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0|回复: 2

[成语典故] 舌剑唇枪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10-10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舌剑唇枪》涵义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舌剑唇枪》出处

元·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见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宽安。”

《舌剑唇枪》辨析

《舌剑唇枪》读音:shé jiàn chún qiāng

《舌剑唇枪》近义词:唇枪舌剑

《舌剑唇枪》反义词:促膝谈心

《舌剑唇枪》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辩论、争论激烈的场合

《舌剑唇枪》造句

1、这样吹胡子瞪眼睛,舌剑唇枪的激烈争吵,可以说还从未有过。

2、这样的会议可想而知,统帅部高级将领们争得舌剑唇枪,面红耳赤。

3、看来又是一场舌剑唇枪的硬仗,他有心栽赃我就不用再客气了。

4、图拉腾同李斌舌剑唇枪之时,赤峰城依然炮火不断,牵扯着每个人的心,不知道哪颗不长眼的炮弹,会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5、因此在双方安插的人员经过了几句舌剑唇枪的交火之后,在场的丝农们都被引导到支持新丝路丝绸织造厂的立场上来,形成了一边倒的局面。

6、凡在一场政策大辩论中,真理往往是在少数人手里,否则也就无需舌剑唇枪了。

7、苍松苍穹双双死拖活拉,拦住了钟问天,比山下秦迪对流云师太,昆仑派与峨嵋派舌剑唇枪那幕,还要恶劣数倍。

8、两人在过堂里终于舌剑唇枪了。

《舌剑唇枪》成语接龙:

舌剑唇枪→枪声刀影→影形不离→离奇古怪→怪事咄咄→咄咄怪事→事在萧墙→墙上泥皮→皮里抽肉→肉食者鄙→鄙俚浅陋→陋巷箪瓢→瓢泼大雨→雨鬣霜蹄→蹄闲三寻→寻根追底→底死谩生→生关死劫→劫数难逃→逃之夭夭→夭桃秾李→李白桃红→红灯绿酒→酒绿灯红→红粉青楼→楼阁亭台→台阁生风→风流潇洒→洒洒潇潇→潇洒风流→流水行云→云阶月地→地瘠民贫→贫贱不移→移情遣意→意兴索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风扇火→火尽灰冷→冷言冷语→语近指远→远亲近邻→邻女窥墙→墙面而立→立锥之地→地狱变相→相时度力→力不能及→及时行乐→乐极哀来→来因去果→果刑信赏→赏罚分审→审曲面势→势倾朝野→野心勃勃→勃然变色→色衰爱弛→弛魂宕魄→魄散魂消→消极怠工→工力悉敌→敌不可假→假眉三道→道殣相属→属人耳目→目挑心招→招摇过市→市井之臣→臣门如市→市井无赖→赖有此耳→耳濡目及→及第成名→名同实异→异端邪说→说长说短→短吃少穿→穿针引线

田光 发表于 2025-4-16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舌剑唇枪"的修辞张力与语境适配》

"舌剑唇枪"作为汉语修辞格中极具战斗意象的成语,其价值不仅在于描摹言辩之激烈,更在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隐喻系统。考其源流,元杂剧《渑池会》首创此语时,正值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军事喻体爆发期,与"笔扫千军""口诛笔伐"等词共同构成文士论战的修辞矩阵。

从语言学角度析之,"舌剑"与"唇枪"构成典型的互文结构。舌体柔软而喻刚硬之剑,唇形丰润而比尖锐之枪,此种矛盾修辞恰合《文心雕龙》"夸饰有度,变通适会"之旨。近世学者钱钟书《管锥编》论比喻时,特举此例说明"以柔克刚"的修辞辩证法。值得注意的是,该成语在明清小说中多用于描写市井争讼,至近代则转向政治论辩场域,这种语用迁移正反映汉语修辞的社会适应性。

今人使用此语,当注意三重境界:其一为形似,争辩双方需具"锋刃相向"之态;其二为神似,言辞须有"刺中要害"之效;其三为度衡,《论语》所谓"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的竞技精神,方为此语正道。观当代网络论战,常见滥用此语者,将市骂村诟误作唇枪舌剑,实未解"修辞立其诚"(《周易·乾》)的古训。

至若成语接龙之戏,虽属文字小道,然"枪声刀影"至"流水行云"的转接,暗合由武入文的传统士人理想,恰如苏轼《赤壁赋》"横槊赋诗"之境。此等文字游戏,正是汉语弹性与张力的绝佳体现。
周佐 发表于 2025-4-1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舌剑唇枪"的修辞张力与文化意蕴》

"舌剑唇枪"作为汉语修辞的经典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交锋的表象,更蕴含着华夏文明特有的论辩智慧。从《渑池会》"唇枪舌剑定江山"的典故可见,该成语自元代起就被赋予经世济民的文化重量,其修辞张力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兵器隐喻的暴力美学
"剑""枪"的冷兵器意象将语言暴力合法化,形成独特的修辞暴力美学。这种将口舌之争升华为战场对决的思维,暗合《鬼谷子》"说人之法,如临刀兵"的纵横家传统。在"枪声刀影"的接龙延续中,更凸显汉语以武喻文的思维定式。

二、褒义用法的文化密码
与西方修辞学将激烈争辩视为非理性不同,该成语的褒义属性折射出"君子之争"的儒家伦理。《论语》载"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正是将对抗规范化的文化心理在语言层面的投射。例证中"政策辩论""统帅部争论"等严肃语境的使用,印证其被认可的正当性。

三、音韵结构的战斗性
四字平仄相间(平仄平平)形成铿锵节奏,"舌剑"(入声)与"唇枪"(阳平)的声调对比,模拟出攻防转换的韵律。这种语音造型艺术,与"影形不离""离奇古怪"等接龙词组的音韵链共同构成汉语特有的声音兵器库。

当代社会尤需注意该成语的使用边界。若如例证中沦为"栽赃""炮弹"的帮凶,则背离"君子以文会友"的传统。真正的"舌剑唇枪"当效法庄子濠梁之辩,在"潇洒风流"的接龙意境中,实现"真理越辩越明"的文化本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