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8|回复: 2

[成语典故] 一意孤行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29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意孤行》相关人物

赵禹(?—约前100),西汉司法官。景帝时任丞相周亚夫丞相史,武帝时为御史、中大夫。与张汤论定律令。迁廷尉、少府,徙燕相。

《一意孤行》涵义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一意孤行》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一意孤行》辨析

《一意孤行》读音:yī yì gū xíng

《一意孤行》近义词: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独行其是、自以为是、独断独行

《一意孤行》反义词:顺风转舵、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回心转意、群策群力、言听计从、迷途知返

《一意孤行歇后语》:宝玉出家

《一意孤行》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一意孤行》造句

1、谁不曾一意孤行,怒发冲冠过怕只怕少了那份执着。

2、坚持做自己,不是一意孤行,而是在市场竞争中,随缘而不变,稳定的贯彻自己的棋风棋路,非达目标,绝不中止。

3、你还不改掉嗜赌陋习,一意孤行,真愿意被视作害群之马吗?

4、成功的人做事总是留有分寸,失败的人总是一意孤行。记住: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一些回旋的空间。

5、你不听群众意见,这样一意孤行,必定失败。

6、凡事要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切不可一意孤行

7、一个人如果一意孤行,最终会铸成大错。

8、爱并不一意孤行,它不是急躁不是怨恨,他不替错误喝彩而为正确欣喜。

9、如果你不听大家的劝告,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

10、处理这么重大的事一定要戒慎,最忌一意孤行,贸然行动。

《一意孤行》成语典故:

西汉时期,有个叫赵禹的人,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汉武帝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几次以后,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过了一些时候,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不要把律法订得太苛刻了。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一意孤行》成语接龙:

一意孤行→行侠好义→义胆忠肝→肝胆楚越→越人肥瘠→瘠牛偾豚→豚蹄穰田→田连仟伯→伯虑愁眠→眠花卧柳→柳绿花红→红颜薄命→命在旦夕→夕惕若厉→厉精为治→治郭安邦→邦家之光→光彩溢目→目不识丁→丁一卯二→二仙传道→道不相谋→谋道作舍→舍近即远→远交近攻→攻守同盟→盟山誓海→海沸山裂→裂石穿云→云中仙鹤→鹤立鸡群→群威群胆→胆大妄为→为虎添翼→翼翼小心→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得意忘象→象箸玉杯→杯中之物→物阜民安→安神定魄→魄散魂消→消愁解闷→闷海愁山→山容海纳→纳污藏秽→秽言污语→语笑喧呼→呼之欲出→出云入泥→泥车瓦狗→狗彘不若→若明若昧→昧旦晨兴→兴微继绝→绝薪止火→火上浇油→油壁香车→车马盈门→门庭若市→市无二价→价值连城→城下之辱→辱国丧师→师老兵疲→疲于供命→命词遣意→意料之外→外圆内方→方领圆冠→冠履倒易→易如翻掌→掌上明珠→珠璧交辉→辉煌金碧→碧空万里→里谈巷议→议论纷纷→纷至沓来

 
阿弥佗佛 发表于 2025-3-27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一意孤行"的治世悖论与处世智慧》

"一意孤行"作为汉代司法实践的产物,其历史语境与当代语义存在深刻分野。赵禹"孤立行一意"的执政风格,实为法家"刑无等级"思想的实践,《史记》载其"绝知友宾客之请",恰是对当时权贵请托之风的矫枉。这种司法独立精神在专制政体下具有进步性,与今日所谓刚愎自用存在本质差异。

该成语的语义流变折射出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层矛盾:法家追求的"法不阿贵"理想,在实践中往往异化为"独断专行"的统治术。赵禹制定《朝律》六篇时展现的立法智慧,与其廷尉任上"深文周纳"的司法实践形成吊诡统一,这正是成语涵义复杂性的历史注脚。

处世智慧层面,当区分"择善固执"与"师心自用"的界限。王阳明《传习录》云"在事上磨炼",强调主体意志需与客观实践相验证。现代管理学证明,有效决策既需"独立之精神",更需"兼容之胸怀"。故智者当效法赵禹秉公执法之刚直,而规避其不通人情之弊,在原则性与灵活性间保持张力。
君君的辫子 发表于 2025-4-5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一意孤行"的法治精神与处世智慧》

"一意孤行"作为汉语成语中的特殊存在,其语义演变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独立人格与集体智慧的辩证思考。考其本源,《史记·酷吏列传》载赵禹"孤立行一意"之语,实为太史公对汉代律令改革关键人物的特写。赵禹在修订律法时"绝知友宾客之请",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态度,恰恰体现了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法治精髓。

细究赵禹生平,其任廷尉时与张汤共定律令,正处于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关键时期。当时"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赵禹坚持"深文周纳"的立法原则,实为应对封建割据的必然选择。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记载其"务在深文",这种被后世视为"一意孤行"的立法态度,实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法治建设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赵禹晚年任燕相时政绩斐然,说明其并非不通世务之人。

从哲学维度审视,"一意孤行"蕴含着知行关系的深刻命题。王阳明《传习录》云"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赵禹之"孤行"正是对其法治信念的践行。这种精神与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刚健品格一脉相承。但道家智慧又提醒我们"柔弱胜刚强"(《道德经》),宋代大儒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强调"执中达权",皆为"一意孤行"提供了辩证思考的维度。

在现代语境中运用此成语,需把握三个层面:其一,在原则性问题上当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其二,在执行过程中需避免"违众自用"的偏执;其三,要区分"特立独行"与"刚愎自用"的本质差异。如企业创新需要突破常规的勇气,但若完全无视市场规律则难免失败。王安石变法"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激进,与司马光"袭故守常"的保守,实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双重启示。

成语"宝玉出家"的歇后语关联颇具深意。《红楼梦》中贾宝玉最终斩断尘缘,这种"一意孤行"是对封建礼教的彻底反叛。曹雪芹通过这个艺术形象告诉我们:当世俗价值与生命本真相冲突时,"孤行"或许是对真我最大的忠诚。这恰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遥相呼应。

站在当代视角回望,赵禹的"一意孤行"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成语词典里的释义,更是关于坚守与变通的人生智慧。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我们既需要维护文化主体性的定力,也要具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胸襟。或许,真正的智慧就在于知何时应当"一意孤行",何时应该"从善如流",这种审时度势的能力,才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