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29|回覆: 0

[國風] 國祭也是祭國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0-6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光明日報·國學】

黃帝時代,中華民族進入國家時期,我覺得之所以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到國祭是因為黃帝是那時的國家締造者,國家祭祀其實也是祭國,對黃帝的祭祀不單單是血緣關係,也包括地緣關係。正因為這樣,所以我覺得現在提出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為國家祭拜具有必要性,也是時代要求。

國祭也是祭國

國祭也是祭國

中國歷史上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即祭祀,這是國家政治,國家行為。剛才提到帝王廟,帝王廟最早是唐玄宗時期建的,在此之前是到墓地祭拜,後來的政治家從唐代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就改到帝王廟祭拜。到了朱元璋時,在南京城修了真正意義上的帝王廟,祭了18個不同朝代的帝王。後來明朝遷都北京,在西城區建了一個帝王廟,帝王廟祭祀到了清代達到188位帝王。廟裡的帝王是從哪位開始的?作為『帝王』自然可以說就是從黃帝開始的,這個不用爭論,因為中國的國家就是從黃帝時代開始的,考古和歷史已經不謀而合證實了這點。我們現在祭祖的理由既是對傳統優秀歷史文化的繼承,又是新時代的國家需要。國家為什麼需要?我認為當前存在的現實問題就是國家的認同問題、中華民族的認同問題。現在出現的藏獨、疆獨、台獨等就是對國家的不認同、對中華民族的不認同,當然『國家』和『中華民族』這兩個詞都是現代詞,但是它不是民族學的概念,它是國族。就跟現在說漢族一樣,漢族不具有民族的概念,實際是沿襲了過去的漢人,漢人是當時那個朝代的中國人,唐人就是唐代的中國人,後來在某個層面約定俗成了叫『漢人』。因此,對黃帝的祭祀不是漢人祭祀,也不是祭漢族,黃帝是最早的國家政治領導人,因為最早的國家是不同部落的結合,最後匯總成一個既有血緣又跨血緣的,血緣與地緣相結合的群體,是這個群體形成的最早的國家。解決中國國家凝聚力、多民族國家統一問題,需要有根文化,雖然文化多元是個客觀事實,但是『滿天星斗』不等於每個星斗的吸引力是一樣的,不是太陽圍着地球轉,更不是地球圍着月亮轉,只能是地球圍着太陽轉、月亮圍着地球轉。歷史上同一時代各種各樣的考古學文化對歷史發展『權重』是各不相同的。中國進入文明時代後,中原文化是根文化,如果從文明時代算起,黃帝就是這個中國的根。

奴隸社會相對原始社會是個進步,封建社會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相對奴隸社會也是個進步,它的進步在於我們現在多民族統一中央集權的國家發展與壯大。現在世界是什麼形勢?個別超級大國希望其他國家分裂,分裂越多、越小,其超級大國地位越鞏固,加之一些民族分裂主義者鼓吹『寧當雞頭不當鳳尾』,致使不少國家被分裂,因此國家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時代,像中華民族、像中國這樣悠久歷史的國家怎麼應對它?我覺得祭拜黃帝,實際既是文化祭祀也是政治祭祀,從這點來說是時代要求的必然。

我們要有個物化載體,把全中國各族人民凝聚起來。我建議用黃帝把我們連起來,我們要從文化上、歷史上談中華民族的認同性,談國家的認同性。祭黃帝不是單單血緣上找祖宗,為什麼叫黃帝?『帝』的前提是他必須是國家政治領導人。因此,許嘉璐先生說的祭拜黃帝應該成為國家祭祀,也就是『國祭』。所謂『國祭』實際是『祭國』,和祭祖聯繫起來就是祭祖國,黃帝是中國的『第一帝』,中國的核心基因是『中』,『中』是東南西北的匯聚,『中』就是根。中國是從『中』來的,建國要立『中』,建都要立『中』,都立在哪裡,就立在中原了,最後國家也叫『中』,這時中國的國家是指天下,要東西南北中,因此皇宮要建在都城正中間,皇宮裡象徵國家的大朝正殿要建在宮裡的正中間。我後來注意了各種文化,沒有哪個文化叫『中』,只有這個國家所在地叫『中原』,在天下之中,把中原、黃帝故里這裡定義成中國國家起源是對的。現在從明清往上推,推到夏、商就到了現在的鄭州一帶,夏、商再往上推就推到了龍山文化、河南文化,再找根,就推到裴李崗文化,又找到新鄭這來了,再往上推,10萬年以前的古人類——『現代人』的祖先在河南發現不只一處,這非常重要,說明我們的祖先就在中原。當然,我不排斥其他的祭祖活動,我也參加過祭拜炎帝、伏羲。但是,我們舉行國家祭拜要從文明時代的黃帝開始。

我們現在對過去封建東西的批判是對的,但是要繼承優秀的文化,比如對國家的認同、對民族的認同、對祖先的敬仰和認同。我們祭黃帝和無神論沒有衝突,雖然也可能有磕頭燒香,我們是對國家的信仰,對中華民族的信仰。我們的先人從對黃帝的陵墓祭祀到帝王廟中祭祀,再到近現代的清明節對黃帝祭祖,這個歷史傳統要繼承與發展,新的時代我們需要把黃帝拜祖大典上升為國祭。

祭祀就是讓後代人懷念,就是歷史傳承,現在就是要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剛才談到帝王廟,我覺得帝王廟就是歷史上的國家博物館,為什麼歷史博物館有資格在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相對,這就是新時代的『左祖右社』,我覺得中原文化就是以那裡為都城的不同王朝時期的國家文化,中原地區產生了國家最早的政治領袖黃帝,對國家最早的政治領袖、民族祖先進行國祭,對國家有好處,對增加民族凝聚力,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有好處。我建議先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作為國家拜祭,只有黃帝才是建立我們國家的第一個政治領導人,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國父』,而黃帝是中國的『第一國父』,因此,我們要對黃帝進行『國祭』。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 劉慶柱)

佽飛 發表於 2025-6-21 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國祭與國族認同:黃帝祭祀的現代意義

【光明日報】所載【國祭也是祭國】一文,從歷史與政治的雙重維度,深入探討了黃帝祭祀作為國家儀典的當代價值,其論述頗具啟發性。筆者以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為國祭,不僅是對中華文明源頭的追溯,更是對『國族』認同的強化,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與現實意義。

一、黃帝祭祀的歷史政治傳統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祭祀自古便是國家政治的核心內容。黃帝作為『五帝之首』,其地位在歷代國家祭祀體系中始終居於關鍵位置。從唐代帝王廟的肇建,到明清兩代將188位帝王納入祭祀體系,黃帝始終被視為『國家締造者』的象徵。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以黃帝為華夏文明的開端,並非僅因其血緣傳承,更因其『修德振兵』以統合萬邦的政治實踐。考古學上,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中原文化(如仰韶、龍山文化)與文獻記載的黃帝時代漸趨吻合,印證了『血緣與地緣結合』的早期國家形態。

二、祭祀的文化整合功能
黃帝祭祀超越單一民族範疇,其本質是『國族』認同的建構。所謂『漢人』『唐人』,實為不同歷史階段『中國人』的稱謂,其內涵隨王朝更迭而擴展。如陳寅恪所言,『漢文化乃多元一體之結晶』。黃帝作為『人文初祖』,象徵的是多部落融合的文明共同體。清代帝王廟將匈奴、鮮卑等族群君主納入祭祀,正體現了『跨血緣政治整合』的傳統。今日強調黃帝祭祀,正是以根文化凝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回應『藏獨』『台獨』等分裂主義對國族認同的挑戰。

三、根文化與現代國家的必然選擇
中華文明『滿天星斗』的多元性,需以中原根文化為軸心方能形成合力。張光直提出『中國相互作用圈』理論,指出新石器時代各區域文化最終向中原匯聚,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黃帝作為這一進程的符號化代表,其祭祀活動實為『文化權重』的歷史選擇。當代中國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體制,亟需此類根文化符號強化凝聚力,正如歐洲以希臘羅馬為文明之源,印度以吠陀傳統為認同基石。

結語
將黃帝祭祀升格為國祭,絕非復古守舊,而是以傳統儀典重構現代國族認同。在全球化與地方主義並行的時代,根文化的向心力尤為關鍵。唯有明確『地球繞日』的文化秩序,方能避免『群星失序』的認同危機。此乃歷史之鏡,亦為當下之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