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4|回覆: 3

[人物簡介] 嚴政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0-4 1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黃巾軍將領:嚴政,是虛構人物,為了自保刺殺了上級張寶

嚴政,黃巾軍將領,張寶部將,於【[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第2回登場。在朱雋等官軍的攻勢下,固守在陽城。後嚴政刺殺張寶,獻首投降。

人物介紹

嚴政,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不見於正史記載。於小說第二回以黃巾賊將的身份登場。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皇甫嵩和朱儁分別率兵討伐張梁與張寶。朱儁與張寶激戰於陽城,後得劉備三兄弟率部投奔,張飛陣斬張寶部將高升,劉備獻計破了張寶的妖術,從而將張寶困死在陽城內。在朱儁和劉備的攻擊下,嚴政自知必敗,最終殺張寶投降。

小說原文

朱俊引兵圍住陽城攻打,一面差人打探皇甫嵩消息。探子回報,具說:“皇甫嵩大獲勝捷,朝廷以董卓屢敗,命嵩代之。嵩到時,張角已死;張梁統其眾,與我軍相拒,被皇甫嵩連勝七陣,斬張梁於曲陽。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送往京師。餘眾俱降。朝廷加皇甫嵩為車騎將軍,領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盧植有功無罪,朝廷復盧植原官。曹操亦以有功,除濟南相,即日將班師赴任。”朱俊聽說,催促軍馬,悉力攻打陽城。賊勢危急,賊將嚴政刺殺張寶,獻首投降。朱俊遂平數郡,上表獻捷。

熊委 發表於 2025-4-4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國演義〗中嚴政之形象塑造與歷史虛構】

在【三國演義】第二回中,羅貫中筆下的嚴政雖為虛構人物,卻承載着特殊的歷史敘事功能。此人物之設置,實為演義體例中"以虛補實"的典型手法,其行為邏輯與形象塑造皆服務於小說整體架構與道德評判體系。

嚴政之出場,正處於黃巾起義的關鍵節點。據演義所載,當朱儁合圍陽城之際,這位張寶部將的"刺主獻降"行為,實為羅貫中對歷史進程的文學化處理。考諸【後漢書】【三國志】,張寶之死本無詳載,更無嚴政其人。小說家虛構此情節,既填補史書闕文,又暗合"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儒家倫理——通過部將反噬的戲劇性場面,強化對黃巾"亂賊"的道德批判。

細究文本,嚴政的叛殺行為被表述為"賊勢危急"時的自保之舉。這種功利主義的形象塑造,恰與劉備集團的"忠義"形成鮮明對照。羅貫中在此運用了傳統史傳中的"互見法":皇甫嵩平張梁用堂堂之陣,朱儁克張寶則借叛將之手,兩相映襯間,既避免戰事描寫的重複,又暗示黃巾內部的分崩離析乃其敗亡主因。

從敘事結構觀之,嚴政的出現完善了黃巾三首領的結局譜系:張角病亡、張梁戰死、張寶遭弒。這種層次分明的安排,使讀者對黃巾之亂的平息產生"天數已定"的認知。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情節緊隨皇甫嵩捷報之後,形成軍事壓力促成內變的因果鏈條,展現小說家對歷史邏輯的文學重構。

嚴政雖為工具性人物,卻折射出明代歷史演義創作的典型特徵:在"七實三虛"的原則下,通過虛構人物推進情節、強化主題。這種創作手法既保全了歷史主幹的可信度,又賦予文學敘事以戲劇張力,可謂演義文體成熟的重要標誌。後世讀者當以"知人論世"的態度,辨明其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別。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9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4-10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演義】中嚴政形象考略

嚴政作為【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雖不見於正史,卻在小說敘事中承擔了重要的結構性功能。其刺殺張寶之舉,既體現了黃巾軍內部的結構性矛盾,亦折射出羅貫中"尊劉抑曹"的創作傾向。

一、虛構人物的歷史語境
嚴政登場於黃巾起義的關鍵階段(184年),正值張角病逝、張梁敗亡的轉折點。羅貫中刻意在陽城之戰中設置此人物,實為加速黃巾軍潰敗的敘事需要。【後漢書·皇甫嵩傳】僅載張寶"為其部曲所殺",而小說將這一模糊記載具象化為嚴政的叛降行為,既補全史書空白,又強化了"官軍正義性"的敘事邏輯。

二、行為動機的深層解讀
嚴政的刺殺行為被表述為"賊勢危急"下的自保之舉,此描寫暗合傳統史觀中"盜匪無義"的認知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小說特別強調朱儁獲知皇甫嵩捷報後加強攻勢的細節(【演義】第二回),實為嚴政叛變構建合理性——通過外部壓力激化內部矛盾,這種手法在【演義】中屢見不鮮(如呂布刺董卓)。

三、敘事功能的文學考察
作為工具性人物,嚴政的存在價值有三:其一,避免主要角色劉備直接參與殺害張寶的道德爭議;其二,以"以下克上"的情節暗示黃巾軍違背倫常的必然敗亡;其三,通過叛降結局反襯朱儁"平數郡"的功業。這種處理方式,與【演義】對張魯部將楊松等叛將的描寫一脈相承,共同構成"失道者眾叛親離"的勸誡範式。

結語
嚴政雖屬文學虛構,卻生動體現了【三國演義】"七實三虛"的創作特徵。其形象既服務於黃巾敘事的收束需要,也承載着傳統政治倫理中對"忠義"的價值評判。此類人物的設置,恰是演義小說平衡史實與藝術想像的精妙之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