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452|回覆: 0

[中醫世家] 重視氣血學說 強調內外合治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1-3 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重視氣血學說 強調內外合治

重視氣血學說 強調內外合治

張氏點穴療法。

湖南,荊楚之域,在西周為熊繹始封之地,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岳陽位於湘北大地,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文化燦爛。岳陽張氏正骨術,就是這片沃土上生長、繁衍出來的傑出代表。這一形成於清朝末年的治骨醫術,在湘北大地生生不息、枝繁葉茂。

【流派淵源】

根據岳陽縣誌及墓道碑等文字記載,岳陽張氏正骨的創始人可追溯到張氏家族第18代張元初,他自幼聰慧好學,跟隨父親張漢卿學醫。悉心閱讀家傳醫書,匯集民間診治跌打損傷之法則藥方,元初深得其要領,結合自己經驗,反覆實踐,療效神奇。自此,張元初自成一派,張氏正骨應運而生,並將其術傳於其子張瑞林。

【四代傳人】

第一代張瑞林(1899-1961) 1899年張瑞林在岳陽縣西塘出生,青少年時期一邊在私塾讀書,一邊隨父學醫,專治跌打損傷。曾拜師北少林智仁和尚,在治療骨折、脫臼、創瘍等骨傷疾患上具有獨特療效。1959年,奉政府調遣偕愛徒羅新群來岳陽市中醫院創建骨傷科,並擔任主任。張瑞林為人剛正,溫厚和藹,深受病人愛戴,求醫者絡繹不絕。所著【張瑞林病案錄】初步形成了張氏正骨以氣血為先的理論基礎及筋骨並重的手法特色。

第二代羅新群(1930-2015) 羅新群對張氏正骨的理論及治療特點頗有研究,專業技能全面,手法操作精良,辨證用藥有獨到之處,尤擅長於診治外傷骨折脫位、筋傷勞損、內傷重症,特別是對骨折手法整復上有獨特的技術,復位成功率高。

第三代方東方 方東方師從羅新群學習張氏正骨,勤於思考,學貫中西,兼收並蓄,特別注重正骨理筋,形神並重,整體調治。方東方對骨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在脊柱外科方面有較深的造詣。

第四代黃會保 黃會保廣泛吸取百家之長並勇於探索,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將張氏正骨醫術發揚光大,擅長對各種骨折、筋傷等病症進行治療,醫療經驗極為豐富。黃會保在全面繼承和發展張氏正骨的基礎上,系統歸納、總結張氏正骨學術思想,並努力發掘張氏正骨秘方驗方資源。精心研製的張氏消腫定痛膏、張氏接骨止痛膠囊等系列張氏正骨製劑,臨床療效顯著。

【學術思想】

張氏正骨其主要學術思想源於【黃帝內經】【難經】,又宗藺道人、薛己等骨傷名家,以氣血學說為主要立論依據,強調損傷病機以氣血為先,治療要內外相合,治內傷着重調氣以活血,外治以手法整復、藥物外敷、夾板固定、練功活動相結合。張氏正骨有三大學術特點。

損傷病機以氣血為先

黃帝內經】早就闡述了氣血的概念,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素問·調經論】云:『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此文說明了氣血的重要性。【內經】還明確論述了氣血與運動器官的關係,指出骨骼、筋脈、肌肉的生長發育和功能都依靠氣血的滋養,骨骼、筋肉的病變往往是氣血紊亂所引起。【素問·調經論】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這些理論是骨科氣血學說之淵源。張氏正骨通過長期的臨證實踐,認為損傷的病機以氣血為先,核心是氣滯血瘀。傷科疾病不論在臟腑、經絡,或在皮肉筋骨都離不開氣血,故在治療上以理氣活血為治療大法。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新血不生,瘀不去則骨不能接,以此為依據,創製的張氏接骨丹以枳實、川芎、陳皮、木香、厚朴等藥為主組成,意在理氣治血、化滯散瘀,從而達到促進骨折癒合的作用。

損傷治療要內外合治、筋骨並重

傷科病是因為機體被外力作用所致,必然引起體內氣血的運行紊亂,從而使臟腑功能失調,正所謂『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內傷輕者,經絡損,內傷重者,臟腑傷,均不離氣血。另外,肢體通過經絡與臟腑相關聯,通過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和暢氣血,從而達到消除肢體腫痛的目的。故而在治療上既重視局部施治,又重視全身調理,強調內外用藥相結合。內治在重視調理氣血的同時,講究辨證論治,尤其對損傷兼證的治療有豐富的經驗。損傷早期二便不通予大成湯加木通攻下去瘀;對開放性骨折並感染,表現為火毒內攻、熱邪蘊結者,以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損傷後期,四肢乏力、氣血虛弱者,以健脾養胃湯以益氣健脾等。

張氏正骨特別強調筋束骨、骨張筋,認為筋與骨關係密切,傷筋必動骨,動骨易傷筋,因而在治療上就要筋骨並重。張氏正骨在對骨折脫位的治療中,強調在治骨的同時一定要治筋,在骨折復位的同時要理筋,即推拿按摩,順骨捋筋,同時早期的主動和被動鍛煉對功能的恢復也有重要作用。

在外用藥中根據不同病情使用不同方法,既有藥膏敷貼,又有熏蒸熱熨等。對各種急性挫傷、扭傷,外敷張氏正骨膏;對創傷後期關節功能障礙進行中藥熏蒸治療;對踝部傷筋及各種足部疼痛性疾患,用張氏健步散熱熨治療。

正骨理筋分清君臣佐使

手法在張氏正骨治法中佔有重要地位。張氏正骨在臨床中對骨折脫位、傷筋等特別注重手法治療,明確指出行手法之前,對人體十二經脈走行必須了如指掌。施術時要做到: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或拽之離而複合,或推之就而復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張氏正骨手法要點:正骨理筋,君臣佐使,穩而有勁,剛柔相濟,接骨前先理筋,復位後再捋順,具體來說有拔伸、旋轉、推擠、提按、反折、分骨、叩擊、捋順等手法,關鍵是分清君臣佐使。大凡骨折移位,不外側移、成角、旋轉、短縮、分離五種。臨床上骨折的五種移位不是單獨存在,多是幾種移位同時存在,在復位時就必須採取複合手法,這就有一個主次和先後配合的問題,也就是君臣佐使問題。如肩關節前脫位,單是患肢外展位作牽引,不易成功,單是將肱骨頭向外端提,難以取效,單是將上臂旋前旋後則無濟於事,如在患肢外展牽引的同時,稍作旋前旋後活動,並將肱骨頭向外端提,旋即可以解決問題,這裏拔伸牽引是君,力要用得大,端提是臣,力要用得穩,旋前旋後就是佐使,力要用得巧,幾個動作協同配合,就能完成復位。手法成功的關鍵是分清君臣佐使,運用得當。若君臣倒置,主次不分,不僅難以成功,反會增加患者痛苦,還可因不當的手法造成併發症。

總之,張氏正骨的學術思想及治療經驗主要表現為,理論上以氣血學說為立論依據,強調內外兼治、筋骨並重,並獨創君臣佐使的正骨理筋手法。

【臨床經驗】

骨折的治療

肱骨外科頸骨折 肱骨外科頸骨折大部分為嵌入性骨折,骨折移位相對不大,手法整復並不困難,但由於該骨折是近關節的骨折,其有效固定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張氏正骨採用一種肩臂形態塑形三塊夾板用於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分析收集的病例,認為中醫手法復位固定仍然是行之有效、費用低廉,而且可以避免手術的各種風險的方法。

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翻轉骨折是兒童常見的肘部損傷,多由間接暴力所致,外髁骨折後由於前臂伸肌群的牽拉,骨折塊可發生翻轉移位,有的甚至可達180度。復位時根據君臣佐使原理,應以旋轉為君,牽引內收為臣,肘部屈伸搖擺為佐使,術者左手握患者腕部,置肘關節於屈曲45度,前臂旋後位,加大肘外側間隙,腕背伸使肌群鬆弛,右手拇指扣住骨折塊向內旋轉,同時徐徐牽引,即可復位,再肘部屈伸搖擺捋順筋脈。以上手法一氣合成。

重視氣血學說 強調內外合治

重視氣血學說 強調內外合治

張氏手牽足蹬法。

痹症的治療

項痹 【素問·痹論】言:『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風寒濕邪傷人,最易引起筋骨、經絡間痹阻不通,氣血流行失暢,出現周身關節疼痛、怕冷、活動不利等,治療上予以祛風、化濕、散寒。然而體質虛弱,尤其是衛陽不固可致病邪乘虛侵襲人體,風寒濕邪留注於經絡關節。根據中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治病求本』的原則,張氏正骨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在臨證中重用黃芪扶正益氣。黃芪性溫、味甘,為補氣諸藥之最,配合祛風散寒、活血化濕通絡之品,補氣不礙邪,祛邪不傷正,起到相得益彰之效。

頸椎病,中醫學將其歸為『項痹』範疇。張氏正骨認為痰、虛是該病發生之關鍵,治療上以健脾為主。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液,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聚濕生痰,留滯於太陽頸項。脾虛不能健運水谷生化氣血,以致氣血兩虛,無以濡養筋脈,則見頭暈,甚則噁心、嘔吐,神疲懶言,納少,舌淡,苔薄白膩,脈虛而無力,即『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根據『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治療以健脾益氣、祛痰化濕為大法,方用黃芪、黨參、白朮、法半夏、天麻、當歸、陳皮、茯苓、淮山藥、甘草、葛根、白芷等。

重視氣血學說 強調內外合治

重視氣血學說 強調內外合治

張氏筋膜松解針

筋痹 張氏鋒針是在古代九針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發展形成的,是一種介於手術方法和非手術方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張氏鋒針是在切開性手術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針刺方法形成的。鋒針療法操作的特點是在治療部位將針刺入病變處進行切割,剝離有害的組織,以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張氏鋒針不斷改進,在治療狹窄性腱鞘炎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鋒針療法的優點是治療過程操作簡單,不受任何環境和條件的限制。鋒針治療時切口小,不用縫合,對人體組織的損傷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

重視氣血學說 強調內外合治

重視氣血學說 強調內外合治

張氏鋒針療法。

筋傷的治療

方藥組成:羌活20克,獨活20克,川烏20克,草烏20克,雞血藤30克,血竭30克,桃仁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桂枝30克,香樟木50克,透骨草30克,附子10克。用法:先用煎液熏,待藥液溫度適宜後再將患處放入盆中浸泡。每次熏洗30分鐘,每天2~3次。骨關節損傷屬於中醫『筋傷』的範疇。傷筋引起的腫脹、疼痛,是由於人體受外力損傷後,累及氣血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筋脈破損,血溢脈外,氣血凝滯,流通不暢,故見腫痛。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上方諸藥合用,共奏活血祛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之功。

內傷的治療

頭部內傷 頭部內傷表現為頭痛、眩暈、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症狀,往往持續數月至數年以上,其中頭痛較常出現。頭顱輕微損傷出現本綜合症較之嚴重損傷為多見。張氏正骨認為本病雖因外傷引起,與七情驚恐也密切相關。頭顱外傷往往引起病人大驚大恐,『恐則氣下』,上焦氣機閉塞不暢,致使清陽下陷;『驚則氣亂』,諸氣因之失調,機體正常生理活動遭到一時性的擾亂,臟腑、營衛之氣機雜亂無序,因而產生頭痛、眩暈、倦怠乏力、精神不安、心悸等症狀。再者,頭顱外傷,血菀於腦,氣血瘀阻;或風邪乘虛上犯,均可致頭痛、頭暈等。治療腦外傷后綜合症因無特效西藥治療,故可採用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本病以氣滯血瘀型多見,治宜活血化瘀、疏肝理氣,選方為通竅活血湯合柴胡疏肝散。針灸可取百會、前頂、後頂、風池、率谷、太陽等穴,每天或隔天1次,20次為1療程。

胸脅內傷 胸脅部損傷屬內傷範疇。內傷一症首見於唐代王燾【外台秘要】,至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對此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雜病源流犀燭】言:『跌扑閃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內,氣血俱傷病也。其治之法,亦必於經絡臟腑間求之,而為之行氣,為之行血,不得徒從外塗抹之已也。』此文明確指出了內傷的病機與治法。張氏正骨認為胸為肺之分野,肺主氣,又肝居脅下,其經脈佈於脅肋,肝主血。凡跌扑重物撞擊,或肩挑負重,必傷及氣血,或見氣機壅塞、經絡失宣,或血溢於經絡之外,淤積於肌腠。敗血歸肝,諸痛皆屬於肝,故治以疏肝行氣、祛瘀通絡,方用柴芍祛傷湯治療。組成:柴胡、白芍、川芎、當歸、丹參、鬱金、青皮、延胡索、桃仁、紅花、積殼、甘草。方中柴胡疏肝行氣,白芍柔肝止痛為主藥,輔以川芎、丹參、桃仁等活血化瘀、通筋活絡,使活血而不傷血,祛瘀而能生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