,痰濕內生,或外感寒濕,束肺困脾,水濕內停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胸痞,納呆食少,嘔惡,身體睏倦,嗜臥,痰多色白,且痰滑易出,舌苔厚膩,脈濡滑。


病機分析:本證以痰多色白,嘔惡,胸痞,舌苔厚膩為辨證要點。脾虛濕困,則納果食少;痰濕阻於上焦,氣機不舒,則見胸痞,阻於中焦,胃氣上逆而嘔惡。痰濕郁遏清陽測肢體睏倦,嗜臥。脾失健運,痰濕內生,則痰多色白且痰滑而易出。舌苔厚膩,脈濡滑,皆為痰濕內盛之象。


燥痰證痰盛而兼有燥象的證候,為燥痰證。系感受燥邪或熱灼津液而化燥所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咳痰粘稠如塊、如珠、如線,量少,難以咳出,甚或痰中帶血絲,口鼻乾燥,咽喉干痛,大便乾結,脈細滑數。


病機分析:本證以痰質粘稠,量少,難以咳出或帶血絲辨證要點。津傷化燥,燥勝則干,所以咳痰粘稠,難以咳出;燥傷肺絡測痰中帶血絲。口鼻乾燥,咽喉干痛,大便乾結,是燥傷肺與大腸所致,舌干少律,脈細滑數,是疾熱津傷之象。


3.飲證飲為臟腑功能失調以致水液停積所化生的質地清稀的病理產物。飲證則泛指各種水飲所引起的病證。由於飲與疾、水有許多相似之處,並在病變中有密切聯繫,故飲證亦常稱為『痰飲』或『水飲』。多由脾陽素虛,復加外感寒濕,飲食勞倦所傷,以致運化失職,水液停積而成。根據飲邪停積部位不同,臨床又可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四類病證。但其總的發病機理均為陽虛陰盛,運化失常,水液停積所致。


痰飲狹義的痰飲為四飲之一,是指飲邪停留於腸胃的病證。常由感受寒濕,飲食所傷,或久病脾陽不振,水液停聚於胃腸所致。主要臨床表現:胸脅支滿,胃院有振水音,嘔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飲,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苔白滑,脈弦滑。


病機分析:中陽不振,水飲內停,支撐胸脅而支滿;留於胃院,故有振水音;水飲上逆,則嘔吐清水痰涎;水停中焦,故口不渴或渴不欲飲水;水阻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水飲上凌心肺測心悸氣短。苔白滑,脈弦滑,皆為水飲內停之象。


懸飲是指水飲留於胸脅所產生的證候,因其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故名懸飲。多由外感寒濕,水停胸脅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胸脅脹痛,咳唾更甚,轉側、呼吸均牽引作痛,脅間脹滿,氣短息促,脈沉而弦。


病機分析:胸脅為氣機升降之道,水留脅間,絡道被阻,氣機升降不利,故胸脅脹痛;水邪上迫於肺,影響肺主氣之功能,故脅間脹滿,氣短息促;水飲內結,則脈沉弦。


溢飲指水飲溢注於四肢肌肉所表現的病證。


多由脾虛不運,風寒來表,不得汗泄,水濕內聚,泛溢於四肢肌膚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肢體疼痛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熱惡寒無汗,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滑,脈弦緊。


病機分析:肺脾之氣輸布失職冰飲流溢於四肢肌肉,故肢體沉重疼痛,甚則浮腫;感受外邪,風寒束表,衛氣閉塞,則發熱惡寒無汗;水飲迫肺,肺失宣降,故見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滑,脈弦緊,是表裏皆寒之象。


支飲指水飲停留於胸隔所表現的病證。常由外感風寒或久病脾腎陽虛,伏飲上迫於肺,肺失宣降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咳喘上逆,胸滿短氣,倚息不能平臥,浮腫多見於面部,痰沫多而色白,舌苔白膩,脈弦緊。


病機分析:水飲上逆,肺氣不降,故咳喘上逆不能平臥,水液不能下輸而泛濫,故多腫在面部;水飲內擾陰寒盛則見痰沫多而色白。舌苔白膩,脈弦緊,均為內有水飲之象。由於內有伏飲,易感外寒,故支飲證常反覆發作,曆年不愈。


津液不足證


津液不足又稱津虧、津傷。是指由於津液虧少,全身或某些臟腑組織器官失其儒潤滋養作用所出現的以燥化為特徵的證候,由於津液不足多從燥化,故又屬內燥證的範疇。津液不足的形成,有生成不足與喪失過多兩方面的原因。脾胃虛弱,運化無權,致津液生成減少,或因飲水過少、髒氣虛衰,津液生成不足而形成;或由燥熱灼傷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口渴咽於,唇焦而裂,甚則皮膚乾枯無澤,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病機分析:本證以皮膚口唇舌咽乾燥及便於為診斷依據。津液有滋潤肌膚,濡潤空竅的作用,津液虧少則使皮膚口唇舌咽失去儒潤滋養,故呈乾燥不榮之象;津液虧則不能儒潤大腸,而致便干;舌紅少津,脈象細數皆為津虧內熱之象。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6 00:42 | 顯示全部樓層

臟腑


【心與小腸病】【肺與大腸病】【脾與胃病】【肝與膽病】【腎與膀胱病】【臟腑兼證】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點,對疾病所反映的臨床症狀、體徵等進行分析歸納,從而推斷出疾病所在的臟腑病位、性質、正邪盛衰情況的一種辨證方法。中醫講的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人的各項生理活動都依賴於臟腑,各種病理變化也與臟腑密切相關。因此,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大多會影響到臟腑,致使臟腑功能出現異常改變的結果。臟腑辨證是辨證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醫有多種辨證方法,各有其不同特點,但在確定病位時,往往必須落實到臟腑。不落實到臟腑,辨證過程就沒有結束,治療也無法下手。臟腑辨證在臨床診治疾病時具有其他辨證方法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同時,理解了臟腑辨證,也有利於其他辨證方法的學習和掌握。


由於每一個臟腑都有各自生理活動的特點,各臟腑組織間的相互聯繫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當某一臟腑發生病變時,反映出的臨床症狀也各不相同。所以只有熟悉各臟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規律,熟悉臟腑的病理特點,辨證時才能準確區別疾病所屬臟腑,才能為進一步診治提供可靠的依據。這就要求有比較紮實的中醫基礎理論的功底。


臟腑辨證,包括髒病辨證、腑病辨證、臟腑兼病辨證三部分。其中髒病辨證是臟腑辨證的主要內容。


由於臟腑之間具有表裏關係,在生理、病理上也相互影響,因此將腑的部分病變歸納在髒病中間,這樣便於理解。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6 00:47 | 顯示全部樓層

臟腑


心與小腸病


心居胸中,其經脈下絡小腸,兩者相為表裏。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脈,又主神明,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心開竅於舌,小腸為『受盛之官』,有分泌清濁,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證有實有虛。虛證大多由於久病傷正,稟賦不足,思慮太過等因素,導致心氣心陽受損,心陰心血虧耗;實證常由於寒凝、瘀滯、痰阻、火擾等引起造成心的生理活動失常。心病的常見症狀有:心悸怔忡,心煩,心痛,失眠健忘,神昏譫語等。小腸的病變主要有小腸實熱證。


小腸實熱


小腸實熱證是小腸裏熱熾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心熱下移於小腸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心煩口渴,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尿道灼痛,尿血,舌紅苔黃,脈數。


病機分析:心火內盛,熱擾心神故心煩,熱灼津液則口渴,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瘡,因心與小腸相表裏,心火過盛可隨經絡下移小腸,小腸有分清泌濁的作用,使水液入於膀胱,故可出現小便赤澀,尿道灼痛的症狀;如熱盛灼傷陽絡則可見尿血,舌紅苔黃,脈數為裏熱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小腸實熱又稱心火下移小腸,主要與膀胱濕熱相區別。兩證往往均有小便熱、赤,但小腸實熱必有心火之亢盛的症狀和病因;而膀胱濕熱往往伴隨腰痛,小腹脹悶等症。


辨證注意點:①心火亢盛之症及誘因;②小便短赤刺痛;③無腰酸之症。


痰火擾心


痰火擾心證是指痰火擾亂心神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五志化火,煉液成痰,痰火內盛;或外感熱邪,熱邪灼液成痰,熱痰內擾引起此證。


主要臨床表現:面紅目赤,發熱心煩,狂躁譫語,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見失眠心煩,頭暈目眩,痰多胸悶;或見語言錯亂,哭笑無常,狂躁妄動,打人毀物等。


病機分析:五志化火或外感熱邪,燔灼於裏,煉液為痰,上擾心竅所致。熱勢亢盛,故見面紅目赤,發熱,心煩;邪熱灼津成疾,故痰黃稠,痰火擾心,心神昏亂,故狂躁燔語。痰火內盛,故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心火亢盛、痰迷心竅證相辨別。心火亢盛證以心胸煩熱、不寐,溲赤為主症;本證則以狂亂、意識障礙、喉間痰鳴為主症。而痰迷心竅證表現為神識痴呆或神志昏糊,苔白膩為主症。


辨證注意點:抓住痰盛、熱盛及心神錯亂的臨床特徵,即可診斷本證。


痰迷心竅


痰迷心竅證是指痰濁蒙閉心竅所表現的徵候。多由溫濁內留,久而化痰,或情志不暢,郁而生痰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院悶作惡,喉間痰嗚,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甚至不省人事,舌苔白膩,脈滑。或精神抑鬱,神情淡漠,神志痴呆,哺哺自語,舉止失常。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鳴,口吐痰涎,手足抽搐,兩目上視,口中如豬羊叫聲。


病機分析:本證常見於癲癇疾病或其他慢性病的危重階段,也可見於外感濕濁之邪,閉阻中焦,醞釀成痰,上蒙心竅者。


神志痴呆,舉止失常屬癲證。多由情志不暢,郁而成疾,痰蒙心竅所致。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故精神抑鬱,神情淡漠;痰迷心竅,故神識痴呆,哺哺自語,舉止失常。卒然昏仆,四肢抽搐屬痛證。多因先天,或卒然受驚致臟腑功能失調,痰濁伏於心經,肝風內盛,夾伏痰上蒙心竅,則呈發作狀態,肝風內動,痰隨風升上迷心竅,故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鳴;肝主筋,肝風動目系急,筋膜緊,因此兩目上視,手足抽搐,肝氣上逆,喉中痰涌,痰為氣激,故口中如作豬羊叫聲。


外感濕濁之邪,濕濁郁遏中焦,清陽不升,濁氣上泛,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故胸悶作惡,濕濁久留化痰,痰隨氣升故喉中痰鳴;痰迷心竅,故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甚至不省人事。舌苔白膩,脈滑為痰濁內盛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同心火亢盛出現神誌異常有近似之處。但心火亢盛是一派實熱證候,此證則疾的證候突出,如喉間痰鳴、舌苔白膩、胸悶泛惡、口吐涎沫等。如果在此證上再見火熱之症,則辨為痰火擾心。


辨證注意點:①抓住心竅為痰所阻,神誌異常的特點;②抓住痰濁上泛;③除濕熱病之外,此證常有反覆發作史。


心脈痹阻


心脈痹阻證是指心臟脈絡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痹阻不通所表現的證候。常由年高體弱或久病正虛所致瘀阻、寒滯、痰凝、氣鬱而發病。


主要臨床表現:心悸怔忡,胸部憋悶疼痛,痛引肩背或手臂,時發時止。若痛如針刺,並見舌紫暗、或有瘀斑、紫點,胸悶較甚,苔白膩,脈沉滑,為痰阻心脈;若疼痛劇烈,突然發作,畏寒肢冷,得溫痛減,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為寒邪內盛之象;若疼痛且脹,發作多與情緒變化有關,舌淡紅或黯紅,脈弦,多為氣滯。


病機分析:本證大多因正虛陽氣不足,心失所養而見心悸怔忡。由於心陰不足,運行血液無力,繼而導致瘀血內阻,痰濁停聚,陰寒凝滯,氣機阻滯等病理變化而致心脈痹阻,氣血因此不得通暢而發生疼痛。手少陰心經之脈循臂內,出腋下,直行上肺,故心脈痹阻時疼痛常出現在經脈循行線路上。辨證須分清痰、瘀、氣、寒的不同,這樣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本證大多屬本虛標實,疼痛發作時常由於實邪阻滯心脈所致。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單純由某一致病因素引起的心脈痹阻多見,但致病因素之間常相互影響,相互兼夾也可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因,如氣滯血瘀,寒凝氣滯血瘀等,因此在臨床辨證時需根據不同病因的證候特點,綜合分析來作出正確診斷。如瘀阻心脈其痛特點是刺痛,伴見舌質紫暗,瘀斑,紫點,脈細澀或結代等瘀血內阻的症狀;痰阻心脈疼痛以悶痛為主,患者多見體胖身重,睏倦痰多,舌苔白膩,脈沉滑等痰濁內盛症狀;陰寒凝滯心脈的疼痛以突然發作,劇烈,得溫痛減為特點,伴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等寒邪內盛的症狀;氣滯心脈的疼痛以脹痛為特點,發作往往與情緒變化有關,且可見脅脹,脈弦,舌淡紅或黯紅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特點是心胸憋悶而痛。類似於西醫的冠心病、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心胸憋悶疼痛有外傷性的、有肺及胸膜疾病的,甚至還有因壓力大而無心肺疾病卻作痛的。辨證時,先要把這些排除掉。年齡因素要考慮進去。此證多見中老年男性,女性要少些,年輕人罕見。本證可兼見氣虛、陽虛、陰虛、血虛,還有寒凝(一派實寒證)、痰阻等證。見有兼證則可辨作心氣虛心脈痹阻,血瘀心脈痹阻,寒凝痰阻心脈痹阻等。


辨證注意點:①具有心胸憋悶主症;②多有時發時止,反覆發作的心胸悶病史;③有西醫相關的檢查結論將有助於該證的確認和判斷預後。


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證是心火內熾所表現的證候。多因火熱之邪內侵,病因辨證/六淫,七情化火,或進食辛辣厚味久而化熱生火。


主要臨床表現:面赤,口渴喜飲,心中煩熱,失眠,搜黃便於,口舌生瘡或腐爛腫痛,舌尖紅降,脈數。或吐血,衄血,尿血,或譫語狂躁,或見肌膚瘡瘍。


病機分析:火盛於上則面赤,人盛傷津則口渴喜飲,心火內熾則心中煩熱,心主神明,火熱擾心則失眠,心開竅於舌,火熱循經上炎則舌尖紅降,灼傷絡脈則生瘡或腐爛腫痛,溲黃,便干,脈數為裏熱證。心主血脈,心火熾盛迫血妄行,則吐血、衄血、尿血。熱擾心神則譫語狂躁,肌膚瘡瘍為火毒壅滯脈絡,局部氣血不暢的病理表現。


相似證候的辨別:主要應該與心陰虛區別。心火亢盛一派實火之症,而心陰虛則一派虛象。如若又見火證,兼見陰虛之證測可辨作心陰虛火旺證。


辨證注意點:主要有三點:①有心的定位症狀,主要指神志方面,舌赤或碎、痛;②熱證;③實證。有此三象,辨證不難成立。


心血虛與心陰虛


心血虛與心陰虛是指由於心血不足與心陰不足,不能儒養心臟而表現的證候。


常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血或情志不遂,氣火內郁,暗耗陰血等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是心血虛與心陰虛共有的症狀。心血虛兼有眩暈,健忘,面色蒼白或萎黃,口唇爪甲色淡,脈細弱等;心陰虛兼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顴紅,咽干,舌紅苔少,脈細數等。


病機分析:心陰心血不足則心失所養,故見心悸怔忡;血虛少、陰不足皆能使心神失養故失眠多夢;


血虛不能儒養腦髓,故眩暈健忘;不能上榮於面則面色蒼白或萎黃,口唇爪甲色淡,不能充盈脈道則脈象細弱。陰虛陽亢,虛熱內生,故見五心煩熱,潮熱,寐則陽氣入陰,營液受蒸外流為盜汗;虛熱上炎則顴紅,陰不上承則咽干,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同心氣虛、心陽虛一樣,有了心的定位症狀,如心悸怔仲,便可以認定心臟功能異常,可與其他臟腑區別開來,不同臟腑均有各自的定位症狀。


心血虛、心陰虛證的定位症狀多見以下幾種: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這組症狀在心的陰血虛方面比較多見。如果舌紅、升火、脈細數,或有盜汗測可辨為心陰虛。缺少紅、赤、熱、汗的症狀,或見有脈細、舌淡、面色不華,則可辨為心血虛。


辨證注意點:有心的定位症狀,再加上陰虛或血虛症狀,單純的心陰虛,心血虛辨證不難作出。心的定位症狀除去心悸、怔仲,還有神:失眠、多夢、神誌異常;心所在部位:胸悶、胸痛;汗:盜汗,大汗;舌:舌體運動及色澤變化等。但是常見的,比較肯定的,是前面幾項。胸、汗、舌的變化,也可由其他臟腑所引起。


此外,當心血虛兼見心煩、煩熱、盜汗等症,可辨作心陰血兩虛。


心氣虛、心陽虛與心陽暴脫


心氣虛、心陽虛與心陽暴脫是由於心臟陽氣虛衰,功能減退以及陽氣暴脫所表現的證候,三者程度不同,往往由心氣虛發展而來。多由久病體虛,稟賦不足,或年高髒氣衰弱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汗出,神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虛為心氣虛。


如兼有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或結代,為心陽虛。如若突然出現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舌談或紫暗,脈微欲絕,為心陽暴脫。


病機分析:心氣虛則心中空虛惕惕而動,故見心悸怔忡;心氣不足則胸中宗氣運轉無力,故胸悶氣短;汗為心液,心氣虛則易於汗出;氣虛不能養神,故神倦;動則耗氣,心氣更虛,故活動後諸症加重;氣虛則血運無力,不能上榮於面與舌,故面談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動故脈虛。病情進一步發展,損傷心陽,陽虛不運,氣機郁滯,心脈痹阻,故心痛;陽氣不能溫煦肢體故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胖,苔白滑,為陽虛寒盛之象;陽虛無力推動血行,脈道失充,故脈微細或結代。心陽暴脫不附陰,宗氣泄,故呼吸微弱,陽氣衰亡不能固表則冷汗淋漓,不能溫煦肢體故四肢厥冷,陽氣亡,無力推動血行,血不榮肌膚故面色蒼白,口唇青紫,脈微欲絕,神隨氣散所致神志模糊,甚至昏迷。


相似證候的辨別: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臨床上應加以鑑別。心氣虛的診斷要點是心悸、氣短、神倦等心臟及全身功能衰弱的表現;簡單地講,是心的症狀加上氣虛症狀。心陽虛是在心氣虛的基礎上有虛寒症狀,即心的症狀加上陽虛的症狀,特點是出現寒、冷、清、紫、瘀等症狀。心陽暴脫的診斷依據則為心的症狀加亡陽症狀。心陽暴脫往往由心氣虛、心陽虛發展而來,特點是在心氣虛、心陽虛的基礎上症情加重,並出現心神渙散、模糊、喪失的症狀。


辨證注意點: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均有心的症狀,主要包括:一是心悸怔忡;二是胸悶氣短,動則加劇,這一特點是心的氣虛、陽虛所特有的;三是出現心神渙散、喪失之症,這是心陽暴脫的特有症狀。一旦見到心神渙散,則為危重急證,必須立刻挽救,不可耽誤!有了心的症狀,即可辨證為心病。屬哪種病情,則要看屬氣虛,抑或陽虛。抓住了病位在心,再抓住病情為氣虛或陽虛,辨證便不難成立。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6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臟腑


肺與大腸病


肺居胸中,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外合皮毛,開竅於鼻。肺之經脈下絡大腸,與大腸相表裏。大腸的生理功能是主傳導,排泄糟粕。


肺的病變,主要是肺氣宣降失常,表現為肺主氣司呼吸功能的障礙和衛外功能的失職,以及水液代謝的部分病變。肺的病變有虛實之分,虛證有氣虛和陰虛,實證多由六淫等外邪侵襲和痰濕阻肺所致。大腸病證有濕熱內侵,津液不足和陽氣虧虛等。


肺病常見的病位症狀有:咳嗽,氣喘,胸悶或痛,咯血等。


腸虛滑泄


腸虛滑泄證是指大腸陽氣虛衰,不能固攝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瀉,久痢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利下無度,或大便失禁,甚則脫肛,腹痛隱隱,喜溫喜按,看淡苔白滑,脈沉弱。


病機分析:久瀉久痢傷陽,陽氣虛衰,大腸失其』懶,故下利無度,甚至大便失禁、脫肛;陽虛陰盛,胞內生,寒凝氣滯,故腹痛隱隱,喜溫喜按。舌淡苔白猾、脈沉弱為陽虛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參見大腸濕熱等。


辨證注意點:①久泄,不是新病;②無實證之象,沒有邪實,諸如口臭、苔黃膩、腹劇痛、大便穢臭等;


③大便失禁或腹瀉過頻。


大腸液虧


大腸液虧證是指體內津液不足,不能儒潤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因久病熱病傷陰,或素體陰虧,或婦女產後陰血內虧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大便秘結乾燥,難以排出,數日一行,口乾咽燥,或伴有口臭,頭暈等症。舌苔黃燥,舌質少津,脈細澀。


病機分析:津液不足,腸失儒潤,故糞便秘結乾燥難出,數日甚至十餘日一行;津液不得上充則口咽乾燥,濁氣不泄而上干故口臭,頭暈;燥熱陰虧,故舌苔黃燥,舌質少津,脈細澀。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與若干便秘證要辨別開來,如氣虛便秘,以氣虛無力為特徵;血虛便秘,以產後或失血後多見;胃陰虛證,則必伴見乾嘔呢逆,飢不欲食,舌降苔利等症;陽虛便秘,多見年高腎陽虧虛用E便無力為特徵。而本證主要表現為大便乾結,津液不足之特徵。


辨證注意點:①大便乾結難解;②口乾咽燥等津液虧虛之症;③常發生於陰液耗損疾病的後期。


大腸濕熱


大腸濕熱證是指濕熱侵襲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因飲食不節等因素造成。


主要臨床表現:腹痛,下利赤白膿血,裏急後重;


或暴注下迫,色黃而臭,或腹瀉不爽,糞質粘稠腥臭。


伴有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身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孺數。


病機分析:濕熱侵襲大腸,壅阻氣機,故腹痛,裏急後重;濕熱熏灼腸道,脈絡受損,血腐成膿,故下利赤白膿血;濕熱下注,水谷傳導失司,清濁不分,故暴注下迫,色黃而臭;濕阻大腸,熱熾氣滯,大腸氣機不暢,故腹瀉不爽;熱熾腸道,則肛門灼熱冰液從大便外泄,故小便短赤,熱盛傷津故口渴,身熱,糞質粘稠腥臭。舌紅苔黃膩為濕熱之象;濕重於熱,脈象多見德數,熱重於濕,脈象多見滑數。


相似證候的辨別:腹瀉,一般實證歸大腸,虛證歸咎於脾。以下介紹的腸虛滑泄,治不離脾。實證加腹瀉,常見的兩種,一為此證,另一為傷食。後者有暴飲暴食史,腹瀉物酸腐,憑這兩點不難鑑別出來。虛證腹瀉,有腸虛滑脫(責之於脾、腸)、脾虛腹瀉(責之於脾)、五更泄瀉(責之於脾、腎)等等,或涉及單一臟腑,或累及多髒多腑。但與本證一派實證不難鑑別。


辨證注意點:抓住這麼幾條:①大腸之症,腹痛、腹瀉;②實證,病程較短,身體不虧;③濕熱證,苔黃膩,瀉下較臭,或膿血、或如水注等等。


燥邪犯肺


燥邪犯肺證是指秋季感受燥邪,侵犯肺衛所表現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乾咳無疾,或痰粘少,咳之難出,甚至痰中帶血,胸痛,皮膚及口唇鼻乾燥,發熱微惡風寒,舌紅苦自或黃,脈數。


病機分析:燥邪犯肺,肺失滋潤,清肅失常故乾咳無痰,或痰粘少不易咳出。燥傷肺津,津液不布,故皮膚及口唇鼻乾燥;咳傷肺絡,則胸痛、痰中帶血。燥邪外襲,肺衛失宣,故見發熱惡寒的衛表症狀。鑑於以出現的寒熱有輕重不同,溫燥表證近似於風熱表徵。燥邪傷津故舌紅,邪偏肺衛苦多白,脈多見浮數;燥邪襲肺,苔黃,津傷較重,脈細數。


相似證候的辨別。詳見前兩節。


辨證注意點:①新病;②發病於秋季;③傷津乾燥之症,如乾咳、痰粘不出、唇鼻乾燥等;④肺部症狀,如咳、痰之類。兼寒象為涼燥,兼熱象為溫燥。


熱邪壅肺


熱邪壅肺證是指邪熱內壅於肺所表現的證候。多因溫熱之邪由口鼻而入,或風寒、風熱之邪入裏化熱。內壅於肺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咳嗽,痰稠色黃,氣喘息粗,壯熱口渴甚則心煩,鼻翼煽動,或胸痛咳吐膿血腥臭痰。


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等。


病機分析:熱邪壅肺,肺失清肅;肺熱熾盛,煉液為痰故咳嗽,痰稠色黃,肺失清肅,氣壅不降故氣喘息粗。裏熱蒸騰則壯熱,內灼津液故口渴;熱擾心神,故心煩不安。如果痰熱交阻於肺,氣道不利,肺氣鬱閉,則出現鼻翼煽動之象,這時病情比較險惡。如熱傷肺絡,導致氣滯血壅,氣血失暢,則出現胸痛,咳吐膿血腥臭痰。裏熱熾盛傷津,大腸失潤則大便秘結,化源不足則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皆為裏熱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詳見前節。


辨證注意點:①裏熱實證,程度可相差很大,預後也不一樣,輕則痰黃、發熱,重則咳吐膿血,痰稠腥臭,壯熱潮熱;②肺部證候,如咳、喘、痰、鼻翼煽動,胸痛等。


風熱犯肺


風熱犯肺證是指風熱外邪侵犯肺系,衛氣受病所表現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咳嗽,痰稠色黃,發熱,微惡風寒,口乾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病機分析:風熱襲肺,肺失情肅則咳嗽,熱為陽邪,灼液成疾,因此痰稠色黃,肺衛受邪,衛氣抗邪故發熱,衛氣鬱遏則微惡風寒,風熱上擾,熱傷津液則口乾,咽喉不利則咽痛,肺氣失宣,鼻竅不利,故鼻塞,風熱灼律則鼻流黃濁。舌尖紅,苔薄黃為上焦有熱,脈浮數為風熱犯肺之脈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主要與燥熱犯肺、熱邪壅肺相鑑別。燥熱犯肺是僅指發生於秋季,且有明顯傷津的燥證。本證則無季節限制。熱邪壅肺與前兩者不同在於裏熱證,而前兩者往往兼有表證,病程短。


辨證注意點:①風熱表證;②突出的肺部症狀。


痰濕阻肺


痰濕阻肺證是指痰濕阻滯肺系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虧虛,或久咳傷肺,或感受寒濕等外邪所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咳嗽痰多,質粘色白易咯出,胸悶,甚則氣喘痰鳴,舌淡苔白膩,脈滑。


病機分析:外邪襲肺,肺宣降失常,肺不布津,久之水液停聚而為痰濕;脾氣虛輸布失司,水濕凝聚為痰,上貯於肺;或久咳傷肺,肺輸布水液功能減弱,聚濕成疾;以上三種原因都能導致痰濕阻肺,肺氣上逆,故咳嗽痰多,痰質粘色白易於咯出。痰濕阻滯氣道,肺氣不利,故胸悶,甚則氣喘痰鳴。舌淡苦白膩,脈滑,均為痰濕內阻之徵。


相似證候的辨別:痰濕阻肺以其久病、痰多為特徵,往往不易與其他病證相混淆。應注意的是,痰濕陰肺的重證每每累及心臟,兼見心氣虛、心陽虛甚至心陽暴脫的危證。臨證應仔細審視。


辨證注意點:主要掌握三點:①咳喘往往反覆發作,病程較長,有別於外邪犯肺的新感;②痰濕之徵突出,即痰多、質粘色白易咯出,痰鳴,苔膩,脈滑或弦滑;③肺部症狀:咳、喘、胸悶之類。


寒邪客肺


寒邪客肺證是指寒邪內客於肺所表現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咳嗽,氣喘,痰稀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遲。


病機分析:寒邪客於肺,陽氣被郁,肺氣上逆,不能達於四肢溫煦肌膚故形寒肢冷。寒性凝滯,致使氣血運行不利,血不上榮於舌故舌淡苔白,脈道不利則脈遲。


相似證候的辨別:參見『風寒束肺』節。


辨證注意點:①寒實證,如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遲、痰稀色白等;②肺部證候,如咳、喘等。


風寒束肺


風寒束肺證是指外感風寒,肺氣被束所表現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咳嗽,痰稀色白,微惡寒,輕度發熱,無汗,鼻塞流清涕,舌苔白,脈浮緊。


病機分析:外感風寒,肺氣被束夫宣故咳嗽,寒屬陰,故痰稀色白,鼻為肺竅肺氣失宣,鼻不通氣故鼻塞流清涕。邪犯肺衛,衛氣被遏則微惡寒,正氣抗邪故輕度發熱,毛竅鬱悶故無汗,苔白,脈浮緊為風寒襲表之症。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主要與風寒表證和寒邪客肺相鑑別。風寒表證與本證均系外感引起,均為新病,所不同的是本證肺部症狀突出,寒邪束肺為主。


束肺和犯肺還有一點區別,犯肺僅咳嗽痰多,而束肺則咳聲不爽,鼻塞無汗,氣機被束。寒邪客肺詳見於下,特點是表證不明顯,不似本證。


辨證注意點:應有兩條:①風寒表證;②肺部症狀突出,且有咳聲不爽等肺氣被束的特徵。


肺陰虛


肺陰虛證是指肺陰不足,虛熱內生所表現的證候。多因久咳傷陰或癆蟲襲肺或燥熱傷陰而致。


主要臨床表現: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消瘦,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口咽乾燥,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機分析:肺臟喜潤惡燥,肺陰不足,虛熱內生,灼液成痰,膠困難出,故乾咳無痰或疾少而粘;肺陰虧虛,不能濡養肌肉故消瘦;津不上承則口咽乾燥;


虛熱內熾故五心煩熱;虛火上炎則顴紅;熱擾陰營故盜汗;熱灼肺絡,絡傷血溢則痰中帶血;喉失陰津濡潤故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主要是與燥熱犯肺相鑑別。燥熱犯肺有時令因素,見於秋季;燥熱犯肺病程短,屬於新病;燥熱犯肺以傷津為特徵,如鼻咽乾燥,乾咳少痰,卻無傷陰之象如消瘦、顴赤、潮熱、盜汗、舌紅、脈細等。據以上三條,不難辨別。


辨證注意點:①肺的病位證候,乾咳、少痰,為其咳嗽的特徵。②病程往往較長,反覆遷延;③陰虛定性之症,如消瘦、盜汗、舌體小、脈細,或兼虛熱如音紅、顴赤、五心煩熱、低燒、脈數等症。


肺氣虛


肺氣虛證是指肺氣虛弱,肺的功能活動減弱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咳耗傷肺氣或久病引起肺虛,或氣的生成不足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咳喘無力,氣短,動則尤甚,痰多清稀;聲低懶言,面色淡白或?s白,神倦疲乏;或有惡風,自汗易於感冒;舌淡苔白,脈虛。


病機分析:本證以咳喘無力,氣短和全身功能減退為診斷要點。肺氣虧損,故咳喘無力,氣短,動則氣促。肺氣不足,輸布水液功能減弱,水液停聚肺系,聚而成痰,隨肺氣上逆,所以痰多清稀。肺氣虛則聲低懶言。面色談自或?s白,神倦疲乏,舌淡苔白,脈虛為氣虛之徵。肺氣虛不能衛外,腠理不固,故自汗,惡風,防禦功能減退,因此易於感冒。


相似證候的辨別:在虛證,應與心氣虛鑑別,心氣虛常伴氣短,少氣及汗出之症,但多有心悸怔忡、脈搏異常。在咳嗽,易感冒則應與風寒束肺的外感鑑別,後者病程短為新病,一般虛象不嚴重。當然,兼證例外。


辨證注意點:①最主要的是咳喘;②相對次要的是少氣,痰,胸痛,汗;③要排除其他臟腑受累肺臟的可能。一見有肺的定位證候,再加上氣虛證的定性,本證便可成立。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6 09:29 | 顯示全部樓層

臟腑


脾與胃病


脾胃共處中焦,脾主運化水谷,胃主受納腐熟,脾氣主升,胃氣主降,兩者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與胃經脈互為絡屬,具有表裏關係。脾還有統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脾胃病都有寒熱虛實的不同。脾病常見症狀有腹痛腹脹,泄瀉,浮腫,少氣乏力。胃病多見脘痛,不欲食,嘔吐、暖氣、嘆道等症。


胃熱


胃熱證是指胃火熾盛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熱邪犯胃,或情志不舒郁而化火,或平素過食辛辣肥膩,化熱生火等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胃院灼痛,嘈雜泛酸,消谷善飢,渴喜冷飲,或齒齦腫痛,甚至潰爛出血,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病機分析:胃熱內熾,胃絡脈氣血壅滯,故胃脘灼痛;肝經鬱火,橫逆侮土(胃),肝胃氣火上逆,故嘈雜泛酸;功能亢進,故消谷善飢;熱盛傷津,故渴喜冷飲;胃經絡於齒齦,胃火循經上行,氣血壅滯,故牙齦腫痛,甚至潰爛出血;熱傷血絡,血熱妄行,故牙齦出血;胃中濁氣上泛,故口臭;熱盛傷津,腸失儒潤,故大便秘結;小便化源不足,故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俱屬熱盛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主要與脾的濕熱證相鑑別。通常,出現胃痛、嘔吐、吞酸等症咎之於胃;而腹脹、腹瀉則咎之於脾。


辨證注意點:熱證加胃痛,或胃氣上這之症,本證即可成立。所區別點是,有口腔、齒齦破碎者稱胃火上炎:有吞酸者,稱肝火犯胃,也可稱之為胃熱證。


胃寒


胃寒證是指陰寒停留於胃腑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過食生冷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胃脘疼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疼痛,遇冷尤甚,得溫痛減,口淡不渴;或伴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喜溫,食後痛減,或伴有胃脘水聲漉漉,嘔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脈遲或弦。


病機分析:胃寒證分為寒邪犯胃和胃氣虛寒。寒邪侵襲人體,陽氣受傷者為虛寒證;陽氣被遏者,為實寒證。寒性凝滯收引,寒留胃脘,氣滯不通,故胃脘疼痛;寒為陰邪,得冷更加凝滯,故疼痛遇冷加劇,得溫痛減;陰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如果病程遷延不愈,陽氣被耗,則由實證轉為虛證;脾氣被遏則神疲乏力,陽氣不能溫煦肢體,故形寒肢冷,喜溫;進食後陽氣振奮,故疼痛緩減;胃氣虛寒,不能溫化精微,致水液內停成為水飲,飲停於胃,故可聞胃脘水聲漉漉隨胃氣上逆,可見嘔吐清水。舌淡苔白滑為陰寒內盛水飲內停之徵,脈遲主寒,水飲可見弦脈。


相似證候的辨別:主要與脾的病證相鑑別。但胃寒重在胃痛,脾則重在腹瀉。脾病多虛,而胃寒虛象不顯著。


辨證注意點:要分辨清屬寒邪犯胃與胃氣虛寒。


主要在病程上。寒邪犯胃系新病,突發的,而胃氣虛寒往往病程長,遷延不愈,症狀較輕而又兼有一定的虛象如長期的胃脘部怕冷,喜溫,面色少華等。


食滯胃脘


食滯胃院證是指食物停滯胃脘所表現的證候。多由飲食不節,或脾胃素虛,運化失職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胃脘脹痛,厭食,噯腐吞酸或嘔吐食物,吐後脹痛減輕,或矢氣便溏,瀉下奧穢酸腐,舌苔厚膩,脈滑。


病機分析:胃氣以降為順,食物停積胃院,氣機阻滯測胃脘脹痛;食積於內,拒於受納,故厭食;胃失和降,濁氣上逆則曖腐吞酸或嘔吐食物;吐後實邪得消,胃氣通暢,故脹痛得減;食濁下行,積於腸道,可致矢氣便溏,瀉下臭穢酸腐;胃中濁氣上騰,則舌苔厚膩;食滯於內,氣實血涌,故脈滑。


相似證候的辨別:主要與脾虛證相鑑別。本證一派實證,而脾虛則虛證突出。且不一定有傷食的誘因。


辨證注意點:關鍵要有傷食史,再排除脾氣虛、胃火證,本證的診斷便不難作出。


胃陰虛


胃陰虛證是指胃陰不足所表現的證候。由於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後期陰液被耗,或嗜食辛辣,或五志化火導致胃陰耗傷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胃脘隱痛,飢不欲食,脘痞不舒,乾嘔呃逆,口燥咽干,大便秘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機分析:胃陰虧虛,胃陽偏亢,虛熱內生,胃失和降,故胃脘隱痛,飢不欲食,脘痞不舒;虛熱內擾,胃氣上逆,則乾嘔呃逆,胃陰虧虛,上不能潤咽喉,則口燥咽干;下不能潤腸,故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徵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胃陰虛主要與胃火區別,兩者均有熱象,所不同一為虛,一為實。實以口臭、苔黃、舌質蒼老為特點,見此不難區別兩者。當胃火向胃陰虛過渡時可兩證交錯出現,見此即可辨作胃陰虛火旺。


辨證注意點:主要為兩點:即陰虛證和消化道功能異常。如伴有脾氣虛證則稱之為脾陰虛。


濕熱蘊脾


濕熱蘊脾證是濕熱內蘊中焦所表現的證候。由於過食肥甘酒醴,或感受濕熱外邪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脘腹痞悶,嘔惡納呆,小便黃,大便溏泄,肢體重困,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皮膚瘙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病機分析:濕熱之邪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故脘腹痞悶,嘔惡納呆;脾主肌肉,濕性重著,脾為濕困,故肢體困重;濕熱下注則大便溏泄,小便短赤;濕熱內蘊脾胃,薰蒸肝膽,膽汁外溢肌膚,故面目發黃,色鮮明如橘,皮膚瘙癢;濕遏熱伏,熱處濕中,濕熱鬱蒸,故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濕熱內盛之徵。


相似證候的鑑別:主要與濕困脾胃、外感濕熱、肝膽濕熱三證區別。有了熱的表現,即可與濕困脾胃區別開來;外感濕熱,則有病程短,多於夏秋之季發病和明顯的表證症狀,如發熱惡寒,周身酸痛之類;肝膽濕熱的肝區(兩脅)脹痛不適,而本證以脹滿為主,也可兩證合一。


辨證注意點:本證的表現可以黃疽為主,可以發熱為主,亦可以腹瀉為主。無論這些單獨或並見,凡出現濕熱證,如苔黃膩;脾胃證,如納呆、脘腹脹滿等,本證即可成立。


寒濕困脾


寒濕困脾證是指寒濕內盛,阻困中陽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處潮濕以致內濕素盛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脘腹脹悶疼痛,泛惡欲吐,納呆,口淡不渴,便溏,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晦暗如煙熏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婦女白帶量多。舌淡胖苔白膩白滑,脈濡緩。


病機分析:過食生冷,寒濕內侵,脾陽受困,運化失司,故脘腹部脹悶疼痛,納呆;胃失和降則泛惡欲吐;寒濕為陰邪,陰不耗津,故口淡不渴;濕注腸中,則便溏;脾主肌肉,濕性重著,故頭身困重;濕阻氣滯,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外榮肌膚,故面色不榮;脾為寒濕所困,陽氣不宣,膽汁外溢,故面目肌膚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熏;寒濕阻遏陽氣,不能溫化水濕,泛溢肌表,故肢體浮腫;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短少;寒濕內盛則舌淡胖苔白膩或白滑,脈象濡緩。


相似證候的鑑別:區分寒濕困脾證與脾陽虛證。


兩者皆有脾失健運,寒象以及濕阻的表現,但側重點不同。寒濕困脾證屬於寒濕內侵,中陽受困,屬實證,病程短,苔白膩或白滑,脈濡緩;脾陽虛證是陽虛失運,寒濕內生,屬虛證,病程長,苔白滑,脈沉遲。


辨證注意點:①病程短,一般為新病;②素無脾氣虛證;③寒濕之症明顯,侵犯及脾,使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影響。


脾不統血


脾不統血證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常因久病脾虛,或勞倦傷脾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便血、尿血、肌衄、齒衄,婦女可見月經過多,崩漏等。常伴有眩暈,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少便溏,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


病機分析:脾有統血的功能,脾氣虛則統血無權,血離經妄行,出現出血症。血脫於下,見便血,尿血,溢於肌膚,則見肌衄,脾虛統血無權,沖任不固,則婦女月經過多甚至崩漏;脾氣虛,氣血生化不足,故眩暈、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肌膚失血濡養,故面色無華,脾虛水谷難化,濕濁內生,故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為虛象。


相似證候的辨證:本證主要與各類不同原因引起的血證相鑑別,除外傷所致出血,內傷出血多因於邪熱和瘀血,邪熱往往一派熱象,血色鮮紅;瘀血則病程多長,血色暗淡。而本證血色多偏淡,且有明顯脾虛之證。


辨證注意點:本證可以說是脾氣虛的重證之一,所以抓住脾氣虛辨證要領,見有血證者,即可作出診斷。


中氣下陷


中氣下陷證是指脾氣虛,引致筋脈弛緩不收,臟器脫垂的病證。多因飲食、勞倦傷脾,或久病損脾,脾氣虛,脾陽虛陷,升提失司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脘腹墜脹,食入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先泄久痢不止,甚至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伴有頭暈目眩,肢體困重倦怠,聲低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病機分析:脾氣虛衰,運化失職,內臟得不到氣血精微之供養,使髒氣虛衰,升舉無力而下垂,如子宮下垂、胃下垂等。胃下垂,故脘腹墜脹,食後氣陷更甚,故脘腹更覺不舒。中氣下陷,故便意頻頻,肛門重墜,或久泄痢不止,肛門外脫。脾主散精,脾虛氣陷致精谷不能散佈而下注膀胱,故小便混濁如米泔。脾虛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中氣不足,故見肢體困重倦怠,聲低懶言。舌淡苔白,脈弱,都是脾氣虛弱之徵。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病是脾氣虛的一種類似證,所以相似證候的鑑別可參見脾氣虛一節。


辨證注意點:①脾氣虛;②下陷之症,包括臟器下垂,如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氣機下陷,如頭暈目眩;精氣下陷,如小便混濁如米泔、白帶之類。其中,以臟器下垂為辨證指征。部分症狀可見於腎虛之中,詳見後述。


脾陽虛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失於溫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過用誤用寒涼藥物,或腎陽虛衰所導致。


主要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白帶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由滑。脈沉遲無力。


病機分析:脾陽虛衰,運化失職,故腹脹納少;陽虛則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陽虛水濕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陽虛不溫四末,故形寒肢冷;中陽不振,水濕內停,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至肢體浮腫,滲注於下則婦女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氣虧虛、寒濕內停之症。


相似證候的辨別:脾陽虛即脾氣虛加上寒象,所以不難與脾氣虛鑑別。但脾陽虛有許多兼證,如可出現腹瀉,或水腫,或白帶清稀。這裏均要排除邪實存在才能成立脾陽虛的診斷。這裏的邪實主要指濕。


辨證注意點:此證往往亦有着較長的病史,逐步發展而來,再抓住三條:①脾的病位指征,如胃口、消化能力、肌肉等表現情況;②陽虛指征;③排除邪實,主要是濕邪。


脾氣虛


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納少、脘腹脹滿、食後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黃,或見浮腫或消瘦,舌淡苔白,脈緩弱。


病機分析: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谷內停,故納少,脘腹脹滿;食後負擔加重,故腹脹更甚;水濕不運,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虛日久肢體失養,故神倦乏力;中氣不足故少氣懶言;脾虛失運,水濕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日久可致營血虧虛,或氣血兩虛之證;肌膚失去血的濡養和溫煦,可致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浮弱,是脾氣虛弱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脾虛證的變化較多,不同病人表現差異很大。但作為氣虛證,不難與心和腎相鑑別,後者各有獨特的定位症狀。比較相關的是胃、腸兩腑。由於氣虛多歸於脾,胃腸氣虛故多從脾治。因此,確定氣虛,排除心臟、腎臟氣虛,則大多為脾氣虛。另外便是與下面介紹的幾個濕證相區別,詳述於後。


辨證注意點:首先是氣虛。其次脾所主的功能減弱。如運化水谷功能減退可見納少、脘腹脹滿,食後尤甚,或見腹瀉(腹痛不甚,無穢臭),再發展下去可見消瘦,面色不華,或虛浮等氣虛。再次,排除濕、痰之證,如苔膩舌胖,形豐等。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6 09:36 | 顯示全部樓層

臟腑


肝與膽病


肝位於右脅下,膽附於肝,肝膽經脈互相絡屬為表裏關係。肝主疏泄,即肝對全身氣機、情志、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脾胃的消化以及血和津液的運行、輸布具有調節功能。此外,女子的排卵和月經來潮、男子的排精,也與肝主疏泄功能密切有關。肝又主藏血,即肝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肝在體為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膽的主要功能為貯藏和排泄膽汁,有助於飲食物的消化,並與人的情志活動有關。膽貯藏和排泄膽汁的功能,是由肝的疏泄功能調節與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膽汁排泄暢達,共同維持人體生理功能。


肝的病變主要表現為肝失疏泄和肝不藏血兩個方面,常見胸脅脹痛或竄痛,煩躁易怒,頭暈脹痛,肢體震顫,手足抽搐或目糊,出血,月經不調,睾丸脹痛等,有寒熱虛實之別。膽的病變主要表現為膽汁排泄異常或情誌異常,表現為口苦,驚悸,失眠,黃疸等。


膽郁痰擾


膽郁痰擾證是膽失疏泄痰熱內擾所致的病證。多因情志不遂,膽失疏泄,膽氣不寧,生濕生痰化熱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驚悸失眠,煩躁不安,膽怯,口苦泛惡,胸悶脅脹,頭暈目眩耳鳴,苔黃膩,脈弦滑。


病機分析:本證以膽失疏泄痰熱內擾為特徵。膽失疏泄,氣機郁滯,痰濕化熱,膽氣不寧則驚悸失眠、煩躁不安,膽怯;痰熱內擾則日苦泛惡,胸悶脅脹;痰熱上擾則頭暈目眩耳鳴。苔黃膩,脈弦滑為痰熱內擾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疾火擾心證辨別。痰火擾心證以心煩不寧,神誌異常,甚則言語錯亂、妄躁為主。本證以驚悸,膽怯,泛惡等為主,證情較輕。


辨證注意點:有驚悸、失眠、膽怯等輕度神志症狀,同時又有胸悶,泛惡,苔黃膩等疾熱之象。


肝膽濕熱


肝膽濕熱證為濕熱內蘊肝膽功能失常所致的病證。常因感受濕熱之邪或脾虛水濕內生,日久化熱,或長期過食甘肥厚味生濕助熱,影響肝膽功能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脅助灼痛脹痛,或脅下有痞塊按之疼痛,目黃,小便黃,身黃,色鮮明如橘子色,發熱,口苦,納差,噁心嘔吐,腹脹,大便或閉或溏,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


病機分析:本證以濕熱內蘊,肝膽功能異常為特徵。濕熱之邪內蘊,致氣機運行不暢,氣滯血瘀則脅肋灼痛,或脅下有痞塊,按之疼痛;濕熱內蘊,肝失疏泄,膽汁橫溢則口苦,目黃,小便黃。身黃如橘子色為陽黃之特徵;濕熱內蘊,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則納差,噁心嘔吐,腹脹,大便或閉或搪。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均為肝膽濕熱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脾胃濕熱證相辨別,由於兩者都屬濕熱內蘊,故都有濕熱的臨床表現。但脾胃濕熱證病變部位在脾胃,以納差,噁心嘔吐,胃院痞脹,苔膩等脾胃濕熱的表現為主,也可見黃疸等症狀。本證病位主要在肝膽,除濕熱表現之外,還可見黃疽脅痛等肝膽濕熱的臨床表現。


辨證注意點:除濕熱表現外,還見黃疽,脅痛等明確的肝膽定位症狀。


寒滯肝脈


寒滯肝脈證是寒邪凝滯,肝經氣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病證。多由感受寒邪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少腹牽引睾丸、陰囊冷痛,墜脹拒按,或疼痛牽引股側。遇寒則加劇,得溫則緩解,伴形體寒冷,面色蒼白等寒象。舌淡苔白或暗,脈沉弦。


病機分析:本證以寒邪凝滯肝經氣滯為特徵,足厥陰肝經繞陰器抵少腹,寒邪凝滯肝經氣血運行不暢,故少腹及睾丸、陰囊冷痛、墜脹,並互相影響牽引股側。寒為陰邪主收引,寒邪侵襲則筋脈拘急,氣血凝滯,不通則痛,故疼痛拒按或遇寒加劇得溫則緩;


感受寒邪陽氣被遏,或陽虛溫煦作用減弱壩u形體寒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弦為肝病之脈。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疝氣病中的寒疝相辨別。疝氣病中的寒疝因其小腸從少腹下垂陰囊而出現脹氣墜痛,故又稱小腸氣痛,以痛為主,一般無寒象。本證除疼痛外,還有明顯寒象。


辨證注意點:有少腹睾丸墜脹疼痛的主症,又有形體寒冷,疼痛遇寒加劇等寒象。


肝風內動


肝風內動證是指臨床出現眩暈欲仆,震顫,抽搐等症狀的病證。多由肝腎陰液精血虧虛,血不養筋,肝陰不能制約肝陽而肝陽亢奮無制所致。根據造成肝腎陰虧的原因,臨床可分為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血虛生風四種證型。


仆。頭痛;肝陰虧於下,肝陽亢於上故頭重腳輕,步履不穩。肝風夾氣血逆走於上壅滯絡脈,則項強肢顫,『手足麻木;肝風夾痰濁上擾阻於舌竅則語言謇澀,伸舌歪斜;肝風夾痰濁蒙蔽清竅,心神被擾,則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強不語,喉中痰鳴;風痰阻於脈絡則口眼咽斜,半身不遂。舌紅,脈弦有力為陽亢風動之象。


在肝陽上亢證的基礎上,若頭痛眩暈加劇,又見手足抖動,肢體麻木即為肝陽化風,此時為中風先兆。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強不語,半身不遂,喉中痰鳴,即為通常所說的中風,證情十分嚴重,常可導致死亡。


相似證候的辨別:由於本證是在肝陽上亢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故當與肝陽上亢證辨別。兩證均可有眩暈、頭痛等陽亢的症狀,但肝陽上亢證相對較輕,本證較重,若在此基礎上又見手足抖動,肢體麻木,甚則卒然昏倒,半身不遂等動風神志症狀者,即為肝陽化風證。


辨證注意點:有肝陽上亢的病史,在此基礎上出現動風或神志症狀者。


2.熱極生風熱極生風證是熱邪亢盛灼傷陰液引動肝風的病證。常見於高熱為主的證候中。


主要臨床表現;高熱,譫語,煩躁如狂。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或牙關緊閉,兩目上視,甚則神昏,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機分析:本證以高熱引動肝風為特徵。熱邪亢盛充斥表裏,故見高熱;熱邪上擾神明則煩躁如狂;


熱邪燔灼津液,筋脈失養,肝風內動則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牙關緊閉,兩目上視。熱邪蒙蔽心包則神昏譫語。舌紅,苔黃,脈弦數為熱盛之象。本證的預後與伴隨的高熱證候有關。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肝陽化風證相辨別。


兩者均有動風症狀,但肝陽化風有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的病史,本證以高熱動風為特徵。


辨證注意點:高熱伴有動風症狀。


3.陰虛動風陰虛風動證是陰液虧虛,筋脈失於濡養引動肝風的證候。多因陰液虧虛嚴重所致的虛證,常見於外感病後期或內傷雜病。


主要臨床表現:手足蠕動或筋肉拆動,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口乾咽燥,形體消瘦,舌紅,苔少,脈弦數。


病機分析:本證以陰液虧損筋脈失養為特徵。熱病後期或內傷雜病長期不愈,陰液嚴重虧損,不能濡養筋脈則手足蠕動或筋肉拆動。陰虛生內熱則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形體消瘦,舌紅,苔少,脈虛證動風,常由於出血過多或久病血虛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手足蠕動,或肌肉拆動,肢體麻木活動不利,眩暈耳鳴,目糊目澀,面色無華或萎黃,爪甲不榮,舌淡,脈弦細或細。


病機分析:本證以血虛動風為特徵。肝主藏血,在體為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肝血虛,無以濡養筋脈則手足蠕動或肌肉拆動,肢體麻木活動不利,爪甲不榮。肝血虛不能上榮於頭目則眩暈耳鳴,目糊且澀,面色無華或萎黃。舌淡,脈弦細或細,為肝血虛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陰虛動風證相辨別,兩者均有動風症狀,但陰虛動風以潮熱盜汗等陰虛表現為特徵,本證以面色無華、舌談等血虛症狀為特徵。


辨證注意點:虛性的動風症狀伴血虛表現。


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陰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的鑑別上述五證在病機上有着內在聯繫,如肝失疏泄導致肝氣鬱結,肝氣久郁可化火而致肝火上炎,肝火灼傷肝陰可致肝陰虛或肝腎陰虛,一方面可使肝火更旺,另一方面陰虛水不涵木,陰不制陽而導致肝陽上亢,陽亢無制又可導致肝風內動。故五證實際上是肝的陰陽失調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臨床當分析各個時期的病機特點及臨床表現特徵,從而作出正確辨證。


肝氣鬱結證:以肝失疏泄氣機鬱結為特點,常有與本證密切相關的精神刺激等外因,臨床表現以氣鬱、氣滯、情志改變為特徵。


肝火上炎證:以肝氣鬱結郁而化火為特點,臨床表現以肝經氣火上逆、熱象明顯為特徵。


肝陰虛證:以肝的陰液虧虛,濡養功能減弱為特點,常與肝火上炎、腎陰虛等有關。臨床表現以肝的虛熱證為特徵。


肝陽上亢證:以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為特點,與肝陰虛、腎陰虛有關。臨床表現以既有肝腎陰虛的表現又有肝陽上亢為特徵。


肝風內動證:以肝的陰陽氣血失調、風動為特點,與肝腎陰虛血虧、肝陽上亢或熱邪亢盛有關。臨床表現以風動為特徵,有虛實之別。


肝陽上亢


本證為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所致的病證。既有肝陰不足的症狀,又有肝陽上亢的表現,但以肝陽上亢表現為主,是本虛標實證。多因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耗傷肝陰,或肝腎陰虛不能制約肝陽,陽升太過而致。


主要臨床表現:眩暈耳鳴,頭脹頭痛,頭重足輕,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或多夢,腰膝酸軟,或五心煩熱,面部烘熱,舌紅,脈弦有力或弦細數。


病機分析:本證以肝(腎)陰不足肝陽上亢為特徵,肝腎之陰不足,肝陽上亢,氣血上沖則眩暈耳鳴,頭脹頭痛,頭重足輕,面紅目赤;肝氣鬱結失於疏泄,心神不寧則急躁易怒,失眠或多夢;肝腎陰虛筋脈失養則腰膝酸軟。陰虛生內熱則五心煩熱,面部供熱,舌紅,脈弦有力或弦細數。


肝陽上亢得不到控制則陽亢無制,引動肝風而成肝陽化風證。


相似證候的辨別:肝陽上亢證當與肝火上炎證辨別,兩者在病機上有相關之處,臨床表現均為熱證。但本證是本虛標實證,肝火上炎證以氣火臨床表現為特徵。本證還當與肝陰虛辨別,肝陰虛以陰液不足濡養功能減弱為特徵。本證除有肝陰虛症狀外,更有陽亢之臨床表現。


辨證注意點:抓住本虛標實的特徵,即既有肝腎陰虛不足的臨床表現,又有水不涵木、肝陽上亢的症狀。


肝陰虛


肝陰虛證是肝的陰液虧虛,儒養功能減弱所致的病證,為肝的虛熱證。多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鬱化火,或肝病、溫熱病後期耗傷陰液使儒養功能不足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眩暈耳鳴,目澀干痛,脅肋疼痛,面部烘熱,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乾舌燥,或手足蠕動後紅少津,脈弦細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肝的虛熱證,以肝陰不足儒養功能減弱為特徵。肝陰不足不能上榮於頭目則眩暈耳鳴;肝開竅於目,肝陰虧虛則目澀於痛;肝陰不足肝經失於儒養則脅肋疼痛;陰虛生內熱則面部烘熱,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乾舌燥,舌紅少津,脈弦細數;肝陰虧虛,筋脈失於滋養則手足蠕動。


肝陰虛可下汲腎陰致腎水虧損而成肝腎陰虛,肝腎陰虛不能制約肝陽,又可致肝陽上亢證。


相似證候的辨別:肝陰虛證當與肝火上炎證相辨別,兩者均為熱證,均有熱象,但本證為肝之虛熱證,肝火上炎證為肝之實熱證。


辨證注意點:有一般的陰虛症狀以及肝陰虛的定位症狀。


肝血虛


肝血虛證是肝血不足所產生的病證。以肝血的調節功能失常及相關臟器失養為特徵。


多因生化之源不足,或失血過多及慢性病耗傷肝血所致。常常是全身性血虛證中有關肝的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表現:眩暈耳鳴,目糊乾澀,視力下降或夜盲,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手足麻木震顫,筋脈拘急,肌肉拆動,爪甲不榮,月經量少,色談或經閉,唇舌淡,苔薄,脈細。


病機分析:本證以肝血不足,儒養功能減弱為特徵。肝血不足不能儒養清竅,故見眩暈耳鳴;肝開竅於目,肝血虧虛不能上注於目,則目糊乾澀、視力下降或夜盲;肝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頭面,則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唇舌淡;肝在體為筋,其華在爪,肝血虛不能滋養筋脈爪甲測手足麻木震顫,筋脈拘急,肌肉拆動,爪甲不榮,脈細;肝血虛沖任失調則月經量少,色淡或經閉。若肝血虛得不到及時糾正則血虛症狀加劇,肝血的儒養功能進一步減弱,可變為血虛生風證。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心血虛相辨別,兩者均有血虛的臨床表現,可從各自的臟腑定位症狀加以鑑別。本證還當與肝陰虛作辨別,本證以血虛為特徵,肝陰虛以陰虛為特徵,表現為虛熱之象。


辨證注意點:具備一般血虛的臨床表現及具備肝的定位症狀。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證是由於肝氣鬱結,郁而化火,肝經氣火上過所致的病證。臨床以氣火上逆熱象明顯為特徵。常因肝氣鬱結日久,或過食辛溫之品,或熱內蘊化火上逆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頭暈脹痛,耳鳴,面紅,目赤腫痛,急躁易怒,心煩不眠或多夢,口苦口乾,便秘,尿短黃,或脅肋灼痛,衄血吐血,婦女月經量多、超前,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機分析:本證以肝氣鬱而化火上道為特徵。肝火上炎上擾清竅則頭暈脹痛;肝開竅於目,火性炎上則面紅目赤腫痛;膽附於肝入耳,肝熱移膽則耳鳴,肝火內擾,肝失條達,心神不寧則急躁易怒,心煩不眠或多夢;肝火郁於肝絡則脅助灼熱疼痛;熱盛傷津則日苦口乾,便秘,尿短黃;肝火灼傷脈絡,血熱妄行則衄血吐血,經行量多,超前。本證為肝之實熱證,故舌紅苔黃,脈弦數。


肝火上炎是肝氣鬱結的發展,若肝火得不到遏制則陽亢無制,耗劫肝陰引動肝陽而成肝陽上亢化風證。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肝陽上亢證辨別。本證以肝經氣火上逆為特徵。肝陽上亢證有陽亢的見症,如面紅目赤,急躁易怒等,這一點與肝火上炎相似,但肝陽上亢還有腰膝酸軟等肝陰不足的臨床表現。


辨證注意點:有肝氣鬱結或內熱化火的病史及依據。有肝經氣火上逆熱象明顯的臨床見症。


肝氣鬱結


肝氣鬱結證又稱肝氣鬱滯,是因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引起氣機失調所致的病證。多由精神刺激、情志抑鬱或其他臟腑病證長期不愈,影響了肝的疏泄功能而致。本證以氣鬱、氣滯等氣機失調的病理為特點,常因部位不同而見不同的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表現:情志抑鬱,急躁易怒,喜太息,胸脅少腹脹問或竄痛。或自覺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俗稱『梅核氣』。或頸部癭瘤,腹部疤瘕。婦女乳房作脹結塊,月經失調,痛經,閉經,脈弦。


病機分析:本證是肝失疏泄、氣機失調所致的病證,與人的精神因素密切相關。若精神刺激,情緒不暢,氣機郁滯,常表現為情志的改變,如情志抑鬱,急躁易怒,喜太息等。肝經分佈於兩脅及少腹,肝經氣滯,氣機不暢,則表現為胸脅少腹脹問或竄痛;氣機不暢久郁生痰,痰隨氣逆上行,郁於咽部則成梅核氣,積於頸部則成癭瘤,停於腹部則為疤瘕;氣病及血,血行不暢,沖任失調則見乳房作脹,結塊,月經失調,痛經,閉經等。弦脈為肝病之主脈。


肝氣鬱結證是肝的常見證候,若肝氣鬱結氣機失調日久不愈,可氣鬱化火成為肝火上炎證,若肝氣鬱結橫逆犯脾又可出現肝氣犯脾證,若氣機不暢影響血的運行又可變為氣滯血瘀證等。


相似證候的辨別:肝氣鬱結常因氣鬱化火而成肝火上炎證。本證以氣鬱、氣滯情志改變為主,肝火上炎則以化火見熱象為主。


辨證注意點:本證是由於精神刺激,情志抑鬱,肝的疏泄功能異常而出現的病證。臨床辨證當注意與本病密切相關的精神刺激等外因,臨床表現以氣鬱、氣滯、情志改變為主,證情的輕重變化與情志變化有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