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56|回复: 1

[人物简介] 马相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9-29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汉益州黄巾首领:马相,在史上曾连破益州、巴郡等地

马相,东汉末年人,自号黄巾,中平五年起事于绵竹(今四川绵竹东南),连破益州(今四川广汉北)、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巴郡(今四川重庆北嘉陵江北岸)等,控制益州大部。后为益州从事贾龙所破。

历史概况

东汉末期益州反贼,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数千人,先杀绵竹令,进攻雒县,杀郗俭,又击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自称“天子”,众至十余万人,遣兵破巴郡,杀郡守赵部。后为益州从事贾龙所破。

陆明 发表于 2025-4-26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汉益州黄巾首领马相之乱及其历史定位》

马相之乱作为东汉末年益州地区规模最大的民变事件,虽在《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典籍中仅得片段记载,然其"旬月之间,破坏三郡"的军事行动,实为研究汉末地方权力结构崩溃与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案例。本文试从三个维度剖析其历史意义。

一、起事背景与组织性质
中平五年(188年)马相以"黄巾"为号在绵竹起事,本质上是东汉王朝统治危机的地方性爆发。其时益州刺史郗俭"赋敛烦扰"(《华阳国志·刘二牧志》),恰逢中原黄巾主力被镇压后流民四散,马相得以聚合"疲役之民数千人",其队伍构成兼具破产农民与流亡戍卒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马相虽借张角余威自称黄巾,但其组织松散、缺乏宗教纲领,与冀州黄巾有本质差异,更多体现为地方性民变。

二、军事扩张与政权建构
马相部在短期内连破绵竹、雒县,击杀郗俭后,迅速控制蜀郡、犍为、巴郡三郡要地,其军事成功源于两点:其一,东汉益州驻军因凉州羌乱被大量抽调,形成防御真空;其二,采取"因粮于敌"策略,吸纳地方豪强武装。其自称"天子"的僭越之举,反映汉室权威在边郡的彻底瓦解。然其政权未建立有效行政体系,仅以军事占领维持统治,终致速败。

三、败亡原因与历史影响
益州从事贾龙能迅速集结"州郡义兵"平定马相,关键在于获得南中豪族支持。马相忽视地方势力平衡,未妥善处理与雍闿、孟获等南中大姓的关系,此其败亡主因。此乱客观上加速了刘焉"废史立牧"政策的实施,为后来刘备入蜀埋下伏笔。范晔将马相归类为"妖贼"(《后汉书·灵帝纪》),实乃正统史观之局限,今当视其为汉末基层治理失败的典型产物。

马相之乱虽历时短暂,却深刻暴露东汉益州统治体系的脆弱性。其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过程,恰是汉末群雄割据前的地方权力重构预演,在巴蜀社会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标本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