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87|回覆: 1

[禮儀交流] 拜禮揖禮淺議[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1-21 16: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先人行禮與起居方式有關。一直到宋代前,正規場合都多用正坐,就是跽坐。拜禮是源於正坐方式的禮儀,孑遺到今天的跪拜禮可以看出先民席地而居的起居習慣。故此,禮儀按照跪坐與站立可粗分爲兩大類,拜與揖。

凡『拜』必先跪坐。【說文】:『跪,拜也。』段玉裁註:『所以拜也。』就是說,跪是用以行拜禮的,因爲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來作『長跪』姿態,才能行拜禮。

『揖』是拱手禮,以站立姿態不需跪拜,禮節較拜禮要輕一些。【史記•高祖本記】:『酈生不拜,長揖。』【漢書•周勃傳】:天子『至中營,將軍亞夫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所以,揖禮用在較輕的場合,或者作爲軍禮相見。

而跪拜禮,因行禮姿勢不同或行禮次數差異,而有不同的名稱,但它們統稱爲『拜』。【周禮•春宮•大祝】中有『九拜』(注意,這是九種拜法,並非後世誤解的拜九次。):『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東漢鄭玄註:『奇拜謂一拜也;褒讀爲報,報拜,再拜是也。』奇拜之奇,當讀爲奇偶之奇(jī) ,奇拜,就行一次拜禮;褒拜,就是再拜,行兩次拜禮。古人行禮多用一拜;有時用兩拜,表示更加恭敬。

空首——跪拜禮中的『空首』禮:是下跪後兩手拱合,男子左手壓右手,舉手加額,然後彎腰鞠躬,手觸地或者手與心平,頭順勢觸在手上。因爲頭不至地而至手,所以稱爲『空首』,也稱爲『拜手』,簡稱爲『拜』。它是當時一種通常的禮節,平時行一次空首禮,也稱做『拜』。孫詒讓說:『凡經典男子行禮單言拜者,皆即空首,詳言之則曰拜手,略言之則曰拜。』(【周禮正義】卷四九)『拜』是一次空首禮,有時爲了表示更加尊敬而行兩次空首禮,就稱爲『再拜』。如【儀禮•大射禮】:『公降一等,小臣正辭。賓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

隆重的禮儀爲稽首,頓首禮。

頓首——前面動作同空首禮,只是這種頭要輕輕觸地;

稽首——『稽』是留的意思。前面禮節同空首、頓首,頭緩緩觸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後,停留時間較長 。

肅拜——是相對較輕的禮節,舉手加額,手向下與心平,頭於半空止。一般是女子行禮,或者軍旅中人)。

關於跪拜禮儀的一些誤解:

很多人認爲,『三跪九叩』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禮節,並常藉此作爲批判封建禮教的有力佐證。實際,三跪九叩並非漢民族傳統禮儀內容。

『三跪九叩』的出處: 清•昭連【嘯亭雜錄•內務府定製】:『福晉父率闔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清•昭連【嘯亭雜錄•內務府定製】:『福晉父率闔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而華夏禮儀中講究禮數的恰如其分,『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所以,華夏禮儀最高才四拜,那是對先師、君父、天地才有的大禮;一般來說,再拜(拜兩次)即是相當尊敬的禮儀,一般只有一拜而已。【禮記•雜記下】載:有一次孔子的馬廄失火燒毀,同鄉來慰問,孔子答拜表示感謝,『拜之士一,大夫再。』孔子對於士這一階層的人只拜一次,對於比士高一級的大夫,就再拜——拜兩次。

從某些方面,清代與其說繼承了華夏文化,還不如說那是扭曲異化。文化的傳承需要深厚的歷史積累,外來民族若只從皮毛出發,必然忽視文明的內核與精髓。如果說復興五千年華夏文明,必然要穿越歷史的霧障,用心去捕捉久遠的光芒。漢服復興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是,這個過程,需要一顆不偏不倚、不驕不躁的心。

相關帖子

傳甲龍崇 發表於 2013-3-4 09:45 | 顯示全部樓層
看後感悟了點,收下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