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07|回覆: 1

[醫藥臨床] 中醫藥輔助治療胃癌術後清熱利濕 化痰去瘀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11-4 08: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付某某,男,52歲,2007年1月13日初診。患者於2006年11月3日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行全胃切除術,術後病理示:胃體小彎側浸潤性潰瘍性中分化腺癌,侵透肌層達漿膜外,累及幽門,淋巴結轉移:1/23,化療2周期。

刻診:自訴納差,吞咽不利,口乾,口中無味,下肢無力,眠可,大便不調,時干時稀,小便可,舌質暗紅,苔白膩,脈沉細。

辨治要點:濕熱蘊於氣分,痰瘀結於血分,諸邪留於胃脘,久而不散,積聚乃成;瘤毒與正氣不兩立,瘤毒日長正氣日虧。治當利濕熱,化痰瘀,固中氣。擬方如下:

處方:白蔻仁10克,生薏仁15克,杏仁10克,川朴10克,砂仁10克,橘皮10克,廣木香10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餘炭10克,太子參15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枸杞子15克,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虎杖15克,藤梨根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炙甘草10克。

方義:方中白蔻仁、薏苡仁、杏仁、川朴、砂仁、橘皮、廣木香宣解氣分濕熱之結,生蒲黃、白芷、露蜂房、血餘炭化解血分痰瘀之結;太子參、炒白朮、茯苓、炙甘草,枸杞子扶中氣,赭石、雞內金、生麥芽開胃氣,虎杖、藤梨根、白花蛇舌草清毒氣。

諸藥合用,則奏疏通氣血,消除積聚,化毒散結之效。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在一起約4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2007年3月10日(複診) 納食稍增,體力稍振,咳嗽,少痰,大便不成形,眠可,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尚在化療中,扶助正氣以協助化療,處方:

生黃芪30克,杭白芍15克,太子參15克,炒白朮15克,蓮子肉10克,炒薏仁10克,砂仁10克,茯苓15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餘炭10克,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黃芩10克,枇杷葉15克,沙參15克,藤梨根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草河車15克,生甘草10克。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在一起約4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2007年6月14日(複診) 化療反應較重,噁心,反胃,納不香,氣短,乏力,大便不成形,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增益和胃降逆之品,處方:

橘皮10克,竹茹10克,清半夏10克,枇杷葉10克,生黃芪30克,當歸10克,太子參15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5克,水紅花子10克,桃仁6克,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草河車15克,炙甘草10克。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在一起約4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2007年10月29日(複診) 化療順利結束,食慾明顯增加,精神好,體重增加,大便成形,每日1~2次,有時呃逆,複查結果正常,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增活血化瘀之味以散血瘀,防腸道黏連,處方:

太子參15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砂仁10克,廣木香,生黃芪30克,杭白芍15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餘炭10克,代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凌霄花15克,藤梨根15克,虎杖15克,草河車15克,炮山甲10克,焦山楂10克,焦檳榔10克,水紅花子10克,桃仁6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甘草10克。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在一起約4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2008年1月9日(複診) 病情穩定,複查結果正常,手足尖麻木,納可,偶有進食後胃脘不適,舌紅,苔薄黃,脈沉細。虛實並見,寒熱錯雜,擬方如下:

沙參15克,黃芩10克,丹皮10克,生地10克,生石膏3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炒白朮15克,蓮子肉10克,肉桂3克,凌霄花15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餘炭10克,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砂仁10克,虎杖15克,藤梨根15克,炮山甲10克,地龍6克,靈芝15克。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在一起約4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2009年10月19日(複診) 胃癌術後近3年,病情穩定,胃納可,眠可,精神好,二便調,舌紅少苔,脈沉細。邪退正復,病已向愈,調方如下,以資鞏固:

生黃芪30克,杭白芍15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餘炭10克,代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太子參15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女貞子15克,玉竹15克,蓮子肉10克,龍眼肉10克,鱉甲15克,龜板15克,虎杖15克,凌霄花15克,半枝蓮30克,藤梨根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香櫞15克,炙甘草10克。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在一起約4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按:脾胃同居中焦,胃主燥而脾主濕。胃燥易從熱化,故臨床上胃癌以胃熱亢盛,挾有痰瘀者最為多見。然脾主濕,濕為陰邪,易從寒化,由於手術、化療等常傷及脾,脾傷則生濕,濕生則寒化,從而表現為濕熱與寒濕並存。

本例患者以濕熱為主,但中間也有濕化、寒化之象,如食後胃脘不適,時有腹痛,大便時溏,舌苔白膩等,對此,孫師常補瀉同用,寒熱並施,集寒熱補瀉於一爐,效果理想,頗堪效法。

ste0302 發表於 2025-3-30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此案為胃癌術後濕熱痰瘀互結、中氣虧虛之證,辨證精準,組方層次分明,深合"三焦分消"之旨。案中三組藥對尤具巧思:
其一,三仁湯化裁(白蔻仁、薏苡仁、杏仁)配伍川朴、砂仁,遵吳鞠通"輕開上焦肺氣,氣化則濕化"之則,針對苔白膩、納差等中焦濕阻之候;佐以木香、陳皮理氣醒脾,暗合"治濕不理氣,非其治也"的古訓。
其二,生蒲黃配血餘炭乃化瘀止血妙對,既防術後離經之血成瘀,又避活血太過傷絡;露蜂房伍白芷,取"毒邪宜攻"之意,現代藥理證實二者確有抗腫瘤活性。
其三,四君子湯去參易太子參,既避黨參之壅滯,又存補氣之功;更佐枸杞子平補肝腎,契合【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之旨。赭石、雞內金降逆消積,尤宜術後胃氣上逆之證。
全方恪守"祛邪不傷正,扶正不助邪"原則,虎杖、藤梨根等現代抗腫瘤藥的選用,體現"辨病辨證相結合"的現代中醫思維。建議後續可酌加仙鶴草30克,既增強抗癌之力,又可改善氣虛症狀,此即章次公"扶正祛邪並進"之法。
萬叫 發表於 2025-4-19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藥輔助治療胃癌術後清熱利濕、化痰去瘀案例評析

本案為胃癌術後化療期患者,病機屬本虛標實,呈現濕熱蘊結、痰瘀互阻、中焦失和之複雜證候。治療緊扣"清利濕熱、化痰祛瘀、扶正固本"三大法度,體現了中醫"分期論治、攻補兼施"的腫瘤調治特色,現就診療思路析要如下:

一、病機剖析
患者術後化療損傷中陽,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與殘餘癌毒相結,形成"濕熱蘊於氣分,痰瘀結於血分"的病理格局。舌暗紅苔白膩為痰瘀濕熱之徵,脈沉細提示正氣已傷。此時若單純攻邪恐傷正氣,專事補益又易助邪,故治療需把握"三焦分消、氣血同治"原則。

二、組方精要
初診方以三仁湯合四君子湯化裁:
1. 氣分濕熱:白蔻仁、薏苡仁、杏仁宣上、暢中、滲下,配川朴、砂仁、木香醒脾化濕,暗合"治濕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旨
2. 血分痰瘀:生蒲黃活血不傷正,露蜂房攻堅散結(現代研究示其具抗腫瘤活性),血餘炭止血消瘀,白芷引藥入陽明經
3. 扶正固本:四君子湯去人參之溫燥,易太子參益氣生津;枸杞滋腎水以涵肝木;赭石、生麥芽、雞內金降逆開胃,尤妙在重用雞內金30克,既助運化又具消症積之效(【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其"善化瘀積")
4. 抗癌解毒:虎杖利濕退黃兼活血,藤梨根、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三藥合用體現"辨病用藥"思路

三、次診轉方要點
二診見納增力復,示氣機漸暢,但化療毒性顯現。轉以黃芪、白芍、沙參等護膜生津,枇杷葉肅肺止咳,保留抗癌主藥同時加強扶正。至三診化療反應劇烈時,改用橘皮竹茹湯化裁,佐當歸養血,水紅花子消積(該藥【本草匯言】謂"消痞散結之妙品"),體現"因證變法"的靈活性。

四、臨證啟示
1. 時序用藥:術後早期側重祛邪,化療期側重扶正,恢復期攻補相當,符合"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經旨
2. 藥對特色:露蜂房配血餘炭(一攻一守)、藤梨根合白花蛇舌草(協同抗癌)、赭石伍生麥芽(降逆開胃)等配伍頗具巧思
3. 量效關係:抗癌藥用量多在15-30克,而露蜂房僅用4-5克,既發揮藥效又避其毒性,體現"峻藥緩攻"智慧

結語
本案完整呈現了胃癌術後"濕熱-痰瘀-正虛"三階段的動態辨治過程,其組方既承襲三焦辨證精髓,又融合現代藥理認知,為腫瘤中西醫結合治療提供了範本。然需注意,此類患者需長期隨訪,後續宜加強健脾補腎以固根本,可酌加仙鶴草、靈芝等扶正抗癌之品。(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