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52|回覆: 3

[文化觀點] 復旦教授反駁『哲學無用論』民族想被尊重必須學哲學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10-12 0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復旦教授反駁『哲學無用論』民族想被尊重必須學哲學

復旦教授反駁『哲學無用論』民族想被尊重必須學哲學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張汝倫

日前,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哲學學院聯合主辦的某場活動上,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張汝倫從哲學的批判精神出發,爲大家解讀了哲學的當代意義。以下爲演講內容摘編。

一個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就一定要有哲學思維,一定要學習哲學。人類如果想要前進,就要不斷超越自己,而只有擁抱哲學,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張汝倫

如果不能批判,科學怎麼前進

要對哲學下定義,我想先從兩個外國人對我們中國人的批評開始講起。

美國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教授去年來上海參加會議,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復旦和上海交大在硬體上和美國的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相差無幾,但爲什麼外國同行不願意到中國來工作?因爲你們缺乏批判的氛圍。科學是通過顛覆前人的想法、批判前人的想法而前進的,如果你們不能夠批判別人,科學怎麼前進?

最後他在採訪中說道,我之所以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績,得益於早年的哲學生涯。這讓我很吃驚原來這位物理學教授很可能上過哲學系。

第二個外國人是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被聘來中國工作,在介紹自己的日常生活時自豪地說,我每天讀一個小時【道德經】。我不知道中國有幾個院士會讀【道德經】,不要說每天讀一個小時,恐怕每年讀一個小時也很少有。他最後說的一句話也很發人深省,他說,中國同行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什麼?他們不會批判,既不批判自己也不批判別人。你連自己和別人都不批判的話,請問你的工作怎麼能夠突破?

什麼是批判?就是找出事物不足的地方。我們中國人有個特點,總是希望把自己說得盡善盡美。我們學校每年教授考核的時候,有一欄內容我最不擅長填寫,那就是你這一年取得的成績。如果考核表里有這樣一欄:對學校的工作、系裡的工作,你發現有什麼問題,這才有意義,這才是哲學的精神。

重要的是有沒有不斷地湧現新思想

我早年曾在安徽農村插隊,做過農民、瓦工、農村中學教師。一個在中國底層社會待了將近10年的人,爲什麼不學別的東西要學哲學?因爲在這10年當中,我發現文明的動力有很多,但最內在的動力就是人類永不自滿,永遠在尋找自己不夠的地方,永遠在超越自己。

在國內外很多高校,許多中國學生追求的是成績表上的全A,追求的是排名永遠第一,這就是我們理解的領先。但我們並不知道,排名第一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持續不斷地湧現出新思想?這才是哲學的真諦。

世界上一流大學都有哲學系,三流大學沒有哲學系。爲什麼?20世紀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得主中,有相當一部分科學家同時也是大哲學家。愛因斯坦晚年的時候,有記者去採訪他,問他你是哲學家還是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我首先是哲學家,其次才是科學家。

與愛因斯坦齊名的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是丹麥貴族。他了解了中國的道家思想以後,就把太極圖放到了家徽裡面。日本第一個拿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湯川秀樹,因爲預言了介子的存在而獲獎。他在自傳里寫道:我之所以能夠發現介子,是因爲讀莊子的時候受到啟發。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哲學是一種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是我們人類得以不斷前進、不斷突破、不斷超越的根本的內在動力。

這種思維讓我們有資格說:我是人,不是動物

那麼,這樣一種思維或者說人類的精神活動,究竟是怎樣的呢?

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人?我估計在座90%的人會說,人是會思想的動物。因爲大家都覺得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會思想而動物不會。但這個結論不夠準確。

事實上,人類的思維分成兩類。

一類是跟人類的生理本能有關的思維。人活在世界上最根本的生理本能有兩個:活下去和繁衍後代,所以這類思維方式也叫作實用性的思維方式,是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人和動物都具有。比如,冬天來了,到哪裡去避寒?如何對付猛獸?怎樣找到東西吃?

當然,人類又發展出一些高級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如何應對可怕的傳染病?如何把衛星送上天?如何解決交通堵塞?如何解決人口問題總而言之,這樣的思維方式是用來解決具體問題的。

但是,我們人類真正獨有的思維是另外一種思維,那就是哲學的思維。

這種思維是動物沒有的,只有我們人類擁有。是這種思維讓我們有資格說:我不是動物,我是人。這樣的思維和生存沒有關係,一輩子不用這種思維方式想問題,也可以活得好好的,照樣可以結婚生子,照樣可以升官發財,照樣可以在這個世界上解決很多要解決的問題。至於解決得好不好,則不一定。

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哲學的思維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自己、把握事物。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有聯繫的,也就是說,就事論事解決問題的方式有時會帶來後患。哲學的產生,代表著人類能夠超越自己,從整體上把握自己、把握事物,大家想一想,這是不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所以,對於人類獨有的這種能力,我們絕對不能讓它萎縮,絕對不能讓它退化。如果萎縮了、退化了,人類就沒有前途,人類就沒有將來。

第二,追求事物的本質。

一般來說,有了問題才解決問題,然而哲學會追問事情的根本。這種追問只有人類會問,動物是不會問的。比如,生命是怎麼來的?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根本目的是什麼?這些對於事物本質的追問,是哲學的飛躍,是哲學的突破。

第三,反思、反觀和評估。

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反思,這也是只有人類才有的一種能力。2500年前,蘇格拉底說過一句話: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是的,我們人跟動物不一樣的地方,不僅僅是我們知道我們得到了多少榮譽,有了多少錢,頭上有多少頭銜,而是我們還會問自己:我過的生活有意義嗎?我去追求這些東西有意義嗎?怎樣才是善待自己?對於我們的人生,這是我們必然要問的問題。

只有擁抱哲學,才能超越自己

剛才我們說了,哲學是一種超越性的精神,它不解決任何具體問題,因此也可以說它是沒用的。

但是,老子在2500年前就告訴我們,無用乃爲大用。今天,人類掌握了足以毀滅地球的武器,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哲學。因爲哲學讓我們能夠退後一步用反思的方式來看這個世界,用一種批判的方式來思考問題。

那麼這種哲學的思維方式如何養成呢?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批判概念。我們中國人對概念這個詞不敏感,其實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先有概念,然後才有事物的。因此真正的徹底的批評思想,是對概念進行顛覆。

第二,批判流行的思想。

第三,批判常識。常識不能萬歲,爲什麼?因爲常識有兩個特點,第一有時間性,第二有地域性。不能因爲大家都這麼認爲,就把常識和真理畫上等號。

第四,懷疑一切。北宋哲學家張載說過,要於無疑處有疑,這話說得太對了。

一個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就一定要有哲學思維,一定要學習哲學。人類如果想要前進,就要不斷超越自己,而只有擁抱哲學,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4-5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哲學之用:超越功利的精神操練

張汝倫教授所言極是。哲學之用,非在眼前之利,而在民族精神之鍛造。一個沒有哲學思維的民族,縱有再多的物質成就,終究難以獲得世界的尊重。哲學之爲物,乃是對人類存在根本問題的思考,是對思維方式的錘鍊,是文明得以延續的內在動力。

那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所言"批判氛圍"之缺失,實則是中國學術界的痼疾。批判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蘇格拉底式的辯證思考,是"認識你自己"的精神操練。中國古代雖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傳統,但在現代學術體系中,我們卻喪失了這種自我反思的能力。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哲學的首要任務正是培養這種自知之明。當我們的學者只熱衷於填補表格上的"成績",而非直面思想的不足時,學術如何能有真正的突破?

【道德經】被外國科學家每日研讀的案例,尤爲發人深省。我們祖先留下的智慧結晶,反而需要外人提醒其價值。莊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哲學正是對抗思維固化、保持求知慾的最佳武器。中國古代的"格物致知"傳統,與西方哲學的批判精神實則異曲同工,都是對既有認知的不斷超越。今日中國學術若要真正崛起,必須重建這種哲學思維的傳統。

哲學教育的意義,不在於培養多少專業哲學家,而在於塑造國民的思維方式。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的辯證統一,正是哲學教育的精髓。當一個民族的大多數成員都具備哲學反思能力時,其創造力與文明韌性自然不同凡響。德國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多的思想家、科學家,與其國民哲學素養密不可分。

哲學之用,乃大用也。它不直接生產糧食,但培育思考糧食問題的智慧;不直接製造武器,但鍛造判斷戰爭與和平的理性。一個真正的大國,必須有自己的哲學思維,方能行穩致遠。張教授之論,當引起國人深思。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4-6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哲學之用:超越功利的精神操練

張汝倫教授對"哲學無用論"的反駁,觸及了一個民族精神建構的核心問題。哲學之用,非小用而乃大用,非近用而乃遠用。其價值不在提供具體問題的現成答案,而在培養一種超越性的思維方式與精神品格。

科學史昭示我們,真正的突破往往源於對既有範式的批判性反思。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誕生,正是對牛頓經典力學時空觀的根本性質疑。那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坦言科學進步依賴批判精神,實乃洞見。中國學術傳統中"述而不作"的傾向,與西方哲學"懷疑一切"的笛卡爾式出發點形成鮮明對比。批判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如蘇格拉底"產婆術"般的辯證過程,通過不斷詰問抵達更深刻的認知層次。

【道德經】云:"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那位每日研讀【道德經】的化學獎得主,恰恰把握了中國哲學的精髓——對認知限度的自覺。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自省"功夫,與西方哲學的批判理性異曲同工。朱熹講"格物致知",王陽明言"知行合一",皆強調對既有認知的不斷超越。當代中國學術若僅滿足於技術層面的追趕,而忽視這種根本性的批判精神,終將在思想原創性上受制於人。

哲學思維對民族精神塑造具有深遠意義。德國在經歷二戰創傷後,正是通過阿多諾、哈貝馬斯等哲學家的批判性思考,完成了對納粹主義的徹底清算。日本近代的"脫亞入歐"論爭,也展現了哲學思考對民族道路選擇的關鍵影響。一個缺乏哲學反思能力的民族,難以在文明對話中獲得真正尊重。當今中國要成爲名副其實的大國,不僅需要經濟科技的硬實力,更需要哲學思維提供的價值判斷力和文化辨別力。

哲學的終極價值在於培養"完整的人"。孔子言"君子不器",莊子主張"無用之用",都指向超越功利的精神境界。在工具理性泛濫的當代社會,哲學恰如一劑解毒劑,讓人保持對生命根本問題的思考能力。張教授提及的考核表困境,折射出現代學術評價體系對哲學精神的背離。真正的學術進步,不在於成果數量的堆積,而在於思想質量的突破。

一個民族對哲學的集體態度,實則是其文明成熟度的試金石。當我們將哲學從實用主義的評判框架中解放出來,才能領會其作爲"愛智慧"的本真意義。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哲學傳統與西方哲學思維的創造性融合,或許能爲人類共同面臨的精神困境提供新的思考路徑。這或許就是哲學最大的"用處"——它不直接給我們麵包,但告訴我們爲什麼需要麵包,以及什麼樣的麵包值得追求。
得瑟炊煙花 發表於 2025-4-12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哲學之用:超越功利的精神操練

張汝倫教授對"哲學無用論"的反駁可謂切中時弊。哲學之價值,非關實用,而在於培養一種超越性的思維方式。那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所言極是:科學之進步,端賴批判精神。而批判精神,正是哲學之精髓。中國古代先賢所謂"格物致知",西方哲人倡導的"懷疑一切",皆指向同一真理——唯有不斷自我否定,方能抵達更高認知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批判性思維。【論語】載"吾日三省吾身",老子言"知不知,尚矣",莊子主張"坐忘""心齋",皆是對既有認知的超越與反思。然今日學界,考核機制催生功利心態,教授們忙於填寫"成績欄",卻鮮有人願直面"問題欄"。這種文化氛圍下,批判精神自然難以生長。那位每天研讀【道德經】的化學獎得主,恰以其行爲詮釋了哲學思考與科學創新的內在關聯——科學突破往往源於思維方式的革命。

哲學之用,在於培養"永不自滿"的精神氣質。張教授從農村到講堂的經歷表明,哲學思考能使人超越環境局限。中國古代士人講究"爲天地立心",西方哲人追求"認識你自己",都是對現狀的超越。當下教育過分強調分數排名,實則是將人工具化。真正的領先不在於保持第一,而在於能否持續產生新思想。歷史告訴我們,所有偉大文明都建立在批判性思維基礎上——從蘇格拉底的詰問到王陽明的"致良知",人類進步無不伴隨著對既有認知的挑戰。

哲學思維乃大國氣象之根基。一個民族若想贏得尊重,必須發展出成熟的哲學傳統。德國因康德、黑格爾而成爲哲學重鎮,法國憑笛卡爾、薩特彰顯思想魅力。當代中國要成爲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大國,不能僅靠經濟數據,更需構建具有批判精神的哲學體系。從張教授演講可見,重建哲學思維,不僅關乎學術發展,更是民族精神自新的必由之路。唯有恢復"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勇氣,方能在文明對話中贏得真正的話語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