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90|回覆: 1

[中醫世家] 氣血貴在流通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11-3 0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醫家張子和云:『【內經】一書,惟以氣血流通為貴。』此說揭示了【內經】的精髓。今觀臨床,因氣血不暢、瘀血為病者多;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等,均與氣血運行不暢有直接關係。

    【醫學入門】一書中記載:『人知百病生於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胎也。凡寒熱蜷攣、痹癰、癮疹、瘙癢、好妄、好狂、驚惕、迷悶、痞塊、疼痛、癃閉、遺溺等症,及婦人經閉、崩中、帶下,皆血病也。』所謂血病,就是因瘀血所致疾病。人之血脈通而不暢,或部分不通,均可導致疾病發生。

    【靈樞】指出:『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也』。提示了經脈流暢也在於血液之調和,血和則經脈流暢無阻。【內經】很強調氣血流通和『營衛生會』,有『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也有『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之說。

    故歷來醫家均把血放到首要地位,認為,血液的通與通而不暢,或部分不通,是決定健康與否的關鍵。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4-14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氣血流通論:論血脈調和與疾病防治之要義

張子和先生引【內經】"惟以氣血流通為貴"一語,誠得醫道之三昧。今觀【靈樞·本藏】所言"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正與子和之論相發明。蓋人身氣血,猶天地之陰陽,貴在周流不息,稍有滯礙,則百病叢生。

【醫學入門】謂"血為百病之胎",實發前人所未發。考【素問·調經論】云:"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已啟其端。而李梴更詳列寒熱蜷攣、痹癰瘙癢等三十餘症,皆歸本於血病,可謂洞見癥結。細究之,血之為病,不外"瘀、滯、逆、亂"四端,其中又以瘀血為害最烈。昔王清任著【醫林改錯】,特創血府逐瘀湯等方,正為此設。

【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此言血之生成;又云:"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此言血之通道。二者相須為用,猶江河之於流水。故【內經】強調"營衛生會",謂"血和則經脈流行",實指氣血調和則營衛協調,陰陽平衡。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論瘀血證治,創製桂枝茯苓丸等方,皆本於此理。

今之冠心病、中風等疾,古人雖無此名,然【內經】早有"脈不通""血凝泣"之論。觀【素問·痹論】言"痹在於脈則血凝不流",正合今之血栓形成;【靈樞·刺節真邪】謂"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又暗合冠狀動脈阻塞之病機。由此觀之,古人以氣血流通為養生治病要訣,實具超前智慧。

養生之道,當以流通氣血為本。【聖濟總錄】云:"善攝生者,調和血脈。"具體而言,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皆所以保氣血之和暢。而導引按蹺之術,針灸砭石之法,亦無非欲使氣血周流。明乎此,則岐黃之道思過半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