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小兒稚陰稚陽,發育不全,陰陽不相協調,外感風寒,邪留肺衛,低熱,溫溫然其勢不盛,故微惡風寒,兼有鼻塞流涕,乾咳少痰,指紋浮而紅。
因小兒的體質特點是陰陽相對不足,在一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容易發生外感熱病,高熱或長期發熱,亦可傷及津液,而導致低熱久治不愈;或暑季外感,濕熱蘊結,低熱纏綿,出汗暫緩但繼而復熱,頭身困重,伴有納呆嘔惡,便溏尿少,指紋隱伏。
方藥 玉屏風散加地骨皮、白薇、甘草。
功效 益氣固表,補脾實衛,清退虛熱。
主治 不規則的發熱,或潮熱,或朝熱暮退,或夜重晝輕等,常伴有頭汗多,手足心發熱,口乾口臭,夜間睡眠不安寧,或腹痛多啼。
方解 針對小兒體質特點,一旦出現發熱症狀,家長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輸液治療,過多的藥物,反而加重體內正氣的匱乏,使正虛不能抗邪,故治宜益氣固表,輔以清熱退蒸。
藥用玉屏風散益氣固表,補脾實衛;地骨皮、白薇清熱涼血,益陰除熱,其中地骨皮甘、寒,既能清降肺火,又善清虛熱,為退熱除蒸常用之佳品;白薇苦、咸,寒,長於清解血分之邪熱,對清解血熱或陰虛發熱之證尤為平妥;甘草清熱解毒,補脾潤肺,調味和藥。
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固表、養陰除熱之功效。
【典型醫案】
李某,女,4歲,2014年1月2日初診。
家長代述,患兒反覆感冒發熱三個月,體溫多在37.5℃~38℃之間,輸液治療5~7天,症狀緩解,間隔十多天又會出現感冒發熱症狀,三天前復現發熱,輕微咳嗽,求助中醫。
刻診見患兒形體偏瘦,營養一般,發育正常,精神可,面唇微紅,舌體瘦、質紅,苔白,指紋隱現。家長代述,患兒在發熱之前可見精神萎靡不振,平時活動後或睡眠中容易出汗,食慾一般,愛挑食,小便黃,大便乾結,時測體溫37.4℃,咽部無充血,扁桃體無腫大,頸軟,頸部未觸及腫大淋巴結,雙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分,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無壓痛,化驗血、尿常規基本正常。
依據舌紋症狀,辨證為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外邪乘虛內舍,伏於表裏之間,入裏化熱,陰津虧虛則見發熱起伏。治宜益氣固表,清退虛熱。
處方:黃芪10克,炒白朮5克,防風3克,地骨皮5克,白薇5克,甘草3克,大黃2克。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混合,分3~4次溫服,4小時服藥1次。
囑咐家長調節飲食,按時進餐,少與零食,飲食清淡,多喝溫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若見體溫升高,可用溫水泡腳,避免汗後受風。
兩周後遇患兒家長,述患兒低熱好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