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首倡者之一:棗祗,在中國社會政治史等占有重要地位棗祗(音zhī),生卒年月不詳,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曾任東阿令、羽林監、屯田都尉、陳留太守等職。因他英年早逝,所以關於他的生平事跡,史書記載有限,但他所首倡的“屯田制”,卻在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生平
投奔曹操
棗祗的出生時間已無法考證,對其活動最早的記錄始於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年)。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東漢王朝內部爆發了其歷史上最後一次外戚與宦官集團的鬥爭。大將軍何進被宦官殺死後,他的部下又全殲了宦官集團。并州牧董卓帶西涼兵進京,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並自任相國,獨攬朝政。他的做法引起了關東各地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豪族地主軍事集團的極大不滿。袁紹、袁術、曹操等關東豪強地主的代表人物,紛紛逃離京師洛陽,到各地組織力量,準備以武力與董卓相抗衡。當時,曹操在陳留也組織了一支5000人的武裝力量,準備討伐董卓。棗祗就是在這個時候奔到曹操麾下,與曹操『始共舉義兵,周旋征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武故事】)。當時棗祗在社會上已經有很大名氣,在他歸附曹操後,袁紹“亦貪祗,欲得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並多次派人禮辟(音pì,指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啟用某些人為自己的屬員)棗祗,都被他斷然拒絕。棗祗的忠誠,令曹操非常感動,因而他深得曹操的器重。
委任東阿令
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占領兗州,自領兗州牧(牧為官名),任命棗祗為東阿令,鎮守東阿。棗祗在東阿期間,致力於勸課農桑,積穀屯糧。並且勤修武備,組織操練東阿軍民,並將東阿城的城防工事加固修繕一新。到興平二年(195年),呂布、陳宮乘曹操出兵徐州之機,突然發難,襲擊兗州,各郡縣紛紛叛離。僅東阿、鄄城、范縣三城仍然忠於曹操。呂布、陳宮占領兗州以後,派兵猛攻東阿城,因東阿城城牆非常堅固,棗祗又率軍民頑強抵抗,因此東阿城始終都沒有被攻下。東阿成為日後曹操反攻呂布,重奪兗州的可靠後方和軍需基地。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上表漢獻帝,任命棗祗為羽林監(官名),宿衛宮中。
屯田制
棗祗的最大貢獻,在於他首倡實施的屯田制,為曹操解決了困擾已久的糧食問題。自東漢靈帝以後,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長期不斷的豪強兼併戰爭,使廣大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農村到處都是“田無常主,民無常居”(【後漢書·仲長統傳】)的局面。不僅廣大農民生活在飢餓之中,就連以搶劫來維持的地主武裝也搶不到糧食,只有靠河蚌和桑椹來充飢。許多軍閥,因為嚴重缺糧而在戰爭中失利。曹操在最初幾年的征戰中,也經常因糧食接濟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棄即將到手的軍事勝利。棗祗在隨曹操鎮壓黃巾軍餘部時,對起義農民亦戰亦耕的兵農合一的做法發生了極大的興趣,並從中受到了啟發。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擊敗了潁川汝南的黃巾軍,奪得了一大批耕牛、農具和勞動力。棗祗就建議曹操利用這些農具,在許昌一帶開墾土地,實行屯田,以解決糧食問題。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任命他為屯田都尉,全權負責屯田事宜。
棗祗在許昌,首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國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制編成組,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萬斛”(【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於是曹操就下令,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後來又接受棗祗的建議,下令軍隊屯田,屯田製得到廣泛地推行。棗祗首倡屯田制的實施,使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北方農業生產,在短期內得以恢復並穩定了下來。失去土地的農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來,許多荒蕪的農田也被開墾,政府也積存了大量的糧食。“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稟皆滿”(【三國志·魏書·任峻傳】),使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屯田制的實施,不僅為曹操解決了令人頭疼的軍糧問題,而且還為他爭取了大量的人口,從而加快了曹操統一北方的進程。棗祗也因此被提升為陳留太守。但可惜的是,棗祗不久就因病去世。事隔多年,曹操對棗祗還念念不忘,追封棗祗為列侯,並讓他的兒子襲其侯位。
寓兵於農、兵農合一
由棗祗首倡實施的“屯田制”,是在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勢力急劇膨脹的歷史條件下,封建國家同豪強地主爭奪對無地流民的控制權,限制豪強地主無限度地奪取土地而採取的一種特殊制度。它不僅在當時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為後世開創了一種大規模的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先例,為後來歷代的封建統治階級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英年早逝
棗祗不幸早死,後來曹操懷念其功績,追贈他為郡太守,同時下令給他的兒子處中封爵,並祭祀棗祗。曹操在【加棗祗子處中爵並祀祗令】中說,大興屯田的結果是“豐足軍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這是棗祗的功勞,是“不朽之事”。對棗祗的功績給以充分的肯定。
主要貢獻
潛心農桑
在東阿縣的歷史上,不乏德才兼備的賢臣良吏,東漢末期的縣令棗祗稱得上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棗祗對農業生產很有研究,他深知民以食為天,主張治理地方,必須以農為本,注重農桑。他任東阿縣令期間,正值東漢末期。由於董卓之亂和連年不斷的軍閥混戰,人民流離失所,大片肥沃的上地被廢棄荒蕪,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破壞。當時,不僅老百姓難以維持生活,就連各軍閥的部隊也都普遍缺乏糧晌。袁紹的軍隊在河北靠採摘桑椹充飢;袁術的軍隊在江淮靠撈水草、摸蚌蛤維持,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景。有的軍隊因沒有糧食而散了伙。棗祗在這種混亂異常的情況下,潛心發展農桑,使得當時的東阿,家家植桑養蠶,戶戶糧食滿倉。東阿如此富庶,惹得當時的一些軍閥垂涎三尺。袁紹曾三番五次勸說棗祗歸附於他,並以高官厚祿相許。棗祗深知袁紹的為人,便屢次之回絕了。公元194年,曹操失去兗州,無立足之地,因得到棗祗和東阿軍民的接濟與支持,才轉危為安。這樣以來,棗祗深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棗祗在發展農桑上是當時屈指可數的人物,特別是後來在幫助曹操推行屯田制度上,更顯示出傑出的才能和超眾的卓識。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在當時軍閥混戰、逐鹿中原的年代,深知若想打敗強敵,完成統一大業,就必須做到強兵足食。
牛輸谷法
公元196年,曹操遷都許昌後.傅着手發展生產,推行一種新生產方式——“牛輸谷法”。規定官府把耕牛租給佃農使用,佃農便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納谷糧(或賦役)。這在當時,雖然也是一項可行的辦法,但不能儘快收到較大的效果。東阿縣令棗祗看出了這一問題,便向曹操提出了實行屯田的建議。棗祗的屯田制方案一提出,便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最起勁的一個要數軍祭酒候聲了。他認為屯田制不足取,於官於民都無利。實行屯田是和朝廷唱對台戲,是異想天開。曹操在屯田問題上猶豫不決。棗祗沒有被朝中多數官僚的非議所嚇倒,到處遊說,宣傳屯田制的主張。他不止一次地對曹操說,實行牛輸谷法是廣種薄收,漫天撒網,效果不大。若是遇到水旱之災,更是收不成東西。唯有實行屯田,集中大批人力與物力,集體耕種和收穫,當年就能得到較好的收成,能較快改變軍隊糧食不足的現狀。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曹操權其利弊,終於採納了棗祗的建議,並把棗祗由東阿縣令提拔為屯田都尉,還配備了懂作農業生產的韓浩做他的助手,具體做這項工作。為了避免臣僚再發議論,曹操下了一道命令。令中說:“安定國家的根本大計,在於強兵足食。過去秦國的執政者由於重視了農業生產而統一了全國,漢武帝因實行了屯田政策而鞏固了西域的邊防,這是前人留下的好經驗。”同時廣泛招募流亡的農民,把一些無主的土地租給他們耕種,進行屯田。在棗祗和韓浩的精心管理下,屯田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收穫糧食百萬斛(念hu,古代量器,一斛十斗)。就連那些反對屯田的人,也都伸出大拇指,稱讚屯田確實好。因此,曹操下令,所屬郡縣,都要配備一些值農業生產的官員,廣泛實行屯田。
倉儲積所在皆滿
數年以後,北方大半個中國,由原來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景象,變為“倉儲積所在皆滿”,不但解決了軍糧問題,為曹操征伐四方,平定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也使得大量流離失所的百姓,重返家園,安居樂業。
評價
曹操:“故陳留太守棗祗,天性忠能。始共舉義兵,周旋征討。後袁紹在冀州,亦貪祗,欲得之祗深附托於孤,使領東阿令。呂布之亂,袞州皆叛,唯范、東阿完在,由祗以兵據城之力也,後大軍糧乏,得東阿以繼,祗之功也。及破黃巾定許,得賊資業,當興立屯田,時議者皆言當計牛輸谷,佃科以定。施行後,祗白以為僦牛輸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災除,大不便。反覆來說,孤猶以為當如故,大收不可得復改易。祗猶執之,孤不知所從,使與荀令君議之。時故軍祭灑侯聲云:“科取官牛,為官田計,如祗議,於官便,於客不便。”聲懷此云云,以疑令君。祗擾自信,據計劃還白,執分田之術。孤乃然之,使為屯田都尉,施設田業。其時歲則大收,後遂因此大田,豐足軍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興其功,不幸早沒,追贈以郡,猶未副之。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過也。祗子處中,宜加封爵,以祀祗為不朽之事。”
陳普:“千里無煙已十年,一朝許洛翠秧田。乾坤渠肯容曹操,聊為蒼生解倒懸。”
蔡東藩:峻與祗戮力勸耕,才閱數年,得積穀數百萬斛,且令州郡各置田官,所在豐饒。操因此得用兵四方,不勞輸運,卒能戰勝攻取,兼併群雄;曹氏功臣,祗峻當居首列!比諸兩荀一郭,殊不相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