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0|回覆: 2

[成語典故] 一意孤行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9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意孤行】相關人物

趙禹(?—約前100),西漢司法官。景帝時任丞相周亞夫丞相史,武帝時為御史、中大夫。與張湯論定律令。遷廷尉、少府,徙燕相。

【一意孤行】涵義

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一意孤行】出處

【史記·酷吏列傳】:“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一意孤行】辨析

【一意孤行】讀音:yī yì gū xíng

【一意孤行】近義詞:獨斷專行、剛愎自用、固執己見、獨行其是、自以為是、獨斷獨行

【一意孤行】反義詞:順風轉舵、集思廣益、從善如流、回心轉意、群策群力、言聽計從、迷途知返

【一意孤行歇後語】:寶玉出家

【一意孤行】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一意孤行】造句

1、誰不曾一意孤行,怒髮衝冠過怕只怕少了那份執着。

2、堅持做自己,不是一意孤行,而是在市場競爭中,隨緣而不變,穩定的貫徹自己的棋風棋路,非達目標,絕不中止。

3、你還不改掉嗜賭陋習,一意孤行,真願意被視作害群之馬嗎?

4、成功的人做事總是留有分寸,失敗的人總是一意孤行。記住:任何時候都要給自己一些迴旋的空間。

5、你不聽群眾意見,這樣一意孤行,必定失敗。

6、凡事要多聽聽群眾的意見,切不可一意孤行

7、一個人如果一意孤行,最終會鑄成大錯。

8、愛並不一意孤行,它不是急躁不是怨恨,他不替錯誤喝彩而為正確欣喜。

9、如果你不聽大家的勸告,一意孤行,後果不堪設想。

10、處理這麼重大的事一定要戒慎,最忌一意孤行,貿然行動。

【一意孤行】成語典故:

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是太尉周亞夫的屬官司,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劉徹看到了他寫的文章文筆犀利,寓意深刻,認為在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他。漢武帝大為賞識,便讓趙禹擔任御史,後又升至太中大夫,讓他同太中大夫張湯一同負責制定國家法律。為了用嚴密的法律條文來約束辦事的官吏;他們根據漢武帝的旨意,對原有的法律條文重新進行了補充和修訂。

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趙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條文修訂得有個迴旋的餘地,便紛紛請他和張湯一起作客赴宴,但趙禹從來不答謝回請。幾次以後,不少人說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過了一些時候,趙禹和張湯經過周密的考慮和研究,決定製定“知罪不舉發”和“官吏犯罪上下連坐”等律法,用來限制在職官吏,不讓他們胡作非為。

消息一傳出,官員們紛紛請公卿們去勸說一下趙禹,不要把律法訂得太苛刻了。公卿們帶了重禮來到趙禹家,誰知趙禹見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閒聊。絲毫不理會公卿們請他修改律法的暗示,過了一會,公卿們見實在說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辭。誰知臨走前,趙禹硬是把他們帶來的重禮退還。

這樣一來,人們才真正感到趙禹是個極為廉潔正直的人,有人問趙禹,難道不考慮周圍的人因此對他有什麼看法嗎?他說:“我這樣斷絕好友或賓客的請託,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決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干擾。

【一意孤行】成語接龍:

一意孤行→行俠好義→義膽忠肝→肝膽楚越→越人肥瘠→瘠牛僨豚→豚蹄穰田→田連仟伯→伯慮愁眠→眠花臥柳→柳綠花紅→紅顏薄命→命在旦夕→夕惕若厲→厲精為治→治郭安邦→邦家之光→光彩溢目→目不識丁→丁一卯二→二仙傳道→道不相謀→謀道作舍→舍近即遠→遠交近攻→攻守同盟→盟山誓海→海沸山裂→裂石穿雲→雲中仙鶴→鶴立雞群→群威群膽→膽大妄為→為虎添翼→翼翼小心→心曠神怡→怡然自得→得意忘象→象箸玉杯→杯中之物→物阜民安→安神定魄→魄散魂消→消愁解悶→悶海愁山→山容海納→納污藏穢→穢言污語→語笑喧呼→呼之欲出→出雲入泥→泥車瓦狗→狗彘不若→若明若昧→昧旦晨興→興微繼絕→絕薪止火→火上澆油→油壁香車→車馬盈門→門庭若市→市無二價→價值連城→城下之辱→辱國喪師→師老兵疲→疲於供命→命詞遣意→意料之外→外圓內方→方領圓冠→冠履倒易→易如翻掌→掌上明珠→珠璧交輝→輝煌金碧→碧空萬里→里談巷議→議論紛紛→紛至沓來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3-27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意孤行"的治世悖論與處世智慧】

"一意孤行"作為漢代司法實踐的產物,其歷史語境與當代語義存在深刻分野。趙禹"孤立行一意"的執政風格,實為法家"刑無等級"思想的實踐,【史記】載其"絕知友賓客之請",恰是對當時權貴請託之風的矯枉。這種司法獨立精神在專制政體下具有進步性,與今日所謂剛愎自用存在本質差異。

該成語的語義流變折射出中國政治文化的深層矛盾:法家追求的"法不阿貴"理想,在實踐中往往異化為"獨斷專行"的統治術。趙禹制定【朝律】六篇時展現的立法智慧,與其廷尉任上"深文周納"的司法實踐形成弔詭統一,這正是成語涵義複雜性的歷史註腳。

處世智慧層面,當區分"擇善固執"與"師心自用"的界限。王陽明【傳習錄】云"在事上磨鍊",強調主體意志需與客觀實踐相驗證。現代管理學證明,有效決策既需"獨立之精神",更需"兼容之胸懷"。故智者當效法趙禹秉公執法之剛直,而規避其不通人情之弊,在原則性與靈活性間保持張力。
君君的辮子 發表於 2025-4-5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意孤行"的法治精神與處世智慧】

"一意孤行"作為漢語成語中的特殊存在,其語義演變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對獨立人格與集體智慧的辯證思考。考其本源,【史記·酷吏列傳】載趙禹"孤立行一意"之語,實為太史公對漢代律令改革關鍵人物的特寫。趙禹在修訂律法時"絕知友賓客之請",這種看似不近人情的態度,恰恰體現了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的法治精髓。

細究趙禹生平,其任廷尉時與張湯共定律令,正處於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的關鍵時期。當時"諸侯王僭擬,地過古制",趙禹堅持"深文周納"的立法原則,實為應對封建割據的必然選擇。班固在【漢書·刑法志】中記載其"務在深文",這種被後世視為"一意孤行"的立法態度,實則是特定歷史條件下法治建設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趙禹晚年任燕相時政績斐然,說明其並非不通世務之人。

從哲學維度審視,"一意孤行"蘊含着知行關係的深刻命題。王陽明【傳習錄】云"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趙禹之"孤行"正是對其法治信念的踐行。這種精神與孟子"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剛健品格一脈相承。但道家智慧又提醒我們"柔弱勝剛強"(【道德經】),宋代大儒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強調"執中達權",皆為"一意孤行"提供了辯證思考的維度。

在現代語境中運用此成語,需把握三個層面:其一,在原則性問題上當有"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定力;其二,在執行過程中需避免"違眾自用"的偏執;其三,要區分"特立獨行"與"剛愎自用"的本質差異。如企業創新需要突破常規的勇氣,但若完全無視市場規律則難免失敗。王安石變法"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激進,與司馬光"襲故守常"的保守,實為歷史留給我們的雙重啟示。

成語"寶玉出家"的歇後語關聯頗具深意。【紅樓夢】中賈寶玉最終斬斷塵緣,這種"一意孤行"是對封建禮教的徹底反叛。曹雪芹通過這個藝術形象告訴我們:當世俗價值與生命本真相衝突時,"孤行"或許是對真我最大的忠誠。這恰與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遙相呼應。

站在當代視角回望,趙禹的"一意孤行"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成語詞典里的釋義,更是關于堅守與變通的人生智慧。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我們既需要維護文化主體性的定力,也要具備"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包容胸襟。或許,真正的智慧就在於知何時應當"一意孤行",何時應該"從善如流",這種審時度勢的能力,才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