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0|回覆: 1

[成語典故] 寄人籬下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10-7 07: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寄人籬下】相關人物

張融(444—497)中國南朝齊文學家、書法家。字思光,一名少子。

【寄人籬下】涵義

寄:依靠;籬:籬笆。願意是想鳥巢一樣寄居在籬笆底下,用以比喻依附別人生活,無法自立。

【寄人籬下】出處

【南齊書·張融傳】:“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寄人籬下?”

【寄人籬下】辨析

【寄人籬下】讀音:jì rén lí xià

【寄人籬下】近義詞:依人籬下、俯仰由人、仰人鼻息

【寄人籬下】反義詞:自立門戶、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寄人籬下】用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寄人籬下】造句

1、林姑娘不願意過那種寄人籬下的生活。

2、我寧可住在這破茅草屋中,也不願去寄人籬下,看人臉色過日子。

3、長期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她養成委曲求全的性格。

4、你寫文章要是一味模仿別人的風格,寄人籬下久了便會失去自己的特色。

5、我得趕快出去找份工作,總不能一輩子過寄人籬下的生活。

6、我雖生來孤苦,從小寄人籬下,受盡痛楚,但能發憤圖強,努力不懈,乃有今日的成就。

7、想到此種寄人籬下的生活,非英雄好漢所當為。,他的內心就極為苦悶。

8、我富足有餘酒食徵逐,還沒到飢不擇食寄人籬下,到他們門裏混飯吃,成為他們圈牢養物的地步。

9、一個身世坷坎的孩子,顛沛流離寄人籬下,但他卻繼承了精靈大陸幾大種族的優點,在艱難的環境下他的生存能力也一步一步得到提升。

10、自從父母雙亡後,他就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

【寄人籬下】成語典故:

在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有個名叫張融的讀書人,是長史張暢的兒子、郎中張緯的孫子。他生性怪僻,舉止奇特。張融雖然身材矮小,面貌醜陋,但走路的時候卻喜歡昂首挺胸,旁若無人,而且他反應機敏,對別人的提問常常對答如流。

南齊太祖蕭道成在沒有做皇帝的時候,就很欣賞張融的才學和品格。張融能言善辯,講話幽默。有一次張融請假回鄉,蕭道成問他家住在哪裏。張融回答說:“我住在陸地上但不是房屋裏,住在船上但不是水上。”蕭道成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就問張融的親戚張緒。張緒告訴皇上說:“張融家住在東山附近,沒有固定的住處。暫且將一隻小船牽上岸邊,全家人住在裏面。”蕭道成聽了哈哈大笑。還有一次,蕭道成曾當面答應授任張融為司徒長史,然而卻很長時間沒有正式下詔書。一天,張融騎着一匹瘦得可憐的馬上下朝。蕭道成看見了就問他:“你的這匹馬怎麼這麼瘦啊?你每天給它多少飼料?”張融回答說:“我答應餵它一石粟,可是我並沒有真的餵給它啊!”蕭道成明白了張融的意思,隨即正式下詔授任張融為司徒長史。

有一次,蕭道成與張融探討書法。蕭道成說:“你的書法已經頗有骨力,但還缺少二王的法度。”張融回答說:“陛下不應該說我缺少二王的法度,應說二王缺少我的法度。”在寫文章方面,張融也主張要有獨創性,要有自己的風格。他在【門律自序】中寫道:“作為男子漢大丈夫,寫文章應當像孔子刪編【詩】、【書】,制定【禮】、【樂】那樣,發揚自己的創造性,為什麼要模仿別人,像鳥雀那樣寄居在人家的籬笆下面呢?”

【寄人籬下】成語接龍:

寄人籬下→下筆成章→章決句斷→斷梗飄萍→萍水相逢→逢場作樂→樂不可極→極口項斯→斯斯文文→文過其實→實心實意→意望已過→過從甚密→密雲不雨→雨過天青→青蠅弔客→客死他鄉→鄉壁虛造→造微入妙→妙想天開→開心見腸→腸肥腦滿→滿而不溢→溢美之語→語長心重→重熙累洽→洽聞強記→記功忘失→失精落彩→彩衣娛親→親痛仇快→快意當前→前挽後推→推食解衣→衣錦晝行→行不勝衣→衣弊履穿→穿雲裂石→石火光陰→陰陽怪氣→氣克鬥牛→牛聽彈琴→琴瑟不調→調朱弄粉→粉裝玉砌→砌紅堆綠→綠水青山→山吟澤唱→唱對台戲→戲蝶游蜂→蜂附雲集→集思廣議→議論風發→發政施仁→仁柔寡斷→斷梗飄蓬→蓬生麻中→中風狂走→走馬赴任→任重才輕→輕重失宜→宜嗔宜喜→喜行於色→色色俱全→全神貫注→注玄尚白→白雪茫茫→茫無涯際→際遇風雲→雲涌飆發→發人深思→思斷義絕→絕子絕孫→孫康映雪→雪窗螢几→幾不欲生→生聚教養→養精蓄銳→銳挫氣索→索垢吹瘢

 
田冉昌 發表於 2025-4-10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寄人籬下"之文化意蘊與處世哲學】

"寄人籬下"一詞,典出【南齊書·張融傳】,其字面意象取自飛鳥暫棲籬間,深層則隱喻人生依附之態。張融"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之語,實為士人精神獨立之宣言。細究此語語境,乃張融面對權貴徵召時所作表態,其"何至因循"四字尤見風骨,將被動依附與主動創造形成鮮明對比。

考其字形,"寄"從宀奇聲,本義為託付,引申有暫時、非本然之意;"籬"從竹離聲,本為隔離之物,在此卻成暫棲之所。二字組合,構成強烈的空間隱喻——以他人界限為自身存續之所,此中矛盾正是成語張力所在。張融其人"居船非水,在陸非屋"的生存智慧,恰是對"寄人籬下"困境的創造性超越。

從思想史觀之,此語折射南北朝士族政治下的生存困境。當時門閥制度森嚴,寒士欲展抱負,往往不得不依附權貴。然張融以"制禮樂"自期,實承孔子"述而不作"之教而更進一層,暗含"士當為天下立制度"的儒家理想。其反詰語氣中的激憤,與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異曲同工,共構六朝士人精神抗爭的譜系。

今人用此成語,多側重其"仰人鼻息"的消極面,然張融本意實含積極警示。觀其生平,雖曾暫棲權門,終以【海賦】【門律】等獨創之作留名青史,恰證"寄人籬下"非常態,自立創新方為正道。故智者當如張融,縱處困厄亦存"制禮樂"之志,將暫時依附轉化為精神蓄勢之機。

現代社會雖無封建籬障,然職場依附、學術跟風等新型"寄人籬下"現象猶存。真正的處世智慧,當如【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訓,在暫棲時積累羽翼,終至"自立門戶"之境。張融的生存策略提示我們:物理空間的依附未必導致精神矮化,關鍵在保持"制禮作樂"的主體意識。此即成語歷千載而彌新的現代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