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7|回覆: 0

[中醫世家] 婦科止血八法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11-3 07: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濟陰綱目】也云:『氣血,人身之陰陽也。陽主升,陰主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之意,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從上竅而出,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從下竅而出。』臨床血下崩漏之症,多是氣血、陰陽、寒熱失調所致,其來勢急,危害也大,屬婦科危急症。故臨症之時,必須慎察症候,選方用藥也當穩而准。筆者治療婦人出血,常用以下八法治療,療效可靠。

【養心扶脾】

    治療崩漏有塞流、澄源、復舊三則,然『心生血』,故當養心以固本,復舊亦是一大重要法則。臨床上常見心虛崩漏,其多因『憂愁思慮則傷心』,母病及子,致脾不統血,而成崩漏,所以立歸脾湯方,其甘溫養營,心脾皆治,為臨症所常用。

    若失血過多,心血皆虛,當以養心為先,常用養心藥,如桂圓肉、茯神,柏子仁、遠志等品。臨床也有以脾虛為主症者,其症見體倦無力,下血不止,方以扶脾為治,使脾旺則血統,經歸而血止。況脾為後天之本,生血之源,且『沖脈隸屬於陽明』,脾與胃相表裏,扶脾與胃,可使沖任血海得以蔭益。故出血宜扶脾,以資生血之源,常用藥物如大棗、芡實、山藥、白朮等。

【和肝固沖】

    『肝藏血』肝虛下血常伴昡暈,脈見弦細者,治當養肝血,藥用枸杞子、山茱萸等。若郁怒傷肝,則肝氣不舒,甚則木郁克土,致脾不統血,症見下血又兼肋痛,少腹脹痛,則常以丹枝逍遙散治之。或加以玫瑰花、生牡蠣以增強療效。

    沖為血海,經產房勞損傷及沖脈,沖任不固,每多下血,故張錫純立方,名之安沖湯,常用藥如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熟地、金櫻子等品。

【益氣升提】

    下血而兼氣少脈弱者,氣虛下陷也,以養血方內加黨參、黃芪。氣為血海,氣升則血升,補氣升陷,氣虛血下量多者,用獨參湯,以高麗人參9~30克水煎頓服,以取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臨床也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益氣升提,則崩漏可愈。

【炭止膠固】

    血紅炭黑,古人說:『紅見黑則止』取『水來克火之意』,起塞流作用。凡血下多者均可使用。臨床上不同的症候,選用不同的炭類。如血熱經多用地榆炭、虛寒經多加炮姜炭;腹痛有瘀加山楂炭、腹痛虛瘀加當歸炭;伴眩暈者加菊花炭,引血歸經加芥穗炭。

    血崩漏下,治宜補陰使陰血得守,膠類藥物多屬血肉有情之品,最補陰血。如溫經湯、膠艾湯等均用阿膠,【藥性賦】也云:『鹿角膠主血崩,更補虛贏勞絕。』故下血之症常以加膠類而收效。

【溫經止血】

    經崩而寒者,症見口淡作嘔,惡寒肢冷,舌潤脈遲等,常用藥如艾葉炭、炮姜炭,儘量『不用附子乾薑』,恐助陽過劑而傷陰,若兼有腹痛者加砂仁。經崩寒甚者用四神湯,即破故紙、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此方雖治腎陽虛之五更瀉,但臨床對陽虛之崩下也有良好療效。

【涼血止血】

    對於下血而面紅、唇紫、心煩口苦、咽干舌降、身熱便秘、赤脈數等血熱症,藥如生地、旱蓮草、側柏葉等,或如固經丸用黃柏以堅陰。李時珍曰:『熱傷陰絡下流紅。』【傅青主女科】也云:『熱則新血崩流。』故立涼血法。

    臨床使用涼血法,應適可而止,不可過用。因往往長期或大量出血,熱隨血去,多由實變虛,寒涼過劑反傷脾胃。臨床上崩漏症,虛熱症多於實熱症,故治療上可清熱於養陰之中。

【酸澀收斂】

    酸味藥具有收斂固澀作用,經血多者可加酸味之藥,以收之。常用五味子、山茱萸、石榴皮。因崩漏日久,體必見虛,常在補血養血之時,必加收斂固澀之品。如龍骨、牡蠣、赤石脂、鹿角霜、海螵蛸等。

【祛瘀止血】

    適用於少腹結痛,所下血塊,大小產後,跌仆外傷,因瘀血所致者,瘀血不去則新血難安。常用方劑如失笑散、四物湯、生化湯,或以雲南白藥等。

    臨床上崩漏屬純瘀者少見,多有兼症,臨症時常以攻補兼施。當歸、川芎活血有祛瘀作用,古人有『當歸祛瘀良』之說,故出血期間,非有瘀症不用當歸為好。川芎血中氣藥,善走竄,且走而不守,可使血動妄行,故崩漏之症也屬慎用之。

    上述八法,臨症每多兼合,或因階段而異,不宜孤立使用,必須審因辨證,以定大法。故云:『治病有一定之法,而無一定之方。』此之謂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