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0|回復: 1

[成语典故] 拔十失五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9 10: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拔十失五〗相关人物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拔十失五〗涵义

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

〖拔十失五〗出处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拔十失五〗辨析

〖拔十失五〗读音:bá shí shī wǔ

〖拔十失五〗反义词:拔十得五

〖拔十失五〗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才选拔

〖拔十失五〗成语典故:

三国时的名士庞统年轻时,为人朴质,一直没有人赏识他。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有善于鉴别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的庞统真是非同凡响,赞叹说:“庞德公确实又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庞统有知人之明,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人才、提高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多有溢美之词。时人觉得奇怪,问其缘故,庞统说:“当今天下大乱,善人少而恶人多。我选拔的人才,即使有一半不合格,也还有一半真才可以利用,这不是很好吗?”,庞统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孙权嫌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发现他才华横溢,对他大为器重,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商方略,教练军士。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法正奉益州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抗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计,请刘备借机谋取荆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有民众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一定可成就大的发展。刘备认为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百万兵士进入益州。在刘备与刘璋会面时,庞统力劝刘备取代刘璋成为汉中王,但刘备以种种理由推掉。刘璋返回成都后,庞统再次劝说刘备偷袭成都,这次刘备听从庞统的计策,出征成都,后庞统随刘备进蜀,设计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拔十失五〗成语接龙:

拔十失五→五颜六色→色衰爱弛→弛声走誉→誉不绝口→口中雌黄→黄泉之下→下车伊始→始终若一→一定不移→移风平俗→俗下文字→字顺文从→从容自若→若不胜衣→衣弊履穿→穿花纳锦→锦胸绣口→口呆目钝→钝学累功→功高震主→主情造意→意在笔先→先忧后乐→乐成人美→美人香草→草靡风行→行浊言清→清净寂灭→灭顶之灾→灾难深重→重规累矩→矩步方行→行崄侥幸→幸灾乐祸→祸国殃民→民不聊生→生老病死→死亡无日→日异月殊→殊勋异绩→绩学之士→士饱马腾→腾蛟起凤→凤凰来仪→仪静体闲→闲情逸志→志同道合→合二为一→一丁不识→识微见几→几不欲生→生死肉骨→骨化风成→成仁取义→义无反顾→顾曲周郎→郎才女姿→姿意妄为→为非作恶→恶意中伤→伤心疾首→首尾相援→援笔成章→章台杨柳→柳亸花娇→娇声娇气→气踰霄汉→汉官威仪→仪态万方→方便之门→门殚户尽→尽情尽理→理不胜辞→辞尊居卑→卑身屈体→体贴入妙→妙舞清歌→歌功颂德→德配天地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4-7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庞统"拔十失五"之人才观及其现代启示》

三国时期庞统提出的"拔十失五"之论,实为乱世用人之道的精辟总结。此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其表面意为选拔十人而失其五,深层则蕴含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人才选拔智慧。庞统所处的建安年间,天下大乱,"善人少而恶人多"的社会现实,迫使其不得不采取"宁滥毋缺"的用人策略。这种人才观与当时"月旦评"的清议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务实主义的人才哲学。

庞统其人堪称"拔十失五"理论的实践者。作为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他不仅自身具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才能,更在人才品鉴方面展现出独特眼光。其"坐树下与徽共语,自昼至夜"的典故,既彰显其辩才,亦反映其重视人才交流的特质。值得注意的是,庞统提出此论时,正值刘备初定荆州、亟需人才之际,其说实为解刘备"得人少"困境的良方。

从管理学视角考察,"拔十失五"体现了二八定律的雏形。庞统认识到"犹得其半"的选拔效率已属难得,这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容忍失败率"理念不谋而合。在三国鼎立的竞争环境下,人才争夺战异常激烈,曹操"唯才是举"、孙权"江东才俊"的政策,都迫使刘备集团不得不采取更开放的用人策略。庞统之论正是这种竞争压力的产物。

此论对当代组织的启示颇丰:其一,在快速发展期,当以"得半为效"的务实态度广纳人才;其二,建立容错机制,允许选拔过程中的合理损耗;其三,如庞统所言"使有志者自励",当重视人才激励效应。诸葛亮后来"取人不限士庶"的政策,可谓对庞统理念的继承发展。

然需警惕的是,"拔十失五"乃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观庞统生平,其最终在雒城之战中早逝,或许正暗示着过度追求人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风险。故今人借鉴时,当如苏轼评庞统所言"权变之时,有非常之人",既要明察时势,又需把握分寸,方能在人才建设中得其利而避其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